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首极品边塞诗,开头就壮美辽阔,令人叹为观止

古城青衣 2024-02-10 19:58:02

细数历史,西汉初年。

霍去病北上匈奴,一路打到河西走廊,将边疆收复。

从此,祁连山横亘在神州大地的西北边陲,是我华夏疆土的一部分。

河西走廊,千里草原。

面朝祁连,高原连天。

阳光铺洒,在白雪皑皑的山峰上,角度变化搬起了层层叠叠的光影。

高原草原连绵起伏,构成了祁连山脉独特的自然风光。

白发苍苍的老兵守在山头,他们忠诚坚守的背影映衬着祁连山的雄峻,充满着肃然悲壮之感。

李白的诗意描绘。

祁连山脉的壮美与辽阔,令人叹为观止。

此诗一出,便被广为传唱,更是被宋代名家赞誉为:“气盖一世”。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漫天云海,浩瀚无垠。

天山脚下,苍茫一片。

这是被尘世遗忘的角落,万籁俱寂,唯有风声在耳畔回响。

忽然,一轮皎洁的明月从云海中冉冉升起,清辉洒向大地,瞬间点亮了夜空。

这是多么壮美的景色!

“明月出天山”的瞬间,满目苍茫頓时被照得通透,天地间仿佛充满了希望。

站在天山脚下,迎接第一缕月光的那一刻。

仿佛置身于一个虚无缥缈的境界。

苍茫的旷野,朦胧的明月,构成了一种空灵冷艳的美。

这美中透着忧伤,仿佛在述说着边塞上漫长的守望与等待。

李白用他独特的浪漫手法,以极富诗意的笔触,勾勒出祁连山这个壮美而冷寂的景象。

让人如坠冰天雪地,体会着长城内外,两个世界的差距。

当皎洁的月光抚平大山的刚硬,驱散浓云的阴霾之时。

山上守望的将士心中,是否也升起一丝思乡的暖意?

他们望着月色,是否也在回忆着故乡的种种?

李白的这首《关山月》恰如这轮明月,洒向了历史长河中的边塞将士。

拉近了时空距离,把他们寂寞的心境娓娓道来,直击人心。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白登山坡陡峭,青海湾波涛汹涌,这里曾是我民族英勇抗敌的殊死之地。

汉高祖刘邦被困白登七日七夜,唐军与吐蕃在青海湾博弈数十载,战火纷飞,生命在刀锋上飞舞。

站在崇山峻岭之间,眺望远方,李白似乎看到了历史的幕布在飘动。

那是多少人的血,染红了这片山河,又有多少人被埋骨异乡!

茫然四顾,心中只剩无尽的惆怅。

多少母亲的眼泪,在长夜里悄然滑落;

多少未出阁的新娘,在哀恸;

多少子女在月下守候父亲的归来......他们在凄清的山野里持续守望,日复一日,却不知那远方的战场上早已寸草不生。

停战的号角何时才能吹响,让他们免受荒野之害?

美好的秋日景色被硝烟遮蔽,生命在战火中凋零。

倘若让和平代替战争,又会有多少人能够回到故土,家国河山共存亡!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抚琴赋诗,笔下千古流传的是豪放洒脱。

但当他面对边塞上延绵不绝的战火时,心中也许五味杂陈。

他为士兵们英勇猛进的胆略而感叹,也为他们无法归乡的遗憾而叹息。

那些年轻的生命,抱着炽烈的梦想踏上征程,到头来只剩一具孤单的遗骨。

而他们的家人会在家中守望着,日复一日,直到白发。

长风浩渺,玉门关外,是那么遥远。

山间的哨兵们站岗夜守,但心思却飘向千里之外的故乡,那里有他们挚爱的亲人。

这一首《关山月》,源自汉代乐府民歌。

那时的边塞将士常在马背上吟唱,以寄托内心的思乡之情。

“伤离别”道尽了防守边疆的辛酸与寂寞。

然而在李白的笔下,这一古调被赋予了崭新的意境,如同一出大电影般,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李白也曾在无数个寂寥的夜晚。

注视月色与汉子,感慨人生无常。

一代又一代守边者继续守望着,用他们的生命捍卫这河山群岛。

纵有万般生离死别,心中对这英雄儿女也只剩下钦佩。

千里祁连,绵延不绝的山峰,为这古老的歌谣增添了磅礴气势。

“关山月,照边城”。

当微黄的月光洒向山前城堡时,守城戍边的将士们不禁想起遥远的家乡,心中五味杂陈。

千年前千年后,祁连山脚下,这首诗似乎从未改变。

那些坚守在此的将士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守护住了华夏边陲的江山。

正是有了无数守边先烈的捐躯,我们这天下才得以太平。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