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

方舆评论闻 2024-04-28 05:11:40

作者:方舆无形

【唐】李白《太原早秋》: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太原市政区图(民政部网站)

太原市地图像什么呢?

布谷鸟

第15篇,太原市。

太原市,山西省会。盛产皇帝,有“龙城”美誉。在历史上曾是赵国、前秦、北汉三个政权的都城,北齐、唐朝、武周、后唐、后晋、后汉六个政权的陪都,号称"九朝古都"。

唐叔虞,西周初期人,周武王姬发之子,母王后邑姜为齐太公吕尚之女。做为晋国始祖、三晋文化创始人,供奉在晋祠,适合作为太原市守护神。

守护神:唐叔虞

一、太原市概况

荣誉称号:龙城

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部的汾河谷地,濒临汾河,三面环山。北接忻州市,东毗阳泉市,南邻晋中市,西界吕梁市。总面积为6,909.01平方千米,七普人口5,304,061人。

太原市地形图(天地图)

二、太原市景区推荐

1、博物馆

山西省博物院、中国煤炭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山西省艺术博物馆、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太原市博物馆、太原市晋祠博物馆。

2、市区景点:永祚寺、崇善寺、纯阳宫、大关帝庙、文庙等

太原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内古迹较多,以下为重点推荐。

永祚寺,俗称双塔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大部分为明代建筑。“凌霄双塔”作为太原的八景之一,为太原的标志。寺坐南朝北,包括寺院、塔院、碑廊院。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门、二门、三门、大雄宝殿、禅堂、客堂、方丈院、过殿、后殿。塔院有东西两塔,均平面八角形,13层楼阁式空心砖塔。舍利塔高度54.78米,收分较为明显,文峰塔(又叫宣文塔)高度54.76米,没有明显的收分。碑廊院内集有明清两代所刻《宝贤堂集古法帖》和《古宝贤堂法帖》石刻二百余通。

崇善寺,唐代创建,初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明代改为今名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就该寺旧址大事扩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寺院失火,主要建筑均被焚毁,幸存大悲殿及一些附属建筑。清光绪七年(1881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的废墟上建造了文庙。

纯阳宫,原为供奉吕洞宾的道观,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晋藩王朱新等人在宋代旧址上重新扩建,清乾隆、嘉庆二朝又予增建,建国后增建假山、关公亭及碑廊等,始成今日规模。坐北朝南,现存五进院落,东西43米,南北122米,占地面积5246平方米。一进院为解放后新建,其余均为明清遗构。纯阳宫建筑群布局严谨,类型众多,现辟为山西省艺术博物馆。

3、晋祠

为纪念唐叔虞而建,创建于北魏之前,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文宣帝于此“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天统五年(569)后主高纬下诏改为大崇皇寺。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额题兴安王庙。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扩建。天圣年间(1023~1031)在祠内西隅为叔虞之母邑姜营建圣母殿,熙宁年间(1068~1077)改为惠远祠,重修鱼沼飞梁,增建献殿、牌坊、钟楼、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金大定年间(1161~1189)重建。元至元四年(1338)重修叔虞祠及祠内建筑。明代在圣母殿南侧建水母楼,并对其进行大规模的修葺,复名为晋祠,清代多次增建,坐西朝东,祠内建筑除以圣母殿为主体建筑外,还有关帝庙、文昌宫、唐叔虞祠、三圣祠、奉圣寺等建筑群。

4、龙山石窟

主窟开凿于元代太宗六年至十一年(1234~1239年)。共8窟,分别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

5、天龙山石窟

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共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

太原市景区分布(中图社)

6、晋阳古城遗址、晋源阿育王塔、晋源文庙

晋阳古城创建于春秋中晚期,城址有西城、东城、中城、太原府、晋阳宫城、大明宫城、仓城、罗城等。宋灭北汉,焚烧晋阳,被夷为平地。晋阳古城东西长约4500米,方位为北偏东18°,面积约20平方公里。196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遗址发现数段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

晋源阿育王塔,原为惠明寺附属建筑。寺毁,仅存砖塔。据明嘉靖三十年(1551)《太原府志》记载,始建于隋仁寿二年(602),宋灭北汉时圯,咸平六年(1003)重建,元末毁,明洪武十八年(1385)将原九层砖塔改建成喇嘛式。单层砖砌喇嘛塔,通高约25米。塔基方形,上部砖砌叠涩呈方锥台,高1.65米,边长14米,占地面积196平方米。塔身为圆形覆钵状,上承相轮十三层。圆形攒尖顶,上置琉璃露盘塔刹。

晋源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后屡有增建、修葺,现存主体结构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南北长104米,东西宽98米,占地面积1.01万平方米。中轴线依次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两侧为各院东西庑及乡贤祠。戟门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七檩无廊式构架,斗栱三踩单昂,明间为菱形隔扇门,次间为菱形隔扇窗。大成殿建筑面积510平方米,砖石砌台明,高0.6米,周设石雕栏杆,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七檩无廊式构架,明次间为菱形隔扇门,梢间为菱形隔扇窗,殿内顶设天花,檐下斗栱七踩单翘双昂。庙内存清碑2通。

