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迎坎坷,执手共生死:民国侠女郑毓秀的爱恨情仇及其婚恋传奇

纪实文学百家谈 2024-06-10 19:46:21

郑毓秀是清末民初中华民国第一奇女子,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博士,第一位女性律师,第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长与审检两厅厅长。作为一名民国女侠,她是当时的神秘人物,而她的感情世界,她的爱恨情仇,更是让后人感慨万端……

一纸休夫君,只身赴千里

郑毓秀出身官宦之家,容貌姣好。与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的官家女子一样,在年幼的时候,郑毓秀的婚事便由家中定好了。父母为郑毓秀选定的夫君是当时两广总督的儿子,他们不仅门当户对,同时也称得上是郎才女貌。这桩婚事在当时也算得上是轰动一时,人人称羡。如果事情不出意料,那么郑毓秀便将按着早已设定的人生轨迹,嫁入总督府,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

然而,事与愿违,在郑毓秀得知这件事后,非但没有一丝的喜悦,反而极度不满。这一关乎其一生的决定,她竟然连一点发表意见的机会都没有,就被要求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如果连自己的婚姻自己都无法决定,那么又谈何自由。

愤怒中,郑毓秀当场修书一封,直接送到总督府。这封书信当然不会是花前月下的吟风弄月,而是一封送给总督之子的休书,要求解除这桩未经其同意的婚事。自古男子休妻时常发生,但女子一纸休书送至君家,却无异于一道惊雷,炸响在两广大地。

这种离经叛道的做法在当时像一场风暴,席卷了整个郑家。父母大怒,亲朋指摘,甚至路人也议论纷纷。郑家的千金大小姐瞬间沦为“人民”的公敌。郑毓秀并不认为自己错了,她决定抛开这一切,去寻找自己理想中的真理。打点好行囊之后,郑毓秀告别了广州,远赴天津求学。没有亲朋相送,没有祝福寄语,孤身一人的郑毓秀踏上了北上之路。她的第一次婚事便这样没有开始便结束了。

落花有心伴,流水无意随

1909年的某日,北京火车站迎来了一对男女客人,二人挽着胳膊向车站外走去。女子身材曼妙,一口流利的英语映衬着优雅的举止,美艳不可方物,而身边的男子则是位高鼻子洋人——西欧的一位外交官。到了站外,女子从洋人手中接过那个沉甸甸的包裹,微微一笑,优雅地告了个别,登上了身后的一辆汽车。女子便是郑毓秀,而那个包裹中装的则是满满的炸弹……

北上求学后的郑毓秀并没有埋头学海,不问世事,而是利用自己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出没于京津等地的各种聚会上,结识无数新鲜的面孔。期间,面对腐朽的清王朝,看着京城一派没落的萧条景色,郑毓秀终于寻找到一条通向真理的大路。1908年,郑毓秀在日本经由廖仲恺的介绍,参加了由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踏上革命的道路。而就在此时,一段不经意的感情在花季少女的心中萌芽了。

其时,汪精卫与黄复生两人密谋赴北京刺杀清廷高官,苦于警察搜查严格,携带炸弹不易,于是经廖仲恺介绍联系到身在北京的郑毓秀。

双方见面后,汪精卫见到貌美如花的京城交际花,惊艳之余不放心地提醒:“这可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炸弹在路上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爆炸。”郑毓秀毫不犹豫地答应道:“如果不会爆炸,还叫什么炸弹,这事就交给我了。”于是便有了之前的一幕。

郑毓秀利用其在京城的人脉,多次为革命党人运送枪支弹药,传递情报。后来,汪精卫受命到京城刺杀摄政王载沣,也是郑毓秀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运用各种关系躲过了层层审查,才将弹药送到汪精卫的手中的。一次次的合作让汪精卫对这个叛逆的少女刮目相看,而汪的凌云豪情与俊美相貌更是深深打动了郑毓秀。少女的心窗在不知不觉中被轻轻叩开。

若是寻常的女子,必然会深深藏起心中的情愫。但郑毓秀又岂会寻常?芳心暗许之下,她不顾世俗的看法,对汪精卫展开了强烈的感情攻势。她不仅在生活中嘘寒问暖,关切到无微不至,工作中更是寻找机会,同汪精卫合作寻求默契。在知道汪精卫精通诗词歌赋之后,郑毓秀便不时地借口请教诗词,前来与汪会面接近,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女学生,前来请教的诗词也无一不吐露着少女的心声。

