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权力最大的公主,到底有多牛?为何最后却会选择自尽而死?

有缺的晚风 2025-02-17 16:39:57

西汉历经两百多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当中,有名气的公主数量可不少呢,她们在不同的事件和情境下展现出各自的特点,也在西汉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总之,有名的公主还是挺多的。

就拿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来说,还有汉文帝的女儿馆陶公主,以及汉景帝的女儿平阳公主等等这些公主来讲。在她们所处的各自时代当中,皆拥有极为惊人的权势。并且,她们的存在这一情况,是实实在在地对历史走向起到了直接的决定作用。

要说在这些公主当中,哪一位最为权势滔天,还真不太好判定呢。毕竟她们身处各自的时代里,那地位差不多都已经高到了极致。除了那至高无上的皇位无法企及之外,这世间上但凡她们所渴望的荣华富贵,基本上都能轻而易举地获取到呢。

不过要是论及这些公主里面究竟哪一位权力最大,那争议相对来说或许就没那么大了。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都只有一个,也就是处于西汉中后期的汉武帝的女儿——鄂邑公主。

鄂邑公主,其身份虽只是公主罢了,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当中,却充当起了太后的角色。她既肩负着将皇帝抚养长大的职责,同时还能够对政务加以干涉呢,所拥有的权力几乎和皇帝本人不相上下啦。

鄂邑公主身为公主,缘何能拥有那般极大的权力?且其权力之大近乎没了边界,可令人疑惑的是,这位拥有巨大权力的公主,最后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竟选择了自杀这条路呢?

咱们得从鄂邑公主的经历来开始讲起这件事。

汉武帝乃是鄂邑公主的父亲,然而就鄂邑公主的母亲而言,在各类史书当中,均未发现有关于其的任何记载信息,其身份也就此成谜,无法从史料记载里确切知晓。

这其实是挺正常的情况。在古代时期,女子的政治地位本就偏低,通常而言,史书不会单独为某一位公主撰写传记的。并且依照当时的规矩,唯有皇后所生的女儿,才有可能会被多记载上那么一笔呢。

因此,鄂邑公主在出身方面的相关情况,自然是不会有什么记载留存下来的。

显然,这能表明一个情况,即鄂邑公主的生母,绝不可能是皇后卫子夫,也不会是汉武帝时期被废的陈阿娇。毕竟要是这二人的话,史书上肯定会有相关记载的。

后世诸多史学家都曾有过这样的猜测:鄂邑公主的生母,极有可能是汉武帝后宫里一位姓李的妃子。要注意的是,此李姓妃子并非汉武帝那备受宠爱的李夫人,而是另一位李姓女子。她在宫中并不得宠,不过倒是为汉武帝诞下了两个儿子,分别排行老三和老四。

需留意的是,此猜测并无确切的史料可予以证实。不过就后续的历史演进状况来考量,这件事极有可能是属实的,并且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决定性作用。

鄂邑公主乃庶女出身,其母亲并不受宠,如此一来,关于她早年的种种经历,我们全然不知晓。就连她的婚事状况,在史学界当中同样存在着极大的争议,难以有确切且统一的说法。

有人觉得,鄂邑公主的夫婿乃是当时的盖侯。这盖侯可不简单,其第一代是汉武帝的亲舅舅呢。依照那时的婚配风俗来看,汉武帝将自家女儿许配给舅舅的孙子,这般安排倒也合乎常理。

此外,不少人觉得鄂邑公主的丈夫乃是乐城侯丁义。不过,这一说法在史书当中存在诸多与之不符之处,很多地方都难以对应得上。

不管上述哪种说法属实,最终都指向一个情况,那便是鄂邑公主着实不受宠。要知道,在汉武帝在世之时,盖侯这一支就因所进贡的酎金数量不达标,从而被完全削去了爵位。另外,鄂邑公主的封地位于如今的湖北黄石附近区域呢。

