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时,为何杨家将不出来救国,真实的杨家将是啥样的?

司空知山海 2025-01-22 06:04:43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北宋杨家将的辉煌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杨家三代人,勇猛善战,屡建奇功,皆为保家卫国、精忠报国之典范。

然而,北宋末年,天下大乱。

靖康之变这场灭顶之灾发生时,为何不见杨家将的踪影呢?

历史上“杨家将”的故事,与戏文中讲述有很大区别吗?

屡建奇功杨无敌

杨氏祖孙,活跃于五代至北宋的动荡岁月。

彼时中原地区局势纷扰,频繁遭受外族侵袭。

据《宋史》记载,杨家将的核心人物杨业自幼习武,二十岁便成为了北汉刘崇麾下的一员。

他英勇善战,战无不胜,人称“杨无敌”。

刘崇在河东建立北汉,是后汉的延续。

北汉地瘠人稀,但由于有辽国的帮助,北汉一度与后周、宋朝对抗。

身为北汉将领,杨业心怀统一,反对分裂。

他曾向北汉皇帝提议,联合宋朝,共击贪婪无义的辽国。

杨业虽然没读过什么书,却以忠烈勇武、智勇双全著称。

他治理军务总能化繁为简,以身作则,关怀士兵。

再加上他有着丰富的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经验,因此被北宋朝廷派去镇守宋辽边境。

他所驻守的代州,北边有雁门关扼守要道,地势险要,仅有一条狭窄山路通行。

太平兴国五年,雁门关十万契丹大军压境。

杨业亲率数千轻骑,迂回至辽军背后,发起突袭,取得大胜。

这便是著名的“雁门关大捷”。

自此,辽军一看到杨家的军旗,便未战先怯了。

雍熙三年,宋太宗试图夺回燕云十六州,命杨业等人带兵北伐。

杨业与主将潘美合力,接连攻克四州。

但由于曹彬的东路军受挫,宋廷遂令西路军停止进攻,掩护雁门关以北百姓撤离。

此时,契丹萧太后亲自领兵十万,攻入寰州,局势危急。

杨业凭多年战经验,建议避开敌锋,转攻应州,分散敌力。

然而监军王侁却主张硬碰硬,还讽刺杨业畏缩。

杨业虽一直据理力争,但最终仍被迫出征。

而王侁见杨业初战告捷,为抢战功,擅自接战。

不久,杨业陷入困境,潘美、王侁却率军撤离。

杨业孤军奋战至陈家谷口,却发现援军全都不见了。

在辽军包围中,他率部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但最终还是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失败了。

部下几乎全部牺牲,杨业也身受重伤。

在这种情况下,他仍亲手斩杀敌军数十人,最终被俘。

被俘后,杨业绝食三日,以身殉国。

事后,宋廷表彰杨业忠勇,封赏其子,降潘美三级,除王侁名。

而辽军则大肆庆祝,将杨业的头颅装入木匣献给朝廷,传示各军炫耀。

威名赫赫杨六郎

据《宋史》记载,杨业膝下有七子,除杨延朗与杨延玉外,其余五子均是文官。

而其中唯有杨延朗的事迹得以附于《杨业传》后,可见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

杨延朗,后为避宋圣祖赵玄朗讳,改名为杨延昭。

杨延昭自幼性格内向沉稳,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也非常热爱武艺。

杨业对这个儿子一向是赞誉有加,每逢战事,必携其同行。

在几场战役中,杨延昭担任先锋,即便臂膀中箭,仍坚持战斗。

杨业为国捐躯后,杨延昭并未得朝廷重用,后来才逐渐被委以边防重任。

咸平二年寒冬,他巧施妙计,于城头泼水结冰,使辽军难以攀爬,成功守卫了遂城。

晋升为莫州刺史后不久,他又在羊山、西山重创辽军,升任本州团练使,继而调任宁边军部署。

尽管彼时杨延昭统率的兵马不过数千,但他的威名已响彻边疆。

景德元年,杨延昭麾下兵力增至万余。

他曾上书建议利用辽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的时机,一举破敌,但未被宋真宗采纳。

尽管如此,延昭仍私下率军出击,攻克辽境古城,俘虏众多。

杨延昭承继父志,镇守边疆二十余载,智勇双全,治军严谨。

每逢战事必身先士卒,论及战功却礼让给部下,因此深得人心,“将士皆愿为其所用”。

他在边疆威名赫赫,令契丹敌军闻风丧胆,称其为“杨六郎”,以表敬畏。

而在中原,他也是深受民众爱戴的英雄。

当其灵柩南归之时,沿途的百姓无不落泪。

杨家最后一位将领——杨文广

杨延昭育有三子,但《宋史》中有详细记载的,仅杨文广一人。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传人,杨文广曾在范仲淹麾下效力,还曾追随狄青南征叛乱的侬智高。

宋英宗治平年间,杨文广担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负责保卫皇室与都城的安全。

神宗熙宁元年,为抵御西夏侵扰,他受命在甘肃武山、甘谷一带筑城。

接到命令后,杨文广带领士兵全速行军,抢在西夏军之前占领了城堡。

次日清晨,西夏骑兵大举进攻,见城堡已被杨文广占据,难以攻克,只得撤退。

不久后,西夏发下战书,欲以数万精骑驱逐杨文广。

不料却被他趁机开城追击,重创敌军。

众将士对杨文广的神机妙算,皆是赞叹不已。

后来,在宋辽于代州地区的争夺战中,杨文广曾向朝廷献上阵图,并提出收复幽燕的战略构想。

然而,由于朝廷内主和派的阻挠,他的壮志未能实现,最终于北宋熙宁七年病逝。

而自杨文广死后,史书中就很少再见到有关杨家后人的事迹了。

此后过去五十三年,靖康之难发生,然而此时的杨家将,已不复往日辉煌了。

宋朝本就重文抑武,更何况杨氏父子官职不高,出身也不显赫。

再加上两宋时期,主和派的势力很强,坚持抗战的将领往往受到排挤与压制。

因此可以说,历史中真实的杨家将虽也有彪炳史册的功绩,但远没有文学作品中描述得那样光彩夺目。

考资料

[1]张守明,贺国波.杨家将真实历史揭密[J].中州今古, 2004(Z1):2.

[2]杨芷华.杨家将的历史真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2):1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