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北伐,为什么只出动了2、3万人?真以为天下这么好打吗?

博古说 2025-01-21 16:03:59

1853年5月,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掀起了一股汹涌的波澜,太平天国的北伐军踏上了征程。

这是一场以少击多、以弱抗强的军事行动,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战略考量与无奈的选择,更是一次对清王朝统治根基的猛烈冲击,虽最终未能成功,却在战略层面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点燃了反清的烽火,带领着一群饱受压迫的农民揭竿而起。

起初,太平军的战略规划是向北方和西方推进,试图在广阔的中原大地开辟新的天地。

然而,现实却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

在湖南、湖北一带,太平军屡遭挫折,当地复杂的地形为清军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使得太平军的强攻屡屡无功而返。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地区的文化氛围与广西截然不同,当地民众对太平军的理念接受度不高,这让洪秀全意识到,继续向这个方向发展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正当太平军军心浮动之际,杨秀清敏锐地察觉到了江南地区的特殊性。

他向洪秀全详细分析了东进的诸多优势:江南水网密布,有利于太平军善于水战的特点;这里经济发达,可以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物资补给。当地的社会矛盾尖锐,许多农民对清廷统治不满,具有较强的革命潜力。

更关键的是,拿下南京这座六朝古都,不仅能获得充足的军事资源,还能在政治上获得极大的声望。这个战略眼光何其独到,一下子就抓住了清王朝统治的软肋。

江南地区虽然富庶,但清廷在此地的军事布防相对薄弱,加上当地士绅为了保住财产,往往采取妥协态度,这让太平军的推进阻力大大减小。

随着南京的陷落,周边的百姓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入太平军的队伍。短短数月间,太平军就完成了从地方武装到正规军队的转变,其中的精锐部队很快扩充到十万人马。

然而,表面上太平军拥有五十万大军,但其中真正能担当重任的却寥寥无几。那支由早期广西子弟兵组成的精锐,约有两三万人,是太平军的中坚力量。

这些将士大多出身贫苦,对太平天国怀有深厚感情,他们经历过艰苦的革命洗礼,在无数次血战中磨练出了过硬的战斗素质。

而随着地盘的扩大,新加入的士兵良莠不齐,有些是为了生计而来,有些是被形势所迫,还有一些则是投机分子。

这些新兵虽然人数众多,但缺乏系统训练,战斗意志也不够坚定,遇到强敌时往往不能坚持,一遇挫折就容易溃散。

在南京城内,洪秀全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城外清军的压力与日俱增,而城内的资源却在不断消耗。

继续固守下去,只会让形势越发不利。经过反复权衡,他决定让林凤祥率领三万精锐北上。这支队伍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每一个都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

他们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避实就虚,专挑薄弱环节突破。一路上,他们不仅要打仗,还要发动群众、筹措粮草。

太平军的英勇表现和革命理想吸引了不少民众加入,使得北伐军的实力不断壮大。这支队伍从最初的三万人迅速扩充到四万多人,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北伐军得到的指示是:“间道疾趋燕京,勿贪攻城略地,以靡时日”。也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直扑北京,中间尽量避免攻坚,以免耽搁时日。

北伐开始后,北伐军严格执行此方略,快速运动,几乎可以用风驰电掣来形容。

1853年5月13日,北伐军自扬州出发,开始了北伐。北伐军兵力不多,出发时约2、3万人,但皆是“老广西”,也就是常年做先锋的精锐骨干力量。

因此,北伐军很快就通过滁州、凤阳、怀远、蒙城等地,进入河南,并在6月13日就打下了归德府,掌握了黄河渡口。

不过,由于清军提前将附近船只全部收到北岸,因此,太平军无法按原计划由刘家口渡河,遂只能继续沿黄河寻找渡河点。

随后,又花了半个月时间,太平军在汜水、巩县一带寻得民间煤船,大部分部队因此顺利渡河。

由此,不到2个月的时间,北伐军即大部渡过黄河,粉碎了敌人利用黄河天险堵截北伐的企图。

然而,在怀庆,北伐军却攻坚阻援,顿兵50余日,对北伐全局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渡过黄河后,林凤祥的大军并没有迅速继续北上,而是试图对怀庆采取攻坚作战,原因有三:

一是等待渡河部队,尽管林凤祥所率的大部队顺利渡河,但仍有约1/3的北伐军将士仍在南岸,尚未渡河。

二是等待援军,按照原计划,杨秀清还会派后援部队前来支援,而与林凤祥的先锋部队一样,后续部队要过来,最大的阻碍仍然是黄河天险。

三是急需补充各类物资,由于清军对军资粮秣加强收集、保护,企图“断其接济”,因此,北伐军不打下城市,就不能获得足够的物资补给。

怀庆是黄河北岸的重镇,位置重要,利于接应后方部队。一旦打下,相对好守,且打下来有机会、有把握。

林凤祥的第一招是占据四关,实施袭扰,然而,由于城内没有内应,袭扰数日毫无效果。

随后,太平军转而穴地攻坚,7月15日、7月21日两次成功爆破,但清军都及时堵住了口子,击退了太平军的进攻。

7月23日,太平军在东、西两处同时开凿地道,企图同时爆破,但东门爆破后,敌人都扑向东处,而西门爆破时天降大雨,无法爆破,再次功亏一篑。

此时,附近的清军援军已经靠近,林凤祥却下令太平军在府城四周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组成攻城防御圈,作为进退之屏障,尤其是第一次采用了“木城”的方法,将敌人阻隔在城外。

在太平军这一创造性战法下,将军2万清军援军,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没有攻下太平军任何一个据点或摧毁任何一座木垒。

然而,由于后续部队始终不见踪影,且城内的物资已经消耗殆尽,林凤祥最终决定主动转移,9月1日,太平军西趋济源,怀庆之围遂解。

攻怀庆50余日不克,北伐军付出的代价是极惨重的,

首先,这对北伐军的信心是一极大打击,怀庆都打不下,谈什么“打下燕京,共享富贵”呢?

后来,北伐军攻到天津城外,不敢继续进攻,转入自取灭亡的消极防御,与怀庆的挫折是不无关系的。同时,耗费了宝贵的50余日,这对北伐军的后续行动产生了致命影响。

如果他们渡过黄河后,立刻继续扑向直隶,敌人尚无准备,北伐军相对更好运动,而当时正是夏季和初秋时节,太平军也不至于要忍受严冬。

然而,耗费50余日后,太平军不但推迟北进步伐近两个月,而且还要绕山西进入直隶,迁延时日。

如此,一来,敌人在直隶地区的防御力量得以加强,二来,北伐军这些南方来的朋友很快就要承受华北地区天寒地冻的冬季,战斗力严重下滑。

可以说,怀庆攻坚战,毫无疑问加重了北伐军的困难,加速了北伐军的失败。

0 阅读:26

博古说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