西汉时期,此地绝非什么好去处。要是汉武帝对自己的这个女儿能多喜欢那么一点点,压根儿就不会把这地方赏赐给她呢。

所提到的这件事呢,正是巫蛊之祸。

简而言之,彼时汉朝的高层中存在不少奸臣,他们蓄意陷害太子,使得太子一方诸多人员惨遭厄运丧生。随后,汉武帝知晓此事后决意为太子报仇雪恨,于是将那些构陷太子的奸臣全部诛杀殆尽。经此一番大肆杀戮,整个西汉高层的朝堂之上,近乎有半数人员被屠戮一空。

巫蛊之祸发生时,汉武帝的好些子女皆被直接牵扯其中,且最终都丧命于此祸事里。然而那向来不受宠的鄂邑公主,因未得宠爱,以往也甚少参与朝廷政务,故而幸运地未被卷入这场巫蛊之乱当中。

如此说来,未得宠爱,在某些时候也不见得就完全是糟糕的事。

在巫蛊之祸完全终结之后,便出现了一种颇为尴尬的情形。汉武帝此前的数位女儿,一部分在巫蛊之祸发生前就已自然离世,另一部分则是直接被卷入到巫蛊之祸当中,最终惨遭杀害。如此一来,等到这场祸事平息,汉武帝就仅剩下鄂邑公主这唯一的一个女儿了。

鄂邑公主并未因这个结果而多得多少宠爱。毕竟那时的汉武帝实在没多余精力去顾及自家这个女儿的状况。在处理完巫蛊之事后,汉武帝首要思索的乃是传位这件大事,根本无暇他顾,自然也就难以对鄂邑公主在宠爱方面有更多的给予了。

太子刘据离世后,其全家几乎被屠戮殆尽。如此一来,汉武帝别无他法,只能从自己其余的儿子里另行挑选一人作为继承人了。要知道,当时汉武帝在世的儿子并非仅有一个,可真要从他们当中选出最为合适的那一位,显然并非易事。

汉武帝晚年,其大部分精力几乎都耗费在了挑选继承人以及安排后事这类事情上。

在经历了诸多考量与抉择后,时间来到公元前87年,汉武帝的身体状况已然极度糟糕,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在临终之际,汉武帝最终做出决定,将自己的小儿子刘弗陵确立为皇位继承人。然而,汉武帝深知后宫干政的危害,为杜绝刘弗陵的母亲日后以太后身份专擅朝政,在立刘弗陵为嗣之前,便狠下心来赐死了刘弗陵的生母。

与此同时,汉武帝精心挑选出了四位他极为信任的大臣,让他们来协助辅佐刘弗陵。

政务方面,大体可交由四位辅政大臣协助料理。可一到宫里,情况就变得棘手了。彼时刘弗陵年仅八岁,其母已然被赐死。并且,鉴于要杜绝日后外戚干预朝政的可能,汉武帝也不敢安排刘弗陵的舅舅、姨妈等这类亲属,来负责抚养之事。

于是到了最后,汉武帝别无他法,只得把这一任务交到了自己当时唯一还在世的女儿,也就是鄂邑公主的手上。

在汉武帝临终之际,此前存在感颇低的鄂邑公主,一下子被委以重任。待汉武帝驾崩后,抚养小皇帝成人的重要使命便落在了她的身上。朝政之事由四位辅政大臣决断,而宫内事宜以及小皇帝的教育等方面,则全都由鄂邑公主负责管理。

而后,仅仅在正式将刘弗陵确立为太子短短两天之后,汉武帝便与世长辞了。自此,年幼的刘弗陵得以顺利登上皇位,成为皇帝。与此同时,鄂邑公主也进入宫中,肩负起抚养小皇帝刘弗陵,直至其长大成人的责任。

