乐观是一种生活态度,即无论在什么情境下,尤其是遇到挫折、困难、压力等逆境时,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阴霾总会过去、阳光总会重来。乐观的人,凡事朝着好的方面着想,化压力为动力,坚信自己能够克服障碍。久而久之,凭借努力、自信与能力的共同推进,事态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反之,悲观的人则怨天尤人,被一种消极的情绪笼罩着,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克服困难。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同样如此。
1.允许孩子犯错
莉莉吃饭时一点都不安分,一会儿将碗推过去,一会儿将碗拿过来。在反复推来推去的过程中,小碗从桌子上掉在地上摔碎了。
在上述案例中,莉莉吃饭时将小碗打碎了,不少爸爸妈妈觉得莉莉犯了错,应严厉地批评他。其实,妈妈不妨冷静地和孩子交谈:“小碗怎么打碎了?”以此引导孩子,让孩子慢慢清楚自己错在哪里,以后吃饭时应注意什么。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尝试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年幼的他们自律性较差,许多行为标准还未建立,因此难免犯错。成人应允许孩子犯错,给予孩子犯错的机会。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时,或是生气很激动,大声呵斥、怒不可遏;或者不予理睬,甚至纵容孩子犯错。那么,成人如何对待孩子犯错才是合适的呢?爸爸妈妈不妨保持冷静,不要急于批评,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错误,讲清道理并明确规则。然后,再指出如果能怎样做就更好了,最后再给点儿以后改进的小窍门。
父母的目的是要建设,而不是否定。一味地批评,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和孩子一起分析错误、改正错误,让孩子逐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体会到自己的能力。
2.保持规律的生活按时让贝贝睡觉是让妈妈头疼的一件事情。已经快9点了,贝贝还吵着不肯睡觉,想要看电视。妈妈干脆把电视关了,可一转身贝贝又打开电视。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孩子该睡觉时不睡觉,该吃饭时不吃饭这一类现象。爸爸妈妈对于生活缺乏规律的孩子很是头疼。如果是在睡前,这个时候,妈妈不妨提前几分钟告诉孩子“快到睡觉时间了”, 陪伴着他、耐心等他停下来。还可以拿着他最喜欢的书,告诉他睡前故事时间到了,想要听故事的孩子自然会乖乖准备上床。这样一来,睡觉将会成为孩子很期待的一件事情。
其实,保持规律的生活,能够让孩子很清楚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把握和预期,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当孩子对于下一活动有所知晓时,能够在活动之间做好准备,下一活动到来时也就自然而然地衔接上了。
3.允许孩子“浪费”时间1岁多的萌萌开始尝试自己吃饭,像模像样地用小勺子将碗里的米饭舀起来送到自己的小嘴里。可是,妈妈总觉得萌萌自己吃饭太慢了,太浪费时间了,总是迫不及待地将小勺子抢过来喂萌萌吃饭。
一两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动手,自己吃饭、自己走路、自己洗手。孩子亲力亲为,在爸爸妈妈看来,也许“浪费”时间。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却是难得的体验、探索、交往的机会。
实际上,孩子有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节奏,成人要学会等待,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而不是揠苗助长。有时孩子看似在“浪费”时间,实际上则是孩子在以自己的节奏与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相反,成人的包办替代却剥夺了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机会。通过自己探索解决问题,孩子也能够体会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加自信、乐观。
4.教会孩子欣赏和感激生活小雨高兴地在小路上奔跑着,一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了。小雨哇哇地哭了起来,并用小手拍打石头。妈妈将小雨扶起来,作出一个要打石头的动作:“谁让你把小雨绊倒了,我打你。”
曾有报道说,在国外,当孩子摔倒时,父母都是站在一边等待孩子自己站起来,然而许多中国的父母却习惯于立刻将孩子抱起来,安慰他。其实,当孩子摔倒时,爸爸妈妈不妨鼓励孩子勇敢地爬起来,用微笑来面对疼痛。譬如,妈妈可以对孩子说:“爸爸真勇敢,自己爬起来。”当孩子爬起来之后,亲亲孩子,抱抱孩子。
正如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作为成人,应让孩子体验到生活的各种滋味,并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学会战胜苦难。酸、甜、苦、辣、咸都是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体验到苦,怎能珍惜乐的来之不易?生活是美好的,这种美好在某种程度上正源于其多彩,让孩子学会欣赏和感激生活,而不是抱怨和指责。高尔基曾说:“生活的美妙就在于它的丰富多彩,要使生活变得有趣,就不断地充实它。”
5.让孩子尽情地倾诉问题,宣泄情绪天天将图图好不容易搭成的高楼推倒了,图图伤心地哭起来了。妈妈见状说:“图图哭什么,男孩子不准哭,羞羞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些成人看来芝麻绿豆般的小事,然而孩子却非常在乎。在上述案例中,图图经过很长时间用心搭建完成的高楼,对于他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当天天将高楼推倒后,他难过得哭了。妈妈应理解孩子当时的心情,让孩子尽情宣泄情绪。妈妈可以摸摸图图的头,温柔地对他说:“孩子,怎么啦?”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还可以让天天和图图一起合作搭建新楼。这样,图图会破涕为笑,天天也对自己的行为负了责。孩子有什么事情都应该允许他表达出来,而不是憋在心里。当我们允许孩子以他自己的方式(只要不伤害到自己和他人)宣泄情绪后,孩子又会重新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来源:《亲子》杂志社编辑:黄云越审核:曾 杨核发:王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