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没超过这个数,就别乱吃药,别自己吓自己!

觅翠评健康 2024-07-18 15:12:44

69岁的廖阿姨一个月前经历了一次令人揪心的昏迷事件。

那天,她突然失去意识,被紧急送往医院急诊科,医生迅速为她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心电图检查排除了急性心梗的可能性;颅脑CT检查也排除了急性脑出血的风险。

但快速血糖检测的结果让人吃了一惊,廖阿姨的血糖值竟然低至2.3mmol/L,远低于正常水平,医生迅速诊断廖阿姨为低血糖,输注葡萄糖后,她的意识恢复,血糖稳定。

在后续询问中医生得知廖阿姨因自测血糖6.9mmol/L并误认为血糖高即糖尿病,自行服用“二甲双胍”,未经医生指导。

实际上,廖阿姨在家自测的血糖值6.9mmol/L虽然稍高,但并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没有医生的专业指导和确诊下,盲目服用降糖药物是非常危险的,这不仅可能引起低血糖,严重时甚至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

从廖阿姨随意服用降糖药物导致低血糖的事件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科学理解血糖正常值范围的重要性。但更为稳妥的做法是,在血糖出现异常时,及时咨询专业医生,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血糖值超过多少才考虑吃药治疗?治疗目标又是多少?

血糖水平是健康的重要指标,空腹血糖(FPG)正常范围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PG)应低于7.8mmol/L。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伴有典型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俗称“三多一少”),即可诊断糖尿病;无症状需两次测定均超标。[1]

对于血糖值升高超过6.1mmol/L,但并未达到糖尿病7.0mmol/L标准的情况,我们更倾向于通过监测血糖、配合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来进行治疗和管理,而不是急于用药。

所以,对于大部分人群来说只有当空腹血糖≥7.0mmol/L伴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饮食和运动调理无法控制血糖时,我们才考虑药物治疗。治疗目标应将空腹血糖正常值控制在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应小于7.8mmol/L 。

但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血糖值标准有些许的差异,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

对于老年人,鉴于低血糖风险的增加,其血糖控制标准相对宽松,以确保安全。对于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患者,建议空腹血糖维持在6.1至7.8mmol/L,而餐后两小时血糖则应控制在7.8至10.0mmol/L之间。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考虑到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10年的标准推荐,他们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应控制在7.5%至8.5%的范围内;对于孕妇,血糖控制不仅要保障母亲的健康,还要确保胎儿获得充足的营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孕妇的餐前血糖应控制在5.3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应不超过6.7mmol/L,以维护母婴健康。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血糖控制目标也会因人而异。

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来定目标,而且可能随着时间调整。和医生多沟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血糖控制方法。[2]

这些标准都是针对糖代谢异常而言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即便没有慢性糖代谢障碍,血糖水平偶尔也会出现暂时性的波动,超出正常范围。

这是因为,血糖偏高的现象并不总是病理性的,而是可能受到多种生理或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深入掌握血糖调节的复杂性,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应对血糖的波动,从而有效维护身体健康。

二、血糖值为何会超出正常值范围?

如前所说,血糖值异常升高可分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我们需要仔细的辨别,以便更好地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生理性血糖升高通常与我们身体的自然反应机制有关。

想一想,当我们在节日聚会上享受美食过量,或者在工作压力下情绪波动,甚至在严寒或酷热中身体为了保持恒温而努力,这些情况下都可能出现暂时性的血糖升高。

此外,身体的小伤害、感染或经历手术时,也会触发身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血糖暂时上升。

应激性高血糖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通常由激素变化、胰岛素抵抗、糖异生增强、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所引起,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血糖暂时性升高。

这种血糖的波动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旦应激因素消失,血糖水平通常会恢复到正常范围。

病理性血糖升高则指向了身体可能存在的一些健康问题。

最常见的病理性原因之一是胰岛功能受损,这涉及到我们熟知的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胰岛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素作为身体中唯一降糖的激素,胰岛β细胞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时,血糖水平就会升高。

血糖的持续升高需要我们通过药物、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来进行长期管理。

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血糖水平的暂时性上升。

例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及一些精神神经类药物,都可能成为血糖升高的“元凶”。

这与药物对胰岛素分泌、作用以及身体对葡萄糖的代谢等多个方面的影响有关。

不同的药物可能共享一些相似的生物化学路径但也因各自独特的药理作用而具有不同的升糖机制,就利尿剂而言,大部分利尿剂在促进排尿的同时,也在促进机体中钾离子随尿液排出,由此引发的低钾血症可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并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使血糖升高;

而糖皮质激素则主要通过诱导胰岛素抵抗、增加肝糖异生、直接抑制胰岛β细胞功能等途径升高血糖。幸运的是,这种由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通常在停药后会逐渐缓解。

还有一些慢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肝功能损害,都可能成为血糖升高的幕后推手。

这些疾病导致血糖升高的原因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但总的来说主要是原发疾病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以及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能力下降,最终导致高血糖状态。

在这些情况下,血糖控制与疾病本身的管理密切相关。

面对血糖升高,我们没有必要过度紧张。关键在于准确识别引起血糖升高的原因。一旦找到原因,我们就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血糖回到正常水平。[3]

三、血糖值升高该怎么办?

正如上文所述, 血糖值升高包括多种原因。

对于生理性原因,通常只需去除应激因素;而对于病理性原因,则需要针对性地治疗相关疾病,并可能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或药物治疗方案,接下来我们详细的了解一下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如果早期发现糖尿病或是血糖超出正常范围伴有高危因素,首先考虑的是生活化控制血糖。其中最基础的是饮食和运动。

饮食需要采用均衡饮食计划,适当运动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低血糖。[4]

在控制血糖过程中,自我监测血糖(SMBG)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自我监测不仅使患者能够实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而且有助于评估和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血糖监测工具,如连续血糖监测(CGM)系统,是确保监测准确性的第一步。

随后,根据医生的建议和个人血糖控制目标,患者应制定一个包括空腹、餐后及睡前等不同时间点的监测计划。

定期自测血糖并记录每次测量的具体数据,包括日期、时间、血糖值及相关的活动、饮食和用药情况,对分析血糖控制模式和趋势至关重要。

如果在严格控制饮食和规律运动的基础上,血糖水平仍然无法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这可能是一个信号,提示需要进一步的医疗干预包括但不限于服用降糖药物和更深入的血糖管理策略。[5]

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措施,我们可以更有效地管理血糖,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记住,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治疗方案也应该个性化,以适应个人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糖尿病控制目标如何定?2017指南有更新—丁香园

[2] 这十个意想不到的原因正在搅乱你的血糖—健康生活-人民网

[3] 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急救处理要点和预防策略-澎湃新闻

[4] 这几类常见的高血糖,临床该怎么处理?-澎湃新闻

0 阅读:1

觅翠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