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家里再有钱,也不要给孩子报这三种兴趣班,基本没用!

才干王营评 2024-07-02 00:44:57

李玫瑾:家里再有钱,也不要给孩子报这三种兴趣班,基本没用!

明教育 2024-06-30 21:45 四川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学生听书 ,作者遇见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只有父母做对了,孩子才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兴趣班时,李玫瑾教授说:

“家长挑兴趣班一定要谨慎,很多班有3大原罪:超前灌输、扼杀兴趣、浮夸炒作。

让家长一边烧钱,一边亲手把孩子推进坑。”

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

我们当然理解,父母想要孩子变得出色、变得更加优秀的心情。

但用错了方法、做错了选择,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能是一生的。

01

父母的人为助推,正在让孩子“变宝为废”

前段时间去朋友家时,听说她刚上初中的孩子最近被确诊为中度抑郁。

我不敢相信,以前那个见到我就笑,特别乖巧懂事的孩子,如今变得越来越沉默和颓废,没有半点精气神儿。

进房间看她时,我留意到了贴在墙上的那张课表,也明白了她变成这样的原因。

在那张表上,除了日常学习时间外,充斥着各种兴趣班,跳舞、小提琴、绘画、口才提升等等。

一项接着一项,甚至连休息几分钟都有严格的规定。

在和朋友交谈时,她哭着说:

“我也没办法啊,现在竞争压力太大了。她的同学不是什么比赛冠军,就是各类金奖。她要是不多学点,以后拿什么和别人比啊”

毫无疑问,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太过疯狂的内卷,只会害了孩子。

毕竟,当一个孩子的生活中,只有无休止的学习和摆脱不掉的压力,没有娱乐、没有自由时,消耗的不仅是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他们的心理和精神。

教育编辑部曾写过一句话:

“我们为人父母,生怕不能给孩子最好的,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殊不知我们的过度期待造成了我们的焦虑,不断地把孩子往悬崖边上逼。”

《三联生活周刊》曾报道过,单板滑雪运动员曾闻一的故事。

他的父亲是个典型的鸡娃家长,从曾闻一出生起就想着把他培养进清华北大。

为了提高他的竞争力,还强迫他学钢琴、学奥数,上各种兴趣班。

一旦他稍有落后,父亲就会说:“如果学得不好,那只能证明你还不够努力。”

在这种高压下,曾闻一的情绪变得很紧绷。

练琴时突然弹错了一个音符,就会不停的责怪自己,然后哭着继续弹。

四年级时,他的身体先撑不住了,突发心脏病,去了几家医院都查不出病因。

医生在和他聊过之后告诉父母:

“你们想要孩子活着的话,就别再逼他。”

父母这时才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赶紧退掉了他的兴趣班,也不再强求他“一定得上清北”,只要孩子还活着就行。

后来,在陪曾闻一滑雪的过程中,父母意外发现了他在滑雪上的兴趣以及天赋。

他们很高兴,但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待,只是鼓励他勇敢尝试。

在这种情况下,曾闻一反而找到了自己想走的路。

他不仅在各种滑雪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而且去了加拿大UBC大学读四年级,还打算毕业前拿下滑雪教练证。

而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很大一个原因也是当初父母心态的转变。

《亲密关系》一书中这样写道:

“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

在父母过度的期待中,孩子能感受到的只有沉重的指责和压力。

在父母无休止的的比较中,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打压,感受不到父母的尊重,也感受不到自己是被爱着的。

这样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变得积极阳光、健康开朗呢?

只有当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转变心态,放下高期待,接纳孩子的一切,才能缓和亲子关系,让孩子长成他想成为的大人,拥有光明的未来。

02 放下“高期待”,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作家陈丹青说: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作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

孩子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若是你一直强求孩子成才,可能只是揠苗助长,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若是你能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说不定他反而会还你一片柳暗花明。

之前在网上刷到过一个妈妈的账号,发布的都是女儿龙龙做美食的视频。

月饼、提拉米苏、奶油蛋糕、小面包……不仅种类繁多,卖相也很好。

龙龙妈说,龙龙从小就对美食感兴趣。

在别的孩子还喜欢看漫画、追星的时候,龙龙捧着一本本美食书籍,看得津津有味。

不到十岁时,就可以准备一家人的饭菜了,从准备食材到清洗、切菜、下锅、装盘,一气呵成。

谈到未来时,龙龙也有着清晰的“职业规划”,她准备上职高,以后学烘焙。

在视频的评论区,有不少网友质疑道:

“这不是耽误了孩子吗?还是得好好读书考大学。”

龙龙妈并没有被这些言论影响,只是坚定地站在女儿一边,回复道:

“我觉得孩子如果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她一定是幸福、快乐、坚定不移的;

如果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梦想,那么在岁月的长河中,最终会频频回望找寻曾经的自己。

所以,我的女孩,做你自己就行。”

家庭教育专家安心也在书中写过:

“能滋养彼此关系的,应该是爱而非期待。最后的爱是带着尊重,允许对方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

还记得那个火遍全网的北大教授丁延庆吗?

