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外卖脑子会进塑料”飙上热榜,这究竟是不是谣言?

东恒的记事本 2024-03-09 06:55:58

先来看一组数据

2020 年全球塑料产量为 3.67 亿吨

到 2050 年这一数字将增加 2 倍

这意味着我们的生活

似乎已经要被塑料所包围了

有着随处可见的塑料制品

众所周知

塑料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国家也颁布了《限塑令》

但是,这仅仅是以量为监管标准

忽略了塑料大小、形状

表面化学性质等

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密切的

莫过于“微塑料”

也就是直径在30-100nm的微塑料颗粒

其小到可以穿过人体细胞膜

这些颗粒虽然肉眼看不见

但却会通过口鼻进入人体

Nautilus 的一篇报道称

微塑料颗粒已经

侵入了人类大约 40% 的食物

也就意味着

我们每周平均摄入的塑料总量

相当于吃掉一张信用卡

而我们最容易“吃到塑料”的方式

就是食用塑料包装的食品

据调查

我国现有的食品包装中

超过50%都采用了塑料包装

昨晚的剩饭、凉了的外卖、打包的美食

只要是用塑料包装

或用塑料装着放入微波炉加热

就都会让微塑料伴随着美味进入人体

除了外卖盒、塑料袋

还有饮料瓶、奶瓶、保鲜袋、保鲜膜等

这些几乎每天都会用到的塑料包装

2023年7月

国际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发表了一篇关于

塑料容器在不同使用场景下

释放出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研究

结果显示:

温度越高,就会有更多的塑料颗粒进入食物

而只要使用微波加热3分钟

就会让大量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释放到食品中

每平方厘米容器中会释放出

超过20亿个纳米塑料和400万个微塑料

如果将塑料容器用来装液体

(比如水、牛奶等)

加热时所产生的微塑料颗粒数量

比用来装固体更多

一项由美国国家标准

与技术研究院(NIST)领导的新研究发现

带有防水涂层

——低密度聚乙烯(LDPE)内衬的

一次性纸杯

在接触 100 ℃ 热水短短 20 分钟后

释放的微塑料颗粒密度可达1012/L

这意味着喝下一杯 300 ml 的外带热咖啡

将有上千亿微塑料颗粒进入体内

研究人员推算

这意味着平均每 7 个身体细胞

就会吸收一个微塑料颗粒

2020 年中国学者研究了

石家庄、青岛、成都、杭州、厦门

这五个城市中

不同外卖容器的微塑料释放情况

他们发现

不论是可以微波加热的聚丙烯(PP)餐盒

耐热至 70 ℃ 的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餐盒

还是更传统的聚苯乙烯(PS)白色发泡饭盒

都会释放微塑料

并且基本不受内容物温度的影响

消化道并不是唯一

被塑料入侵的人体结构

微塑料还出现在肺组织、血液

以及连接母亲和婴儿的胎盘里

呼吸是另一种被入侵的途径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

出现在美国的“植绒工人肺”

可以算是微塑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发现之一

这一案例来自美国罗德岛

一家加工尼龙植绒面料的工厂

流行病学家发现

在密闭空间内工作的植绒工人

患肺癌的比例,是该地区其他人的三倍

最开始有人怀疑

这是因为工人吸入了化学物质

但尸检结果显示这些工人的肺组织中

滞留着许多细小的尼龙纤维

这种纤维的主要成分是聚酰胺树脂

也是微塑料的一种

因此,这是最早证明

微塑料对身体有害的重要证据

自那时起

人类五花八门的微塑料“吸入”方式

开始在科学文献中涌现

一项 2022 年的研究将目光移向了干衣机

它会在 15 分钟内释放出 56 万根微纤维

科学家 Scott Coffin 表示

人们清洁衣物烘干机通风口时

遭遇的飞扬“尘埃”

