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唐代人。
命途多舛,少时家境贫寒,只得读书以资糊口。
青春潦倒,风餐露宿,几无好友。
四十始仕,方得担任“司马”此一芝麻小官。
世人或许以为他是位大官,殊不知,“司马”不过充当权贵左右的秘书,跑腿而已。
人生前半无奈浮沉。
后半稍得体面,内心却早已世故、落寞。
诚然,一生未曾高官,王建亦未曾有大建树。
然笔下留情,用词俊逸。
王建好诗词,有“天资聪敏”之誉。他笔下铺陈,将见闻所思尽倾纸上。
有权贵金屋的奢靡,也有貌合神离的姻缘。
更有底层百姓的疾苦辛酸,无奈只能吞声忍气。
这些惟有王建敢做笔记,为后世留真实记忆。
《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
古代礼制,婚后连着三天,新娘得亲自下厨房。
娇俏面颊已不复从前的婀娜,眉宇间充满忐忑。
只见嫂子慎重洗手。
昨日还娇憨可人的脸上,此时满是严肃。
她整理好锅碗瓢盆,展开食材清点用具——能干勤劳的作风一览无余,实非寻常闺中懦女。
汤料切好,火候烧足,新婚妻子却迟迟不见动作。
她紧锁双眉,眼神透着凝重与焦灼。
平日能干的新媳妇,此刻变得畏首畏尾。
原来第一次亲手下厨,她竟遇上难题——不知婆婆的口味到底偏淡,还是咸?
要是口味不合老人家的胃口,自己定会被婆婆怪罪;
若调味失当,被公公怪罪,那可是要遭丈夫唠叨一场。
眼下的一顿饭菜,竟成了她嫁入新家立足的试金石!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犹豫再三,新妇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墙角闲坐的小姑子。
小姑子是家里唯一一个女孩儿,整天帮着婆婆干家务,做饭的时候必定近旁观摩。
想来,她定然清楚婆婆和公公的口味偏好。
新婚嫂子虽年轻,但终究是嫁入的妇人,小姑自然应以礼相待。
新妇子轻声招呼小姑过来.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商议起来。
小姑子这样机灵通透,也难怪嫂子会第一时间求助她。
她们就这一顿饭的辛酸,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如此一问一答,倒也惺惺相惜。
窗外秋风瑟瑟,婆媳间那层薄薄的隔阂,也在这样谈笑声中逐渐消融......
嫂子也并不端架子,她端着汤羹,温言让小姑尝个味道。
一口咸味透出,小姑不禁皱眉。
她轻轻一笑,暗中调整了调味,再次让小姑尝试。
这一次,小姑大声赞不绝口,她这才松口气,将羹汤呈上婆家长辈。
新婚的路上,嫂婆关系向来最难。
平日里,小姑最是娇气任性,今日倒成了新来媳妇的知心人。
有了她在,总算摸清婆家的口味。
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王建笔下平淡朴实无华丽辞藻,却字字珠玑,处处穿针引线。
笔下那新嫁娘,平淡中见机灵。
新婚第一天,她红盖头下注视着公婆。
伏案默默擀面,揣测他们是咸口还是淡口。
她粉手提锅,熬制汤料,小心斟酌公婆的口味偏好。
晚饭后,她忐忑收拾碗盘,聆听他们的评价。
如此平凡朴实的一天,却成了她展现自己,融入新家的艰难考验。
“三日”、“入厨”,勾勒时间场景;
“洗手”、“作羹汤”,刻画新妇勤劳;
“未谙”、“先遣”,流露处变不惊。
每一具体细节,都与新妇身份和情境紧紧咬合,将一个平凡女子有滋有味地活灵活现。
最妙的是“小姑”一角巧思神来,将嫂嫂与妹妹惺惺相惜写得活色生香。
一顿平淡饭菜中洋溢人性光辉,让人看后会心微笑。
正如清代大家盛赞:“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这20字的朴实无华,正是其妙诗的精髓所在。
大写实的词人唐代女子嫁人,犹如探困,需察言观色,摸清长辈的脾气性子。
面前的亲家公婆,拥有断定她命运的权力。
丈夫外出用餐,她日复一日,在婆家用心讨好。
不敢有一点怠慢懈怠,生怕被言语羞辱,或遭逐出门。
这红盖头下的女子,眼泪与汗水伴随每一餐。
可谁又知她的辛酸?
她只得咬紧嘴唇,挤出讨好的笑靥。
今人温饱衣食,女子得以解放,享有平等,终得感激这位大写实的词人。
以笔杆子记录百姓疾苦,引领我们窥见古代真实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