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早就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博古说 2025-01-21 16:03:37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可谓是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动荡岁月。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有两位智者的对决,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经典佳话,他们就是蜀国的诸葛亮和魏国的司马懿。

诸葛亮是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但父母早逝,幼年寄居于荆州名士刘表家中。

在荆州期间,诸葛亮广泛涉猎兵书谋略,又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贤士,为日后辅佐刘备、匡扶汉室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七岁那年,诸葛亮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诚心打动了隐居的诸葛亮。

从此,诸葛亮鞠躬尽瘁,为刘备谋划天下。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下,刘备从一个居无定所的流亡君主,成长为拥有一方富饶之地的蜀汉皇帝。

为实现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的理想,诸葛亮决定率军北伐,讨伐强大的魏国。他几次出师,却都铩羽而归,最著名的一次失利,就是“街亭之败”。

诸葛亮北伐途中,派年轻的将领马谡率军先行,占据险要的街亭。马谡自负才高,不听劝阻,擅自将大军安置在无粮无水的山顶。

魏将张郃见状,果断包围了山头,蜀军陷入绝境,最终全军覆没。街亭的失守,令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彻底破灭,也让他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魏国名将司马懿闻讯而动,率领十五万大军,直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此时的诸葛亮,手下仅剩二千余兵,根本无力抵挡,退路也已被截断。

危急时刻,诸葛亮灵机一动,命令城中军民尽数隐蔽,只留下老弱百姓打扫街道,自己则与两个小书童登上城楼,悠然抚琴。

司马懿天兵天将,来势汹汹,但看到城门大开,却不见一兵一卒。城楼之上,诸葛亮和书童神态自若,仿佛胸有成竹。

多疑的司马懿陷入了沉思:莫非城中有埋伏?诸葛亮此举,究竟是真是假?

最终,司马懿选择了撤兵,他深知,蜀汉虽弱,但诸葛亮足智多谋,贸然进攻,风险难测。更重要的是,一旦诸葛亮死于非命,留给自己的将是无尽的麻烦。

司马懿和诸葛亮心照不宣:只要诸葛亮在,自己就有立身之本,可以稳坐魏国大都督之位,一旦诸葛亮殒落,自己就可能沦为困兽,甚至身首异处。

曹操、曹丕、曹睿三代皇帝,对司马懿都是又用又防,生怕这位“狼顾虎视”的名将篡夺皇权。

司马懿也深知进退有度的道理,在诸葛亮势头正盛之时韬光养晦,不动声色地积蓄自己的力量。

诸葛亮晚年,多次率军出征,都被司马懿的“坚壁清野”之策拖得筋疲力尽。

史书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已是强弩之末,饮食难进,昼夜不得安眠。

司马懿听闻后哈哈大笑,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即将实现。

果然,仅仅百余天后,诸葛亮就病逝于五丈原。临终前,诸葛亮几次哽咽,感叹“愧对先主”,也预见了蜀汉灭亡的命运。

诸葛亮死后,蜀汉再无能臣,终于在司马懿之子司马昭的进逼下灭亡。而司马懿更是借机架空曹魏皇帝,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司马懿之孙司马炎最终逼迫曹魏皇帝禅位,建立了晋朝。这个过程中,司马懿可谓是步步为营,隐忍多年,最终一举夺取了天下。

横看两位智者,诸葛亮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最终却只能黯然离世,满怀遗憾。司马懿韬光养晦,步步为营,最终功成名就,气吞山河。

然而,历史的命运之手,却给了他们不同的定位:忠臣和奸雄,后人评价诸葛亮,多赞其智慧忠义,评价司马懿,则更多的是权谋和野心。

“空城计”这个小小的插曲,生动体现了这两位智者的高度博弈。

表面上,诸葛亮靠着两个小书童的配合,骗过了司马懿,化解了危机。但从更高远的视角看,司马懿放走诸葛亮,实则是为自己的前程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三国时期两位顶尖的智者,也注定成为彼此的宿敌。他们的对决,凝聚了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智慧,也体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错综复杂。

千百年后,“空城计”的故事依然在传颂,令无数人感慨和津津乐道,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0 阅读:41

博古说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