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白雪皑皑,松枝上堆叠着银装。
这静谧冰天雪地中,有诗意袅袅生香。
披着暖和的大衣,漫步在寒风中。
银装素裹的街道无人问津,安安静静,只有我一个人的步履。
稀疏的冰凌在暖阳下闪着光,像散落一地的钻石。
远处烟囱冒出袅袅炊烟,在苍茫大地上划出一道道浓墨重彩的流云。
这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的世界,美不胜收。
只有脚下雪地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在这静谧中分外悦耳。
我不禁放慢了脚步,轻声吟唱起来。
反正四下无人,随心抒发的诗意,也无人打扰。
想起苏轼的一首诗《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将这冰天雪地刻画的这般意蕴深远、仙韵飘飘,也只有苏轼这般醇厚的笔力了。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苏轼,北宋大文豪。
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
他才华横溢,不仅诗作激越磅礴、开辟了词坛先河,对书画篆刻等也有卓越建树。
作为文人首屈一指的领军人物。
苏东坡集才华与品格于一身,开创了文人的新风尚。
然而,他并不局限于文学领域,对音律、美食、园艺等也有丰富涉猎。
这般全面超群的人文素养,造就了苏东坡居于当世文坛巅峰的地位。
当真是京师才子,人中龙凤。
苏轼这般卓尔不群的文采,源出其过人的学识和睿智气度。
后人读其文章,也只能叹服不已了。
尽管屡遭贬谪,苏轼的性情中却始终保有乐观积极的一面。
那怡然自得的洒脱气质,令他在人生风浪中屹立不倒。
当时正值他被贬谪至远方,在异乡雪乡偶逢古刹,遂宿于此。
表面看来,这是个机缘巧合的小插曲。
然而苏轼却不以身在异地为苦。
面对异乡的雪景,也抱着颇感兴味的心态细细品味、流连忘返。
同行人问他何以高兴,他只是怡然自得地笑着。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落雪静静,苍茫大地尽银装。
苏公从“马儿”下笔,一个“惊”字非常传神。
迎面景色澄如洗,连那马儿也忍不住向美景侧目。
苏公不禁失笑,他寻思这马儿也知美景!其实是以马儿,映射自己的内心。
他抚摸黄犊鬃毛,自顾自走过门阶。
留下身后的一串串鞋印,在皑皑白雪间分外醒目。
瞧这大红大绿的足迹!与身畔这山光物色全无半点同调。
他轻哂,懒得回头,任那衬衣皱尘与美景格格不入。
他只因逾越了雪,心底便生出一番踏雪寻梅的情怀来。
就是这般寒中见暖,才最勾人醉意。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落雪皑皑,苏公漫步其间。
只见古刹飞檐翘起,与这飘飘雪花辉映生辉。
檐下彩灯点点,楼阁绕梁。
暖黄光线映在银装上,分外温暖翠绿。
他不禁想到,这古刹檐下灯火通明,宛如皇宫苑中游玩一般怡人。
再抬眼远眺,皓月从斑斓光影中穿过,为这皑皑白雪添上几分冷艳。
这古刹在皎洁月色映衬下,景色盛大。
犹如一座不夜城般灯火通明,绮丽夺目。
松枝上积雪簇拥着寒梅,无不饱含着苍茫春意。
使用“长春苑”、“不夜城”这样富于繁华气息的词汇,极大丰富了这冬日景色内涵,使之从静
谧中生出繁华喧嚣之美。
这般巧妙的修辞,使人看后感受更加立体深刻。
苏公言笑,醉在这冬日绮丽无双的美景里,不禁流连忘返。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苏公漫步,忽见牛羊欲来碾雪踏踏。
他急忙警示,不可破坏洁白皑皑。
转眼一看枝头,却见鸦鹊悠然啼鸣。这鸟语花香,渲染画面多姿多彩。
一派银装素裹中忽现啼鸣,不禁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鸦鹊啁啾,在月色映衬下分外悦耳。
它们呼朋引伴,欢聚树头,一派热闹非凡。
苏公不禁莞尔,看它们嬉戏打闹,兴高采烈。
画面由静转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也因飞鸟的啼鸣,而注入了生机与抑扬顿挫的韵味。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漫步至此,已然醉心眼前美景。
他恋恋不舍,思来想去,终要留步宿此夜。
他念及前面灯火通明的寺庙,定是佳处消夜。
他尤想等到天明雪融之时,坐在僧堂檐下,聆听泻雪竹韵。
想必届时,积雪将在暖阳与和煦春风中缓缓融化。
冰凌将崩塌,溅起点点碎响。
竹叶间的雪,也将随着竹枝轻轻摇摆,发出沙沙之声。
这般天籁之音,与泻雪竹声交织,必定悦耳飘逸。
想到此处,他已迫不及待要去聆听这大自然的和声与清音。
此时苏轼正遭遇人生浮沉,命途多舛。
然而面对这异乡飘雪,他丝毫不见颓丧。仍怀着一个文人学士的雅兴,去欣赏这冰天雪地的静谧景致。
他不仅流连眼前的绮丽,更要在此夜访僧言欢,等待更动人的泻雪画面。
由此可见,他从未放弃过那怡然自乐的精神追求。
纵使波澜起伏,他都保有朴实乐天、淡泊明志的气度。
任何外在环境,都无法剥夺他心灵的美好享受。
正是这般无坚不摧的品格,成就他在逆境中也折桂妙笔、悠然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