汉昭帝登基以后,情况发生了这样的变化,鄂邑公主的称谓也随之改变了,她自此成为了鄂邑长公主。

虽说仅仅多出了一个“长”字,可就是这一字之差,意味着这位公主一下子就晋升为彼时汉朝最具权势的女性了。

虽说在身份层面,鄂邑公主乃是小皇帝的姐姐,可若论及年龄,她实则完全能充当小皇帝的奶奶啦。史书当中并未对鄂邑公主具体的出生时间予以记载,不过经史学家们剖析推断,就当下而言,鄂邑公主起码已经四十多岁了呢。

西汉那个时候,二十岁生儿育女对于众人而言是极为平常的情况。彼时的刘弗陵年仅八岁罢了。如此推算的话,要是鄂邑公主生育的时间能早一些,那么她的孙子,岁数大体上会和刘弗陵相差无几呢。

而且鄂邑公主还肩负着将小皇帝抚养长大的重任,如此一来,在当时西汉的高层之中,鄂邑公主所充当的角色,实际上和太后是极为相似的呢。

汉昭帝登基后的次年,汉朝高层始终保持着平静态势。一来,此前巫蛊之祸掀起的巨大风波,已然将汉朝高层彻底血洗了一番,那些有本事兴风作浪之人,大多都已在那场祸事中丧生。二来,汉武帝所挑选的四位辅政大臣,个个能力不凡,足以确保汉朝的正常运行。

就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鄂邑公主内心的欲望如同被吹起的气球一般,在不断地迅速扩张、膨胀起来,其势头愈发迅猛,大有不可遏制之势。

曾经,她不过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公主罢了,而且还不受宠爱,自身压根就没多少权势可言。但今时不同往日,她竟手握小皇帝这一关键筹码,俨然扮演起了太后的角色。在当时的整个汉朝,她可谓是能肆意而为,根本无人可对其加以制衡,即便是那四位辅政大臣,也得对她致以足够的敬重。

依照汉武帝的部署,鄂邑公主所承担的工作不过是抚养小皇帝罢了。可别小瞧了这一任务,要知道,只要手中攥着小皇帝这张极具分量的“牌”,那能做的事情可就太多太多啦。

如此一来,鄂邑公主的权势便如同火箭般一路飙升,其手中所握权力也愈发庞大。朝堂之上诸多大臣见状,纷纷开始向她表达善意,主动靠拢,渐渐都成了这位公主阵营里的人。

与此同时,鄂邑公主在掌握权力之后,于私生活方面便全然放开了手脚,彻底地放飞自我。毕竟在这个时候,整个汉朝上下已然没有人能够对她有所约束了。如此一来,鄂邑公主自然就变成了想怎么玩乐就怎么玩乐的状态了。

没过多久,鄂邑公主便相中了一个名叫丁外人的男子,随后与其有了私通之举。颇为有趣的是,在鄂邑公主和丁外人开始私通以前,这个丁外人的身份乃是鄂邑公主儿子门下的一名门客。

不得不承认,汉朝时期的公主们,那可真是挺能放开了玩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她们行事风格还挺大胆呢,着实让人感叹,汉朝的这些公主,在很多事情上的做法还真挺出乎人意料,表现得相当敢玩哟。

在当时,这件事无疑属于一桩丑闻。可鉴于鄂邑公主的特殊身份,众人皆不敢对此事妄加议论。不仅如此,那几位辅政大臣,为了讨好鄂邑公主,都纷纷为其提供便利。特别是霍光,之后更是凭借皇帝的旨意,直接下达诏书,命丁外人奉旨去侍奉公主。

然而,这样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实际上仅仅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罢了。毕竟在一年多之后,四大辅政大臣里的金日磾,由于患病的缘故,不幸离世了。

金日磾离世之后,原有的权力局势一下子就完全失去了平衡状态。特别是金日磾空出来的那个位置,瞬间便成为了其他几大势力竞相争抢的目标,各方都想将其据为己有,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围绕此位置的争夺风波。

