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晋善晋美晋中福地,诗里画里晋商故里

方舆评论闻 2024-06-02 13:10:35

作者:方舆无形

无形诗云:

东依太行西汾水,

叔虞封唐此居中。

古贤介子归绵上,

信义晋商史留名。

晋中市政区图(民政部网站)

晋中市地图像什么呢?

斧子

第21篇,晋中市。

晋中市历史上长时间四分五裂,建国后拼凑成统县政区,长期处在太原市的光环之下,是个没有存在感的市。谈到晋中,必谈晋商。晋中的众多晋商大院,是一个时代的遗存。

猗顿(前480年-?),出生于鲁国,在今临猗县经商,被尊为中国商祖、晋商祖师,适合作为晋中市守护神。

守护神:晋商祖师猗顿

一、晋中市概况

荣誉称号:晋商文化摇篮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依太行山,西临汾河,北接省会太原市、阳泉市,东毗河北省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南邻长治市、临汾市,西界吕梁市。面积16,391.98平方千米,七普人口3,379,498人。

晋中市地形图(天地图)

二、晋中市景区推荐

1、博物馆

晋中市博物馆、榆社县化石博物馆、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祁县晋商文化博物馆、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

2、平遥古城、镇国寺、双林寺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

镇国寺,原名京城寺,明朝嘉靖年间改名为镇国寺,延用至今。镇国寺分前后两个院落,前院建山门天王殿和左右钟鼓二楼,正中为大殿三间亦称万佛殿,后院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各为五间,中建三佛殿。万佛殿为中国仅存的三座五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檐柱粗壮,高径比为7.5:1,生起明显,柱头卷刹和缓,柱间以阑额相联,未设普拍枋,阑额至角柱不出头,沿袭唐代规制。外檐斗栱总高1.85米,用材较大,柱头斗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补间斗栱五铺作双抄,单栱偷心造。殿内无金柱,梁架彻上露明造,六椽栿与六椽草栿叠构,其上施四椽栿、平梁、侏儒柱和大叉手共承脊榑,榑栿间以驼峰,大斗垫托,端部以托脚支撑,结架严谨。脊榑下皮墨书“维大汉天会七年岁次癸亥三月建造”题记。前后檐当心间辟板门,前檐次间为槛墙、直棂窗,形制古朴。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宋代改称“双林寺”。明代依旧址重建,渐呈今日规模。坐北向南,西为寺院,东为禅院。寺院为四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建山门、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和佛母殿,两厢建罗汉殿、武圣殿、阎王殿、土地殿、钟楼、鼓楼、千佛殿和菩萨殿。各殿塑像满堂,大小塑像共计一千余尊,多为明代所塑,少部分为清代补塑,它们继承了我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是我国明代塑像中的佼佼者,堪称“东方彩塑艺术宝库”。

3、介休绵山景区、张壁古堡、后土庙

绵山风景名胜区,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绵山起源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绵山又名介山,绵山早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

张壁古堡,相传为隋末刘武周的偏将尉迟恭据守此地时修筑,明筑城堡,暗挖地道。元末明初时,有张、贾、王、靳四大家族重新修建,清代建寺庙。古堡建于黄土丘陵上,顺塬势修建,平面呈不规则形。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堡内地势南高北低,南、东、北三面环亘堡墙1.3千米,堡墙夯筑,厚约3米,高约10米,西堡墙与沟壁基本融为一体,高约数丈。古堡南北向辟门,北门砖石砌筑,内有瓮城,南门石砌,两门间为石头街(堡内主街),宽约5米,长约300米,沿主街两侧有若干巷道蜿蜒。自北向南建有二郎庙、三大士庙、真武庙、空王佛殿、可汗王庙、吕祖阁等庙宇,南门旁有关帝庙。分布于古堡地下地道,堪称古堡中的一绝,分为上、中、下三层,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总长约1.3万米,现已清理出1300余米,最浅处距地表不足2米,最深处距地表20余米,在上、中层之间,有防敌设卡的隘口、闸口或陷阱,下层有储粮仓、屯兵洞及马厩。地道与地面设有通风口,其出口有的通向地面的庙宇,有的通向民宅,或延至村外。

后土庙,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敕修,元大德七年(1303)毁于地震,延佑五年(1318)复建,明洪武、正德多次重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补葺。20世纪70年代至今屡有修葺。占地面积4476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山门、过殿、献亭、三清楼(兼乐楼)和后土大殿,两侧为东西配殿、钟鼓楼及东西垛殿。三清楼(兼乐楼)为明代建筑,余皆为清代重修。庙内所有建筑的屋顶全用琉璃瓦及琉璃艺术部件覆盖,除后土大殿一组用黄色外,其余皆为黄、绿、蓝、白、赭等五彩制成,这些琉璃制品多为清代重葺时更换,只有三清楼上个别瓦件为宋代作品。被誉为“三晋琉璃艺术博物馆”。庙内千余尊明代彩塑,承袭宋元风韵。庙内存碑8通,碣1方。