7、蒙山大佛

北齐时蒙山北峰凿岩为大佛,坐北朝南,面宽29.6米,进深17米,通高46米。元末阁倾像塌,大佛头部崩落,大佛腹、手、腿、足以及基座和大佛阁遗址被掩埋。考古发现柱础、石铺地面和阁墙等遗迹,出土少量北朝造像、刻铭筒瓦和五代北汉时期复刻的“唐朝重修大像阁价钱碑”残碑,明确了大佛阁的建造年代、营建工艺、历史沿革等信息。

8、清徐县狐突庙、清源文庙、清徐尧庙

清徐县狐突庙,始建于宋宣和五年(1123),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修,现存寝宫为金代建筑,献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均为清代。坐北朝南,二进院布局,中轴线存戏台遗址、献殿、寝宫,两侧有鼓楼、望楼、厢房、碑廊、耳殿。庙内存元碑2通,明碑3通,清碑10通,民国碑3通。

清徐文庙,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元延祐年间(1314~1320)重修,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万历年间(1573~1620)多次修葺,清顺治十七年(1660)扩建、增建,现存建筑除大成殿为金代遗构外,余皆为明清建筑。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有状元桥、泮池、戟门、大成殿,轴线两侧为厢房、配殿。

清徐尧庙,为纪念尧帝所建,有尧帝自涿鹿徙居于此并短期建都、陶唐在此地造历法之传说。创建年代不详,明正统年间(1436-1449)重修,明、清屡有増补、修葺,现存主体结构为明清建筑。

9、阳曲县古迹:不二寺、帖木儿塔、大王庙大殿、前斧柯悬泉寺、辛庄开化寺、轩辕庙

不二寺,又称不二禅院,据脊檩及碑文记载,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宋咸丰六年(1003)重修,金明昌六年(1195)再修,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现仅存三圣殿,金代建筑风格,青石台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檐设廊,殿内梁架为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

帖木儿塔共由3座塔组成,分布面积约85平方米。中为石塔,东西为砖塔,平面布局呈三角形,东西塔相距14米,石塔距东西塔约9米,均为元代建筑。中塔为史公仲显墓塔,是元大德九年(1305)也先帖木儿为纪念其父史仲显所建,五层八棱墓志铭石塔,高3米,塔基由八边形石座与圆形仰莲台组成,塔身平面八边形,每面镌刻先祖姓名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八角攒尖顶,上承仰莲座及宝瓶式塔刹;东塔为武德将军云南腾冲路、达鲁花赤也先帖木儿墓塔,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西塔为也先帖木儿其弟拜延帖木儿墓塔,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东、西塔形制相同,均为三级楼阁,平面八边形,高约6.5米,塔身各层设塔檐,檐下设砖雕仿木斗栱,四铺作单抄,二层均设平座,二层正面嵌建塔石碣,载墓主人及建塔题记,八角攒尖顶,上施山花蕉叶及宝瓶塔刹。

大王庙大殿,大王庙是藏山神晋国大夫赵武的行宫,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坐北朝南,仅存大殿,为明代遗构,占地面积184平方米。大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正方形,边长9.7米,单檐歇山顶,七檩前廊式构架,柱头科五踩单翘单昂,平身科每间各一攒。

10、高君宇故居

故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高君宇青少年时代在此度过,1916年入北京大学,“五四”时期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之一。高君宇故居中轴线依次为南房(明间辟院门),高居宇塑像,正房,两侧为东、西房。正房分为上下二层,二层正房依山势砌石窑洞4孔,前有抱厦,硬山顶木结构,为高君宇青少年时期旧居。1995年,在高君宇故居建“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塑有高君宇塑像及彭真、薄一波、许德衍等题词,展出高君宇的100余幅相片和文物。

市树-国槐

市花-菊花

三、太原市区划沿革

大唐北都,山西首府

春秋末期,公元前497年,晋国赵鞅建晋阳城(今太原南郊)。公元前403年,为赵国都城。

前247年,秦于晋阳置太原郡,为太原设郡之始。两汉或郡或国,前106年,置十三州,并州驻太原郡晋阳。三国魏、西晋为太原国,后改太原郡,属并州。北魏因之。东魏、北齐以晋阳为陪都。

秦 太原郡(中国历史地图集)

隋代为并州,后改太原郡。唐代为并州,属河东道。天授元年(690),武则天加号晋阳为北都。开元十一年(723),升北都太原府。天宝元年(742),改北京太原府。五代后唐初为西京,旋改北京。北汉以晋阳为国都。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灭北汉,毁晋阳城,太原府降为并州。景祐四年(1059),置太原府。

北宋 太原府(中国历史地图集)

金为太原府,蒙元太祖十一年(1216),置太原路。大德九年(1350),改冀宁路。

明洪武二年(1369),明设山西省,驻太原府阳曲县。九年(1376),改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清沿袭为太原府,属山西省。

清 太原府(中国历史地图集)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

民国十年(1921年),设置太原市政公所,民国十六年(1927年),设立太原市。

截止到2023年底,太原市辖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等6区3县1市。

太原市政区图(周釜俊绘制)

太原市政区表(无形制表)

四、区划调整展望

1、区县调整优化

2、晋中市整体或部分区县划入太原市

3、吕梁市交城县、文水县等划入太原市

0 阅读:1

方舆评论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