此后,朝中大臣渐渐分化成了两个派别。其中一个派别由霍光来领头,而另外一个派别呢,则是以桑弘羊以及上官桀这两位辅政大臣作为为首之人。

这事儿讲起来确实有些复杂。按正常的逻辑来讲,霍光按理应当和上官桀属于同一派别,二人携手去应对桑弘羊才是。毕竟霍光与上官桀本就是亲家关系,霍光的女儿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呢。并且,他俩所生的女儿之后还直接被送进皇宫,成了小皇帝刘弗陵的皇后。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考量,霍光似乎都理应与上官桀携手合作,共同对桑弘羊形成压制之势,进而将最高权力牢牢地掌控在手中,做到彻底的把持。

可问题在于,在当时的那个情况下,剧本的发展走向却并非如此,并没有按照人们所预想或者期望的那种情况去推进,而是呈现出了另外一种不同的发展态势,这着实有些让人感到意外。

史书记载显示,霍光与上官桀虽为亲家,可二人关系着实不佳。上官桀成为辅政大臣后,一心想着为自家谋取好处。然而霍光向来秉公处理事务,丝毫不给面子。并且此前上官桀打算让自家孙女,也就是霍光的外孙女入宫当皇后,还遭到了霍光的多次阻拦呢。

这剧情着实不符合正常逻辑,正因如此,后世不少人纷纷猜测,其中必然是有某些状况发生了,只是未被史书所记载。如此一来,这件事本身便显得极为奇怪了。

总而言之,到了最后,霍光与上官桀这两位身为亲家的人,终究还是彻底决裂了。随后,上官桀联合桑弘羊,一同将矛头对准了霍光。与此同时,其余的大臣们也陆续开始选择各自要站的队伍了。

就这样,鄂邑公主在宫里的权势极大,几乎达到了一手遮天的地步,而这也让她变得极为关键起来。

鄂邑公主向来不涉足朝政之事,可她在皇宫之中所具备的掌控力,还有对朝堂方面产生的影响力,着实令人惊叹且畏惧。要知道,一旦鄂邑公主倾向于某一方,那么权力的天平必然会因此而彻底失去平衡,形势也会随之发生重大改变。

接下来,鄂邑公主转而站到了上官桀与桑弘羊那一方。其主要缘由在于,鄂邑公主的情夫丁外人同上官桀的儿子交情不错。此前上官桀打算让自家孙女当上皇后,遭到霍光极力阻拦之时,正是鄂邑公主出面从中斡旋,才最终把这件事确定了下来。

最终,鄂邑公主与上官桀、桑弘羊完全站在了同一阵营,就此结成一个政治同盟。那桑弘羊为何会和上官桀联手呢?据史籍记载,原来是桑弘羊为自家亲属求官,可霍光却丝毫不给面子,正因如此,桑弘羊才起了扳倒霍光的心思。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这个政治同盟成功形成了,霍光立刻就陷入到难受的境地之中了。

在四大辅政大臣里,原本霍光的权力是最为庞大的。他既掌管着军队,又承担着帮小皇帝批阅奏章的职责。手握这两项大权,其余三位辅政大臣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不过呢,那三位辅政大臣也并非毫无依仗,他们掌控着京城的大部分禁卫军。

于是,在宫里的鄂邑公主转而倒向另一方之后,霍光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虽说当下朝政大权暂且还掌控在霍光手中,可旁边有那么几个人紧紧盯着呢,谁也不敢保证,他们究竟会在何时对霍光展开攻势。

正是处于这般的历史状况之中,霍光琢磨出了一个法子,由此将局势进行了彻底的扭转。

所谓的这个办法呢,其名为盐铁之议。

简而言之,汉朝彼时开启了休养生息阶段。如此一来,汉武帝时期推行的诸多政策,渐渐引发了下面民众的不满情绪。其中,汉武帝那时所确立的国营经济政策,更是让底下众多大富商以及地主阶层极为不满。

在当时,霍光所代表的一派持有这样的主张,那就是要对相关领域进行开发,并且放开限制,准许民营经济涉足其中。然而,桑弘羊以及上官桀他们那一派的观点却有所不同,这一派是力挺维持现有的状况,坚决继续推行国营模式。

