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女民兵个个精神飒爽,图4的资助证,见过的人可不多

古城青衣 2024-02-20 12:03:04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一群16、17岁的青年学子放下书本,奔赴祖国偏远贫瘠的边疆与乡村,投身开荒垦殖。

对他们来说,这是人生中最光荣的事业。

乡亲们甚至会鼓乐相送,庆祝这一批批朝气蓬勃的后生,俊女加入建设的队伍。

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不确定感,这些知青来到了五湖四海。

在边疆军垦农场,他们与戍边官兵一道驻守边陲;

在广袤乡野,他们进村入户,与农民同甘共苦。

丰收的喜悦,奋斗的酸甜苦辣,都成为他们青春历程中独特的印记。

现在,让我们翻开那些泛黄的照片,坐上属于60、70年代的时光机。

黑白画面里,一群群笑脸盈盈的少年男女,带我们重温那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乐章。

一辆面包车前,十几个青年男女,正从车窗探出头来。

向站在不远处的家人和村民挥手告别。

他们个个面带灿烂笑容,眼里透着别样的兴奋——这是他们响应号召上山下乡的大日子。为此,他们特意穿上了最好的衣裳,胸前还齐刷刷地戴上了大红花。

仿佛在宣示着自己即将踏上革命道路的决心。

金色的稻田边,两个身穿粗布工装的女孩,正忙碌地喂养猪群。

一个短发女孩提着两桶猪食,笑容满面地倾倒在猪食槽中。

十几头猪听见铃铛声纷纷聚拢过来,发出欢快的呼噜声享用美食。

另一个女孩看着一头头肥猪,忍不住笑开了花。

这两位知青,原本可以过着优渥的城市生活,却放下一切踏上奋斗的道路。

初来乍到时,她们也曾和这些猪一样手足无措过。

如今她们已熟练地照料这些“四腿朋友”,和它们亲密无间,连那身粗布衣裳也染上了土地的气息。

这个年代,多少城里的书生翩翩少年,都是在农村田野里变成了让人刮目相看的劳动者。

照片中,两个年轻人头戴印有红星标志的白色宽边帽,正在酷暑下砌房子。

砖红色的墙体,已经砌筑至腰间高度。

两个汗流浃背的青年,正在用水泥抹平墙面。

持鹤嘴镶嵌砖块。

天地辽阔之间,只有他们两个接近红布白帽的劳动者在建造新家。

这是上世纪70年代,勃勃生机的北大荒场景。

那时知识青年放弃一切来到这里,在荒原上用双手开拓新天地。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家,也书写了中国社会主义史诗。

这些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们,并不畏惧体力活。

他们脱下书生的架子,立志在这片边疆大地过自力更生的新生活。

红砖,是他们要用双手砌起的新家。

为确保这些知青的生活有着坚实的供养,国家制定了系统的收入补贴制度。

普通知青的标准补助,为每人每年230元。

在寒冷地区如北方,这一数字则提高至250元。

若是身处高寒、山地等环境恶劣地带,每位知青还可额外获得20元路费补贴,以及30元购买冬衣冬裤的费用补助。

此外,在新建立的生产队或国营农场服役的知青,每人每年可获得400元补助,大大高于普通补助标准。

除金钱补贴外,参加农业生产的知青,还可优先分得一定数量的棉布棉花实物......

这些切实的照顾措施,使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在奋斗中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暖意,从而铸就起一代又一代坚定的建设者。

几位身着朴素制服的青年男女,坐在村民家简陋的院落里。

面前是,一位略微秃顶的老农民。

中年人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多年的农业生产历程,这些出身城市的大学生都津津有味地听着,时不时举手发问。

他们中间没有丝毫的架子,舍去学生的优越感,只想向这位农民的劳作经验虚心汲取。

那个年代的标志,就是一群群飘逸着书卷气的青年学子。

坐在边远农村的土炕上,倾听这里最朴实的声音。

正是这份丢掉包袱的谦卑,让他们在最基层的地方获得最宝贵的启蒙。

为了防洪防涝保障民生,国家在许多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

炎炎烈日下,他们头顶斗笠,手持铁锹铲土筑堤。

山洪河水冲击水泥堤坝时,知青们又是泥水一身维修堤防。工地上的苦和风餐露宿让他们日渐消瘦,但从不抱怨。

朝霞映河,暮霭渡岸。

挥之不去的炎热与疲惫,折磨不倒他们前行的步伐。

因为承担的不仅是河堤的筑成,更是一方水土保卫战的胜利!

晨曦下,一条乡间小路在田野中蜿蜒伸展。

一行身影迤逦而至,笑语和金色稻波轻快地跃动。

他们是党召唤来的知青建设者,为这片土地带去希望的新兵。

泥土路面,踏出他们劳作的印记。

锄头、镰刀、水桶,都在朝霞映照下熠熠生辉。

一代又一代知识青年毅然决然奔赴祖国各地,他们为边远村落带去各自的专业,也在这里收获人生的洗礼淬炼。

多少个早晨,他们与村民一同并肩,驾着牛车或挑着担子入田返家。

多少个黄昏,他们齐聚村头布置明天的工作。

忙碌和奉献并存,他们用青春点亮这片大地每个需要他们的角落。

稻田边的休息时间,几个女孩正表演起来。

正午的太阳晒红了她们的脸颊,却丝毫没能打败这些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们的积极向上精神。

北大荒的大地辽阔,运输和交通曾经是这里发展的主要瓶颈。

知青成了解决这一难题的主力军。

稻海里,一群青年正驾驶着红色拖拉机,将装满金黄稻谷的大车运往集贮中心。

一列运输列车呼啸驶过,数十位挥舞红旗的青年站立在顶层仓舱。

那是他们用双手打造的移动城堡,正遥遥驶向辽阔草原深处的新村。

人力、畜力、机械化,知青们想方设法保障边疆配给。

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北大荒的高速发展。

这组照片记录下,一排飒爽挺拔的女知青民兵。

她们个个身穿整齐质朴的军装打扮,正以标致的队形站立于草原上。

阳光给这些年轻女子镀上一层光晕,而她们神态自信中又透着一份朝气蓬勃。

无不展现出响应党和人民号召、报效祖国的豪迈与决心。

严酷的环境,并没有磨灭她们脸上自信的笑容,她们正以自己的方式守护人民和平生活的阳光。

从她们的眼中,我们看到了一代代知青无畏奉献的精神。

这就是挺直脊梁、放飞青春的北大荒女知青群体写照。

薄蚊帐,油灯昏黄,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足。

稀饭,咸菜汤,却因为这份朴实、这份团結而香甜可口。

苦并不代表难受,劳动帮助他们发现了生活的意义。

凭着一腔革命激情,他们把青春投入边疆大地的改造,也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那个时代的人活的简单。

虽然苦,但笑容干净!很快乐!

2 阅读:266
评论列表
  • 2024-03-21 17:42

    回忆峥嵘岁月,再现巾帼女兵风采![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