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观念:如果统治者道德败坏或能力不足,就应当受到惩罚,应该由更有德行和能力的人取而代之。因此,传统上,中国的儒家学者普遍支持唐武之变。儒家虽然倡导君臣之间的忠诚与正义,但孟子从道德和理性的角度,同样支持唐武之变。孟子认为,统治者若缺乏德行,必然会给百姓带来灾难,因此,应该按照正义予以惩罚。
朱熹也认为,唐武之变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从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因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舜取代尧的原因,是因为尧的能力不如舜,圣贤之间的竞争最终必然会有一个胜者。君主的更替也是如此。正如古话所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圣贤与君主之间的权力斗争,涉及许多超出他们掌控的因素,不仅仅是圣贤的意愿。
尽管玄武门之变不能与尧舜禅让相提并论,但它也许是当时情势下最好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是由必要性驱动的。因此,孟子和朱熹都没有反对唐武之变,并且对商周之交的更替理论持积极态度。毕竟,历史是一个周期性进程,统治者的更替需要通过一种方式,让有能力的人能够崭露头角。
山崎安斋对唐武理论的反对山崎安斋是最早表达反对玄武门之变的日本儒学者之一。从山崎安斋的思想背景分析可以看出,他反对孟子的商周更替理论,主要因为他深信忠君爱国的思想。作为臣子,他崇敬文公的美德,认为这应当是所有大臣的榜样。
因此,他拒绝了孟子的商周更替理论。山崎安斋对玄武门之变的反对,也影响了他的弟子们对这一理论的看法。后来的日本出现了如“尊皇贬幕”和“亲皇反幕”这样的运动,这些运动与山崎安斋反对唐武之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山崎安斋不支持唐武之变,根本原因在于他对神道的绝对忠诚,以及对君臣关系的深切尊重。
山崎安斋是一个极度尊崇正统理论的学者,特别强调君臣关系。在朱熹提出的“尊君”的思想框架下,山崎安斋重新定义了君臣之间的关系。朱熹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臣子对君主的尊敬,都是“义”的体现。在朱熹的道德体系中,“义”存在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和朋友之间。然而,山崎安斋将君臣关系视为最为重要的关系。
作为一名坚定的神道信仰者,山崎安斋深信神与天皇的合一。在他的世界观中,臣子应当无条件地尊敬天皇,就像尊敬神灵一样。臣子绝不应怀有任何不服从的思想或行为。天皇的权威至高无上,天皇主宰一切,臣子则为天皇服务。臣子应当仰视天皇,听命不怨,这是自然的秩序,是每个臣子应尽的责任。
山崎安斋对天皇的忠诚是绝对的。然而,在权力斗争的过程中,日本的武士阶层已经将国家的治理权分割了。政治权力的中心不再是天皇;天皇的权威实际上被边缘化,天皇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对于像山崎安斋这样的坚定天皇支持者而言,分割权力的将军们根本不配称为“王”,他们应该被称为“暴君”。山崎安斋蔑视这些军事领导人,并因此反对唐武之变。
在他看来,天皇是天子,是与神圣合一且永恒存在的,任何挑战天皇权威的行为都是对天皇的深深不敬,这是无法容忍的。尽管有些人可能会争辩说,若统治者没有德行就应当被推翻,山崎安斋认为,统治者是否有德行,归根结底是神的意志。山崎安斋认为,唐武之变与周武推翻纣王的情况本质上是相同的;两者都涉及臣子的违背责任,是对忠义的侵犯。对于山崎安斋而言,臣子的反叛是极大的不敬行为。他认为,臣子应当像文公一样,尽管有着卓越的功绩,但依然忠诚且辅佐君主,不越权。
从中国历史上看,除了汉武帝是通过武力建立政权外,其他的统治者都通过臣子的反叛获得了权力。因此,山崎安斋根据自己对朱熹的理解,认为朱熹虽然没有完全反对唐武之变,但也没有支持它。从某种程度上看,朱熹对这一观点表现出了一种微妙的轻视。
山崎安斋的历史背景与其反对唐武理论的动机从山崎安斋生活的社会环境来看,他反对唐武之变的根本动机,是为了维护天皇的统治,并反对臣子的不道德行为。在这一点上,德川幕府逐渐削弱天皇权力的政治体制,是山崎安斋无法接受的。他认为,幕府应当将政治权力归还给天皇,臣子应当以谦卑和尊重的态度服务天皇。尽管山崎安斋持有这些观点,德川幕府的控制已经非常稳固,因此他无法公开反对它。
相反,他通过反对玄武门之变并赞扬如文公这样的忠臣,间接表达了对德川政权的不满。关于山崎安斋是否支持德川幕府,学者们至今仍存在争议。尽管他反对唐武之变,但他也曾为幕府服务,甚至称赞其统治的有效性。或许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山崎安斋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小心行事。然而,他坚决反对唐武之变的立场表明,深层次来看,他并未认同德川幕府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