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地争论了好长时间,结果是谁也没办法把对方给说服了。在此情形之下,随后双方都相继提出,得把讨论的规模给扩大才行。具体做法就是从全国范围当中去召集人,让大家一块儿来探讨这个问题呢。

最终,历经一番繁杂的探讨后,由霍光领衔的开放派成功占据了优势。这一情况实则不难理解,要知道在当时,霍光所代表的乃是更为广泛的中下层地主群体以及国内的富商群体,反观桑弘羊等人,他们所代表的仅仅是一部分官员阶层罢了。

在那场盐铁之议中,霍光最终赢得了胜利,究其原因,是其身后所代表的力量更为强大。随着霍光的取胜,属于他这一派的官员在朝堂之上的地位愈发稳固起来。与之相反,此前原本占据着优势的桑弘羊以及上官桀,却逐渐在朝堂中受到了压制。

鄂邑公主在整个过程里所起的作用其实较为有限。这也并不稀奇,毕竟她身为公主,原本就对政治一窍不通。如此一来,在这种充满高水准权谋算计的游戏之中,她显然没办法施展自身的优势,只能处于相对边缘的状态。

盐铁之议结束后,霍光已然全面占据上风,桑弘羊与上官桀那一伙人,彻底没了翻身的指望。于是接下来,他们那一方就想着铤而走险,企图通过发动政变的方式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就在这个时刻,另一位关键人物被卷入到了这场纷争之中。

汉武帝的第三个儿子,乃是燕王刘旦,说的就是此人。

巫蛊之祸结束后,刘旦原本是有成为继承人的契机的。在汉武帝尚在世的几个儿子里,他的年龄是最大的。但遗憾的是,他太心急了,径直提出要前往京城担任护卫一职。这般举动使得汉武帝对他起了疑心,怀疑他此前参与了对太子的陷害之事,于是便直接将他排除在继承人候选之外了。

当发展到这个阶段,桑弘羊与上官桀既已谋划着发动政变,那无疑是需要刘旦这位关键人物参与其中的。再者说,在宫中负责抚养小皇帝的鄂邑公主,很可能与刘旦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妹或者亲姐弟关系。这般情况下,鄂邑公主想要助力自己的亲兄弟登上皇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史书上对此事并无太多记载,不过从诸多迹象推断,此事应当属实。毕竟,鄂邑公主着实没有别的缘由去支持一位已然成年的藩王登上帝位。要知道,当时小皇帝就在她掌控之下,只要将小皇帝抚养长大,她便能应有尽有。可成年的藩王,显然无法给予她这些。

那么,唯一能说得通的情况便是两人的关系更为亲近些。在当时,小皇帝明显更加信赖霍光。如此一来,鄂邑公主觉得自己毫无希望可言了,这才萌生出铤而走险的念头,想要去搏上一搏呢。

就这样,刘旦参与其中后,一个极为强大的反对派已然完全形成。在这个反对派里,既有地方上的藩王势力,又包含了朝中承担辅政之责的大臣,甚至还有身处宫中、手握极大权力的女子。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审视,他们所具备的优势皆是极为显著的,其优势程度相当之大,无论怎样去考量,都能明显察觉到这种优势所呈现出的巨大影响力,着实不容小觑。

接下来的情况是,反对派并未即刻发动政变,反而是谋划着给霍光设下了一个局。他们没有采取直接发动政变这种较为激进的做法,而是通过精心布局的方式,企图以此来对付霍光,为达成自身目的埋下了这么一个算计霍光的“局”。

简而言之,在某一日,趁霍光休假之际,他们写就一封奏章呈至汉昭帝刘弗陵跟前。通常而言,批阅奏折之事由霍光负责,正常流程下,奏折需先经霍光批阅,方能递到小皇帝面前。但那日霍光休假了,由上官桀代班,于是这封奏折便顺利送抵汉昭帝处了。

