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厂卫与内阁:皇帝的左膀右臂

历趣知 2020-07-03 20:33:10

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锦衣卫;1420年,明成祖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1477年,明宪宗增设西缉事厂。这些都是直属皇帝的特务情报机构,可以不经司法程序,进行刑事侦缉。由于它们的职能大致相当,因此合称为“厂卫”。

明成祖朱棣在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于1402年正式建立起内阁制度。内阁成为皇帝的政务咨询机构,通常由几位皇帝信任的大臣组成,负责参预机要。不过内阁只有议事权,决策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明代中央集权制度

厂卫和内阁,一个是皇权深入民间的工具,一个是服务皇权高度集中的得力助手。

那么,此两种制度具体造成了哪些影响呢?

首先来看厂卫。要明确一点,厂卫机构中执行任务的均为锦衣卫官兵。

第一,将皇权延伸到社会各方各面,提高明前中期政权的稳定性。

明朝建国初期,锦衣卫扫除了对皇权有威胁的开国功臣,帮助新生的明朝实现了武治向文治的转变,同时也大大加强了皇帝对百官和人民的监督控制。

如此完全承载皇帝本人意志的特务部队,到后世发展为与东西二厂并立的厂卫制度,在每一次皇帝需要展现威严和延伸权力时,厂卫都能实现迅速有效的反馈。

锦衣卫可以廷杖官员。比如茹太素就因为喜欢在奏折里长篇大论,被朱元璋廷杖,颜面尽失。明朝文官的地位在皇权面前进一步下跌;

锦衣卫配备的飞鱼服和绣春刀

也可以帮助落实国家政策。锦衣卫曾多次与户部官员协作,或督查京城商税征集、或稽核民间田产。

另外在国防问题上,锦衣卫作为皇帝的禁卫军,数次担任军队的监督或指挥,完成了作战任务、后勤保障任务甚至征兵任务。比如明英宗时,皇帝就曾命锦衣卫出兵前往贵州剿灭贼寇,明穆宗时,锦衣卫负责了浙江地区的募兵工作。

第二,厂卫权力滥用引发明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政。

明朝初年,朱元璋规定,锦衣卫逮捕犯人,需要领取皇帝授予的“驾帖”,并附带奏折送给事中审查。颁发相应的手续之后,才能进行相关行动。但到了明朝中后期,这种给锦衣卫限权的关键制度却被逐渐破坏。比如明孝宗时,出现了有官员伪造驾帖,秘密逮捕他人的现象。到了崇祯朝,则干脆废止了这项规定,锦衣卫可以先行逮捕,随后补办手续。

厂卫合流后,宦官可控制锦衣卫

锦衣卫权力的膨胀造成了明朝君主弱势时,太监趁机专政的乱象。明熹宗时,阉党魏忠贤专权,宦官集团经常私自用驾帖令锦衣卫捉拿自己的政敌,时人称他“缇骑(锦衣卫别称)遍天下”。

其次,我们来看内阁制度。

内阁在明朝政治中起到积极或是消极作用,与皇帝本人的施政能力有很大关系。

第一,内阁发挥辅政作用,保持国家发展的稳定趋势。

明朝过度集中的皇权会导致截然相反的执政情形。

一,皇帝的决策和施政能力俱佳,能够与内阁完成较高程度的配合。比如仁宣二帝,勤政爱民,与“三杨内阁”共同打造了仁宣之治,在明成祖开疆拓土后与民休息,恢复经济。

二,皇帝怠政无为,君权下落,内阁居于决策的中心位。比如嘉靖皇帝沉溺于追求长生不老,荒唐到宫人差点发动政变。万历皇帝则怠政长达25年。但是明朝国运却延绵276年之久。这与内阁持续维持政局的积极作用有着极大的联系。

“道士皇帝”明世宗嘉靖帝

不仅如此,明朝是一个深受宦官之祸困扰的王朝,这与过于集中的皇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内阁作为文官集团的代表,通常会积极的与阉党争夺权力。一定程度上克制了皇权旁落后,阉党的倒行逆施。