4、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古城旧址上修筑,占地一百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六十万平方米,景区建筑气势雄伟,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构造精巧,是一处优秀的以古建艺术为载体的中国城市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和民居文化的集结地。其地理位置独特,是晋商旅游黄金线路的起点。

5、灵石县王家大院、静升文庙

王家大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完成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坐北朝南。由高家崖、红门堡两部分组成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的建筑群,共有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是黄土高坡上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其中高家崖建筑群周边堡墙高筑,四门择地而设,轴线布局规整有序。红门堡建筑群依山就势,北高南低,呈斜坡式建筑,平面布局呈“王”字形。王家大院建筑中砖雕、木雕、石雕,分布广泛,装饰典雅,寓意深刻,兼融南北风格。1997年辟为灵石县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

静升文庙,建于元至顺三年至至元二年(1332-1336),现存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东西并列的三座院落组成。中院中轴线上依次建“鲤鱼跃龙门”双面镂空石雕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寝殿、尊经阁,左右排列有廊庑。东南角建六角四层魁星楼1座。东院有义仓等建筑,西院为明伦堂,内设学宫。鲤鱼跃龙门影壁壁心22.8平方米(高3米、宽7.6米、厚1米)壁心满嵌石雕,用镂刻分块砌筑而成,双面同一规格,同一内容,弥足珍贵。灵石后土庙,又称静升后土庙,元大德八年(1304)重修,明清均有修葺。坐北朝南,庙内现存献亭、正殿,均为元代遗构。献亭平面方形,单檐歇山顶,覆盆式柱础,檐下斗栱为六铺作三下昂,斗栱里转承井口枋交圈与抹角梁形成斗八藻井。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檐设廊,单檐悬山顶,四椽栿对前后劄牵通檐用三柱,斗栱四铺作单下昂,蚂蚱头耍头。庙内现存明正德五年(1510)碑一通,清乾隆四十六年(1718)碣一方。

晋中市景区分布(中图社)

6、祁县渠家大院、乔家大院

祁县渠家大院,位于祁县县城,为清代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渠源浈及后人的宅院。渠源浈,字筱舟,号龙川,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卒于1921年,祁县人称“旺财主”。其子渠本翘是山西最早的实业家之一,曾接办官办的“晋森火柴局”,并将其改名为“双福火柴公司”。在祁县城内创办中学,为维护山西矿权,渠本翘领导了山西境内的保矿运动。1919年去逝,享年58岁。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民国十四年(1925)建成现在规模。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8个大院,内套19个小院组成。主要院落有北院、统楼院、石雕栏杆院、戏台院、五进式穿堂院、书房院、牌楼院、轿车院,建筑有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均为砖木结构。大院外墙高耸如堡,上筑垛口,院内保存有精美华丽的砖雕、木雕构件。现辟为山西省晋商文化博物馆。

乔家大院,清代著名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乔家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在包头经商,成为包头城内最大商号“复盛公”的主人。乔致庸是乔家的第二代,从事金融业务,开办钱庄、票号、典当生意,将生意从包头做到北京、天津等地。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发迹后始建大院,以后曾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初年建成。大院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共由6座大院,20进小院,313间房屋组成。高耸的门楼内一条东西向甬道将大院分为南北两部分,平面呈“喜喜”字形布局。院四周筑以堡墙,防御性与私密性极强。院内布局符合封建礼教与家族观念。北面为三进四合院连环相套,各进院落渐次升高,寓意“连升三级”。南面三座院落均为二进四合院。各院落于正房的制高点上建更楼及相应通道,从而把相对独立的院落连为整体。各院大门及主体建筑均为砖木混合结构,前设抱厦或垂花门,斗栱五踩或三踩,额枋、雀替镂空木雕并彩绘,屋顶有歇山、硬山、卷棚、平顶等形式。整座院落石雕、砖雕、木雕种类繁多,雕刻精美华丽。1986年辟为祁县民俗博物馆,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太谷曹家大院、无边寺

曹家大院,又名三多堂,曹氏为晋中著名富商,清道光、咸丰时达到鼎盛,商号遍布全国各地,达640余家。曹氏在北洸村相继建起宅院,有五桂堂、怀义堂、福善堂和三多堂等。曹家大院幸存至今有“寿”字型院落,是曹氏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堂名,俗称“三多堂”,意为“多福、多寿、多子”。始建于明末,清道光、咸丰、同治间始成规模。占地面积10600平方米。坐北朝南,现存均为明清建筑。大院由内宅、外宅两部分组成,内套15个小院、3个倒座楼、3个堂厅、3个主楼,共277间房舍。内宅由3个穿堂大院的堂楼连在一起拔地而起,蔚为壮观,楼顶有3个榭亭,飞阁凌空,数里外可见;外宅有书房院、小戏台院、客房院、厨房院和药铺。内外宅中间有一条石条砌成的甬道相隔,楼院四周围以高大的砖墙,宛如城堡。建筑布局呈篆书“寿”字型,其间,砖雕、石刻、木雕、彩绘、斗栱、飞檐、兽头等装饰物别致精美,五蝠捧寿门,松鼠戏葡萄栏板均为艺术佳品。