比美国环境保护法案规定的

吸入性微粒职业暴露量还要高数倍

最出乎意料的是

口罩也是微塑料纤维的释放源头

一项中国科学院领导的研究显示

除去 N95 口罩

普通外科口罩、棉口罩、

时尚口罩、活性炭口罩等种类

产生的微塑料都比它们过滤掉的要多

不过

不是所有被吸进体内的微塑料

都会在体内残留

大部分微塑料

会随着我们的粪便或呼吸排出体外

剩余的少部分微塑料

会进入肠道和肺部深处

进而进入血液

有学者估计

肠道中约有 0.3% 的微塑料会被吸收

但这一数字很可能会被后来的研究刷新

进入人体的微塑料

究竟会产生哪些危害?

一些专门研究纳米颗粒毒理学的学者认为

微塑料对身体的影响程度

不仅取决于我们摄入了多少

还取决于每个微塑料颗粒的

大小、形状、表面化学性质等

一系列更精确的属性

美国贝勒大学(Baylor University)

环境科学教授 Christie Sayes 表示

他们在海水或环境水样中发现的微塑料

往往是“锯齿状、边缘锋利的碎片”

而非规则的圆球颗粒

对于纳米粒子来说

形状和锋利边缘的数量

会影响其毒理学特性

具有更多锋利边缘的颗粒

在细胞炎症和氧化应激过程中

表现得更明显

发炎

它们会干扰线粒体的能量产生

引发机体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

导致身体无法修复自身损伤

营养不良型肥胖

微塑料还会影响对脂肪的吸收

导致更多脂肪进入血液

同时也会影响微量营养素的吸收

肠道细菌量增多

食物和水中存在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也会导致小肠渗透性增加

可能导致

肠道内的各种物质从消化道中溢出

直接作用于其他组织

1-100 µm 的微塑料

会降低肠上皮细胞的活性

并削弱三种肠道细菌的繁殖能力

而更大一些的微塑料颗粒

会促进体内的细菌繁殖

同时,较大的微塑料颗粒表面本身

也可能比更小的微塑

料携带有更多细菌

痴呆

此外“进入”大脑的微塑料

还会与神经元中的蛋白纤维发生作用

可能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致癌

另有研究发现

细长而坚硬的纤维碳纳米管

可以在小鼠体内引发

与致癌物石棉相同的病理反应

其实截止目前

仍没有十分准确的研究成果

直接证明塑料的危害

以上的危害都是建立在

实验室的实验数据之上

与实际的应用可能有一定差距

但学者和业界都在积极研究中

代表化学品制造商的

美国化学委员会(ACC) 称

工业界也启动了

自己的微塑料研究计划

例如开发标准化的采样流程和测试材料

识别微塑料进入环境后的去向

和潜在的暴露途径

确定哪些微塑料具有危害性

开发风险评估框架等等

在有定论之前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少用或不用塑料

尽可能减少自己暴露在塑料危害中的机会

首先要学会看塑料标识

正规的塑料制品上面(主要在底部)

都会有一个三角形的小编号:

里面的数字代表了材质

1:PET(水瓶、瓶盖)

2:HDPE(牛奶瓶、酸奶盒、食品袋)

3:PVC(装水果的透明塑料袋)

4:PE(垃圾袋)

5:PP(杯子、酸奶盒、食物存储盒)

6:PS(塑料刀叉,水杯)

7:other(水杯)

不同编号代表着不同的塑料制品属性

只要科学使用,一般不会有损健康

比如PP和PC的耐热性较好

可在120℃的高温中使用

可以盛放热水,也可以用微波炉加热

其次,少用或不用微波炉加热

盛有食物和饮料的塑料容器

少用或不用塑料制品包装和储存食物

尤其滚烫的食物

少用或不用塑料餐具

可用瓷碗、玻璃和金属饭盒等代替

用完的塑料制品不要乱扔

做好垃圾分类

尽早提高防范意识

保护好我们的健康

虽然塑料制品的使用很方便

但健康一定比方便更重要!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