第二,内阁缺乏合法性,引发明中后期的激烈党争。

内阁是皇帝的政务咨询小组或者秘书机构,从来都没有得到法律层面上的确认。内阁没有额定的编制,也没有明确的职权,更没有独立的办事场所。因此,后世虽然称之为“内阁制”,但它实际上从来没有确立为一项正式的制度。

对下,内阁没有法定权力,却要指挥各项行政事宜,造成它与六部之间的权利斗争不断;对上,内阁需要依靠皇帝的信任获得权力,也造成了阁臣之间的倾轧。

如万历朝的内阁首辅严嵩最善拉帮结派;张居正在死后遭到反对派报复;而崇祯一朝,内阁出现了17年更换50相的情况。激烈的朋党之战成为明朝亡国的关键因素之一。

嘉靖内阁首辅严嵩,后被列入《明史·奸臣传》

这两种制度的存在保护了以皇族为核心的专制社会的权力格局,将明朝君权送上巅峰。但同时,也埋下了王朝衰落的祸根。

明朝统治者们创立制度时,无非是抱着集中皇权,稳固朱氏子孙的皇位为目的。但为何厂卫制度和内阁制却成为了王朝的隐患,这其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呢?

第一,明前期,朱元璋废除丞相,设立锦衣卫,内阁雏形初现。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对功臣的忌惮之心日渐加深,尤以丞相胡惟庸为眼中钉。胡独掌中书,为人骄横跋扈,经常越权行事,令朱元璋大为不快。但是在处理胡惟庸一案时,朱元璋感到处理功臣权贵的乏力之处。

于是锦衣卫应运而生,这支亲兵在皇帝赋予的特权之下,绕过司法部门,集搜查、逮捕、立案、审理权于一身。大肆逮捕涉嫌谋反的官员,包括大将军蓝玉。制造了史无前例的“胡蓝之狱”,这场肃清“乱臣贼子”的运动持续了20余年,最终牵连4万余人。

这下,无论是丞相还是悍将,能够威胁到朱家的势力已经诛杀殆尽。但为了防止丞相专权,朱元璋还是取消了两千年来的丞相制度,以绝后患。

不过,朱元璋利用锦衣卫清理门户之后,已经预见到其权力滥用的危害,便于1387年以锦衣卫“非法凌虐”为名罢黜其刑狱职能。

锦衣卫发展历程

与此同时,朱元璋一人管理天下政务分身乏术。据记载他曾八天之内处理3291件政事。为了应付繁杂政务,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仿宋制设置殿阁大学士,简单来说,就是在皇帝需要的时候,召翰林学士入东阁议事,“内阁大学士”成为皇帝临时组织的顾问小组。

第二,永乐到正德年间,厂卫合流,内阁制度完善。

明成祖发起靖难之役篡夺皇位后,为打压对他夺位有非议的官员和百姓,在锦衣卫中又设镇抚司,专门管理“诏狱”,恢复了其刑狱职能,以树立新帝的威严。

但是锦衣卫被朱元璋削弱后,办事能力下滑,再加上明成祖认为调用内宫宦官更加方便,于是调动锦衣卫的精兵成立东辑事厂。他令得力的宦官担任东厂提督,代锦衣卫行使监视民众的职能。

而东厂的侦缉范围更加广泛,大到官员谋反,小到物价起伏,都要上报皇帝。另外,东厂还会参与听审诏狱中审理的案件,可见锦衣卫已处于东厂的监视之中。

此后,宦官乱政一发不可收拾。明宪宗时,偶然出现了李子龙刺杀案件,皇帝惊魂不定,遂建立了权力更大的西厂。西厂提督汪直为了建功立业,大兴冤狱,首开不经皇帝批准便秘密逮捕的先例。朝野震惊,纷纷上书劝谏。宪宗短暂的取缔了西厂,不久又因缺乏安全感复设。