这份奏折乃是桑弘羊与上官桀等人炮制出来的,不过在名义上,却是打着燕王刘旦的旗号。其内容并不复杂,大致是以燕王刘旦的口吻,秘密向小皇帝上奏,称霍光心怀不轨,有谋反的企图。

就在这个时候,鄂邑长公主在一旁推波助澜,一个劲儿地说着霍光的坏话。只要小皇帝本人点个头表示同意,他们立刻就能对霍光实施逮捕行动。毕竟京城内的大部分禁卫军队可都掌控在他们手里呢,只要能得到皇帝的首肯,那他们可就稳操胜券了。

然而,恰恰就在这样一个万分关键的时刻,年仅八岁的小皇帝刘弗陵,出人意料地站在了霍光这一方。

确切来讲,是小皇帝对这份奏章的真实性起了疑心。彼时刘弗陵直截了当地道出了自己的疑问,他心想,燕王身处几千里之外,怎会知晓京城这边发生的事儿呢?即便霍光真存有谋反的念头,为何是相隔几千里的燕王率先发觉,而非京城这边先有所察觉呢?

面对小皇帝提出的疑问,反对派压根就没办法把事情解释得圆满合理。如此一来,到了最后,小皇帝并没有同意批准对霍光实施逮捕的这一决定。

于是,霍光便得到了能够扭转局势、实现翻盘的契机。

接下来,眼见小皇帝仍旧对霍光深信不疑,反对派便起了用武力铲除霍光的心思。那时他们谋划着,让鄂邑公主出面邀请霍光赴宴,打算趁吃饭之际直接将霍光除掉。在宫中鄂邑公主能做主,而宫外则有两位辅政大臣会同时发动政变,以彻底掌控京城。

此后,他们便能够全然将小皇帝架空起来,接着径直废掉其帝位,转而拥立燕王刘旦成为新的皇帝。

从客观角度来讲,反对派所制定的那个计划,确实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倘若当时霍光已然离世,恐怕这场政变就真会取得成功了。只可惜,就在反对派准备付诸行动之际,霍光却提前获知了相关消息。于是,霍光率先采取行动,把上官桀、桑弘羊以及丁外人全部抓捕起来并处死了。

再看那位身处宫中的鄂邑公主,当她发觉皇宫之外的各方势力已然被全部清除干净后,已然是穷途末路。在这般绝境之下,鄂邑公主最终也只能无奈地选择自行了断,通过这种方式,好歹能较为体面地为自己的一生画上句号。

鄂邑公主有着属于她自己的故事,而上述内容所讲述的便是关于鄂邑公主的那些事儿,其经历也好,相关事迹也罢,都在这简短话语所涵盖的范围之中呢,这便是鄂邑公主的故事全貌了。

当然啦,后世也存在这样一种看法,有人觉得或许当时那些所谓的反对派压根就没真想搞政变呢。说不定所谓的政变之说,不过是霍光给人家泼的污水罢了。霍光当时先下手为强,把反对派给解决了,然后才给自己找了这么个理由。但毕竟霍光是获胜的一方,并且之后一直也是贤臣,所以在后来的史书当中,便记载成反对派企图造反啦。

鄂邑公主在一系列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竟意外地掌控了汉朝的最高权力,这着实有些阴差阳错。然而,终究因其自身能力有所欠缺,在后续的局势发展中,还是败在了霍光的手中。综合整个事件的经过来看,她的这次失败倒也并非是毫无缘由、令人觉得冤枉之事。

从客观角度来讲,鄂邑公主当时所握有的筹码,那可是达到了王炸的水准。要是换成后来的武则天,有着相同的条件与资源,霍光恐怕早就玩儿即便是换成清朝的慈禧太后,霍光估计也早没活路了呢。

只可惜,鄂邑公主她自己,压根就没有这般手段。

对于一个女子而言,倘若其并不具备足够的政治手腕,可偏偏又手握大权,那么从相当大的程度上去考量,她最终的结局,差不多在最初之时便已然被确定下来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