无边寺,始建于西晋泰始八年(272),宋治平年间(1064~1067)重修,更寺名为普慈寺,元佑五年(1090)续修。后元、明、清各朝屡有修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建,复名无边寺。占地面积4485.7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倒座戏台、献殿、白塔、过殿、正殿,两侧建有便门、碑廊、厢房、垂花门、藏经楼、配殿及耳殿。现存建筑唯白塔为宋代遗构,余皆为明清建筑。正殿建于0.5米高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柱头斗栱五踩重昂,平身科五踩重翘。前檐隔扇门窗为新置。 无边寺白塔(宋代),建于无边寺二进院。八角七层楼阁砖塔。因塔垩色经久而白水减,色白如雪,故俗称白塔。始建于西晋泰始八年(272)。现存为宋治平年间(1064~1067)重修后遗构。

8、榆次常家庄园

常家庄园,是被称为“儒商世家”的榆次东阳镇车辋村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筑群。始建于乾嘉年间,后多次修缮,占地60万平方米,有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小园林13处,建筑占原车辋村的一半。常家庄园开放为原常家庄园遗存的半条街,共计12余万平方米,不及原面积的1/4。其中宅院4公顷、园林8公顷、附属房屋3公顷,庄墙12公里,形成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贴、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的格局。

9、昔阳县大寨景区、石马寺石窟

大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陈永贵、贾进财、郭凤莲等为带头的大寨人,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靠天吃饭的落后面貌,得到了毛主席与中央领导的肯定和表彰。大寨是华夏农业文明的佳作名篇。首战白驼沟、三战狼窝掌、奋力战洪灾、三不要三不少,搬山填沟造平原、科学种田等脍炙人口,留下史迹斑斑。陈永贵故居、陈永贵墓地、郭沫若诗魂碑、叶帅吟诗地、周总理三访大寨纪念亭、大寨展览馆、大寨文化展示馆、名人遗踪展、大柳树、军民池等以特色为主线的众多景点,构成了旖旎动人的岁月精神画卷,令人思绪万千。

石马寺石窟,开凿于北魏永熙三年(534),隋唐时继续建造,宋代以后为保护石刻随地形广狭建殿筑阁,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造像为北魏、隋唐遗物。石马寺坐东朝西,占地5980平方米,中轴线由西向东依次建有石牌坊、天王殿、大殿、六角亭,南北两侧为钟鼓楼、配殿、窟廊;大殿东南建有子孙殿,大殿东北建有一组院落,院落中轴线由西向东依次有碑厅、老爷殿,院南北两侧为观音殿、药师殿;该院北另建地藏殿5间。寺院内有自然砂石三块,崖面7个,石窟 3窟,雕刻1300余尊石造像。寺内木构建筑均坍塌严重,为保护石刻造像,2006年进行了整体维修。寺内现存明、清、民国石碑15通。

10、榆社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

榆社县域内埋藏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被誉为世界闻名的“化石之乡”。榆社古生物化石省级地质公园在此基础上由“四景一馆”组成,共计5处科普基地,逐渐形成了以古脊椎动物化石、榆社盆地地质遗迹及地貌、云竹湖山地型湿地公园等国土资源为主的科普展示和实验体验内容。

市树-白皮松

市花-百合花

三、晋中市区划沿革

长期属太原,并州曾短驻

因位于山西中部,故名“晋中”。晋中市作为统县政区,是建国以后的产物。历史上,晋中市榆次区长期属太原郡(府)管辖。

春秋时期属晋国。战国时期属赵国。

秦代属太原郡、上党郡。东汉析置乐平郡。三国时归魏国并州所属太原、上党、西河、乐平4郡。

秦 太原郡(中国历史地图集)

北魏为并州所属太原、乡郡、乐平、上党4郡和汾州所属西河郡地。隋代属并、介、韩、辽、吕5州,后属太原、介休、霍山3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属并州总管府。开元十一年(723),属太原府,南部属汾州,东部置辽州。

979年,北宋灭北汉,晋阳城毁,并州治所迁至榆次(今晋中市榆次区),982年移治唐明镇(今太原城区),仍属太原府辖地。

金代分属河东北路的太原府、晋州、平定州、汾州和河东南路的辽州。

元代属冀宁路和晋宁路。

明洪武元年(1368),改属太原府,东部置辽州,南部属汾州、平阳府。清代分属太原府、汾州府、辽州、霍州。

清 太原府(中国历史地图集)

民国废府州,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1937年,分属第三、四、六行政区。

1949年8月,设立榆次专区。1958年11月,改名晋中专区。1968年9月,改立晋中地区。

1999年9月24日,撤销晋中地区,设立地级晋中市。

截止到2023年底,晋中市辖榆次区、太谷区、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介休市等2区8县1市。

晋中市政区图(周釜俊绘制)

晋中市政区表(无形制表)

四、区划调整展望

1、整体或部分并入太原市

2、……

0 阅读:1

方舆评论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