以汪直为原型的西厂提督“雨化田”

明朝最荒唐的皇帝武宗在位时,宠爱宦官刘瑾,再开明代阉党之祸。此时东西两厂争权夺利,刘瑾难以控制,他又自建内行厂,将东西厂和锦衣卫全部纳入自己的权力范围。

正德五年(1510),武宗以谋反罪名诛杀刘瑾,随即裁撤了西厂和内行厂。

内阁的确立也是在明成祖年间,朱棣常年南征北战无暇顾及国事过多,因此召解缙、杨荣、胡广等七人入直文渊阁。阁臣常伴皇帝左右处理政务,标志着内阁制度在事实上的成立。此时,阁臣官仅五品,比六部尚书地位低得多。

仁宣之时,内阁制进一步完善。明仁宗规定内阁下属制敕房和诰敕房,配给相应的官员。并为内阁学士加封一、二品的荣衔。内阁形成的关键事件,票拟制度也是在这时形成的。票拟权是内阁的一项重要职权,其实质是批答诸司章奏之权,这在明初是专属于中书省的职权,即相权。由内阁专掌票拟,足见此时内阁的权位之重。

第三,嘉靖以来明后期,制度弊端日益凸显。

嘉靖以后,厂卫和朝中大臣相互勾结,在民间收买流氓无赖以扩大自己的权势,且手段残忍行事乖张,造成了明代社会恐怖紧张的气氛。

万历皇帝为了满足私欲,对民间加征矿税,是明代一大恶政。以宦官为主的矿税使指使厂卫人员,将民脂民膏搜刮殆尽。

明熹宗时的宦官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他一人便可调动天下兵马,当时的人们“知有忠贤而不知皇帝”。他滥用厂卫权力,制造了大量屠杀东林党人的冤狱,被人骂为“厂臣”。

崇祯年间,辽东大将袁崇焕也死于锦衣卫诏狱之中。

袁崇焕将军墓

厂卫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明代统治者为了增加自己的专权,而不断破坏法律制度的过程。绝对的权力滋生绝对的腐败,当皇权下落到宦官或阁臣,厂卫也沦为他们擅权的工具。

内阁的权力开始膨胀是在嘉靖时期。嘉靖与阁臣关系融洽,乐于听取意见。阁臣在嘉靖十一年,首次获得了任免官吏的大权。

明代两位权相均出现于这个阶段。一是嘉靖内阁首辅严嵩,他集内阁首辅与礼部大权以及吏部尚书于一身,一时天下官员莫不听从严阁老的教诲。

首辅独揽大权激发了朝廷的党派之争,以徐阶为首的江南官僚集团就是东林党的滥觞。他们扳倒严嵩父子一事,亦成为明末党争的发端。

二是徐阶的学生张居正,他是万历朝的内阁首辅,皇帝待他如同亲父,六部尚书无不听命与他,这才有落实改革的权力。

推行一条鞭法的张居正

此阶段内的厂卫大部分时间与首辅的利益相同,比如与张居正共同把持朝政的东厂提督冯保太监,二人携手打造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但是万历皇帝亲政后,却报复性地清算了张居正,这成为内阁衰落的开始。他怠政的25年里,不上朝、不批奏折也不选拔官吏。用消极的方式,使官僚体系趋近停滞状态。阁臣纷纷辞官,时政凋敝。

崇祯皇帝不仅频繁更换首辅,而且热衷改票,实际上废除了内阁的票拟权。他执政的17年里,内阁几乎没有发挥任何积极作用。他虽然清理了奸宦魏忠贤,却依旧滥用宦官与厂卫的力量监视百官,明末官员无不人心惶惶。

明代的厂卫和内阁制度被清代所继承,雍正设立的粘杆处和军机处便是仿照此二制而来,它们作为提高专制皇权的工具继续为统治者提供服务。

(素材源于: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c78b77fcd3560001b7b1bf;侵权必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