他六岁就能熟读新华字典,从小就是神童,妻子也是北大毕业。

结果,两个学霸却生出了一个学渣女儿,一点儿都没遗传到他俩的智商。

丁教授勤勤恳恳辅导了女儿一学期,最终发现她的成绩“跟倒数第二名有很大差距”。

他并没有责备女儿,而是无奈地说:

“这就是天道,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

但也正是因为丁教授放平心态,接纳了女儿的不完美,才使得亲子关系依然温馨,家庭氛围也很融洽。

父母们应该明白,就像每朵花都有它的花期,每个孩子都有他要走的路。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教育模式,就是学会接纳,接纳自己的平凡,同时也接纳孩子的平凡。

毕竟,成功从来就不是只有唯一正确答案的数学题,而是言之有理即可的阅读题。

功成名就、荣华富贵,当然可以称之为成功。

但做一个普通人,有一份喜欢的工作,平凡地过完一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03 真正高级的父母,都学会了做减法

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说:

“如果你要造船,不要招揽人来搬木材,不要给人指派任务和工作,而是要教他们去渴望那广袤的大海。”

对父母来说,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盲目的焦虑和内卷只会害了孩子,束缚住他们渴望高飞的翅膀。

要知道,好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只有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才能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在教育路上,真正高级的父母,早就学会了做减法。

(一)减去过度关注,给孩子留出自由的空间

《自驱型成长》一书里写道:

“家长无处不在的控制,导致孩子产生慢性压力。随着压力的积累,逐渐削弱孩子应对和化解压力的能力。”

过度的保护不是爱,而是一种负担。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根本不可能独立。

他们一旦脱离了父母的控制,要么什么都不会,丧失生活能力;

要么因为长期受到压抑和限制,报复性放纵自己,滑向堕落的深渊。

如果父母真的为孩子着想,就不要为他们做太多。

学会放手,让孩子去经历挫折、面对失败,去感受成功、分享喜悦。

如此,他们才能得到锻炼,才能有勇气独自奔赴未来。

(二)减去过度干涉,将选择权交还给孩子

作家庆山说:

“人需要按照自己的天性走,变成自己真正的样子。就像种子一样,按照内在的节奏和秩序,发芽生长。”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应该有为自己选择的权力。

可以选择是去学画画还是学钢琴,或是什么都不学;

可以选择去职校还是985,或是进入艺术院校;

可以选择留在大城市还是小地方,或是去看看世界……

同时,允许孩子读一些无用的书,干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

在这种自由的“无用”中,获得提升和成长。

父母可以建议,但绝不要命令,而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毕竟,说到底,这是属于孩子的人生,而不是父母的。

(三)减去过度期待,看见孩子的闪光点

儿童心理学专家威廉•戴蒙,给全世界父母最大的建议就是:

“不要让孩子对标你以为的优秀者,因为孩子和孩子不一样。”

满眼都是孩子的毛病,往往是父母出了问题。

这世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人,自然也不会有完美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差别只在于他们的父母是否发现。

沉溺于攀比的父母,只能养出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孩子,摧毁孩子的价值感。

只有放低期待,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只有多加鼓励,才能唤醒孩子的信心。

很认同作家尹建莉曾说过的一句话:

“想要100分,就别要求孩子考100分。

假如家长要求什么孩子就能实现什么,那么天下所有的孩子都会成绩优异、习惯良好、多才多艺、品貌出众。

那样的话,做家长真是件轻松惬意的事。”

“永远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从来就不应是对孩子的要求,而是对父母的劝诫。

因为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只有父母做对了,孩子才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点亮在看,愿所有父母都能放下高期待,接纳孩子的平凡,与孩子共同成长!

10 阅读:3417
评论列表
  • 2024-07-03 14:56

    没用就对了,这才叫兴趣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 2024-07-02 12:58

    不仅是父母对子女,夫妻之间亦是如此

  • 2024-07-04 15:53

    哪三种兴趣班?小编同志。

  • 2024-07-04 12:00

    学什么都可以,关键在于是不是孩子真的喜欢,能不能坚持,家长有没有能力和精力一起互动,如果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已,那就当做发钱消灾

    歪理鞋说 回复: 长涛千万里
    非常认同[点赞]
    长涛千万里 回复:
    绝大多数都是给孩子消磨时间,就为了让孩子少玩、少看电视、少玩手机,值不值自己看着办。

才干王营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