但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面对佳人频繁的感情攻势,汪精卫却是极力回避,此时的他倾心于革命事业,力图通过革命挽救人民于水火,而对于其他事则是丝毫不放在心上,最终还是辜负了佳人美意。就这样,一段良缘因此而错过。

正如林思云在《真实的汪精卫》一书中写道:“汪精卫是个相貌英俊的美少年,又精通诗词文章,郑毓秀(民国的美女交际花,亦是民国第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女律师)对汪很是倾心,多次以教她作诗为借口和汪精卫接近,汪却极力避开和郑毓秀的单独接触。汪精卫此时已经下定决心把男女私情置之度外,和郑毓秀的关系从来没有越过同志的关系。后来郑毓秀感叹说:‘汪精卫真是少见的道学先生。’”由此可见郑毓秀对汪精卫用情之深。

“我嗒嗒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汪的出现就像在郑毓秀的岁月之湖中投下一颗石子,荡出一圈涟漪,随后又趋于平静。二人很快分道扬镳,汪精卫在国内继续着革命事业,而郑毓秀为探寻救国之道,远赴巴黎求学。

青青君子衿,悠悠女儿心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完全是由强音构成,再强大的人,心中也总会有柔软的角落。那个热血激情的年代,也不乏少女柔情的点缀。抛开无数个民国第一,如果不是那段艰苦的岁月,郑毓秀也只是一个待嫁的少女,心中或许也做着白马王子与公主的梦。

动荡起伏的留学时光,如夏花般灿烂的青春,不只有革命的激情与热血,更有花季少女的柔情似水。在法兰西的香水街巷间,郑毓秀爱上了当时名声在外的中国青年法学家王宠惠,无奈缘分不到,二人相交许久,最终还是未成姻缘,令人惋惜。

也许一切都是冥冥中早有注定,上天为郑毓秀选择了终身伴侣,也是她后来的丈夫——魏道明。了解民国史的人,对这个名字应该是相当熟悉的。魏道明于1930年出任民国南京特别市市长,后任中国驻美大使,1947年出任国民党“ 台湾省政府”首任主席,官至“外交部部长”。也只有这般出色的男人才能配得上郑毓秀这样的传奇女子!

魏道明小郑毓秀近十岁。他在江西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随父亲到北京,就读于法文学堂。1919年赴法国留学期间,经同乡介绍认识郑毓秀。起初郑毓秀并未对他多加留意,因为年龄上的差异,只将他视为小字辈,后来魏道明也进入巴黎大学法科,成为郑毓秀的学弟,两人经常一起讨论功课。魏道明言谈中肯,有独到之处,得以折服自视甚高的郑毓秀,使她一改原先对他的态度,视魏道明为知己。

1926年,魏道明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回国。不久郑毓秀也回国,二人合伙在上海法租界开办了“魏郑联合律师事务所”。当时在上海,由于洋人享有领事裁判权,华人与洋人打起官司来十有八九要吃亏,一般律师都不愿意接这样吃力不讨好的案子。

然而,郑毓秀和魏道明二人不信这个邪,不惜与英法等国领事力争,几番为华人争得权利,于是魏郑律师事务所名声大噪。期间,郑毓秀主要负责妇女权益上的辩护,而魏道明则负责其他的诉讼事件。由于二人坚持法律的公正,而非一味以盈利为目的,一时之间魏、郑二人逐渐成为上海法律界的热点人物。

在成功代理过京剧大师梅兰芳和女伶孟小冬的离婚案件之后,“魏郑联合律师事务所”获得了各界人士的认可与尊重,一时之间门庭若市,前来寻求帮助的人越来越多,魏、郑二人也成为上海上流社会的红人。

在一次次的合作中,二人的感情不断加深,不知不觉中,爱情的种子在萌芽。

1927年,郑毓秀与魏道明在杭州结婚。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传奇的女子寻觅到自己一生的幸福。在之后的岁月中,二人相互扶持、不离不弃,共同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演绎出一场白首到老的童话。

谈笑静风波,助君行千里

1942年,丈夫魏道明接替胡适出任中国驻美国大使,精通法律与社交的郑毓秀随同前往。不像过去的大使夫人一样,对政事毫不在意,郑毓秀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自己人际上的优势,协同丈夫魏道明一同处理外交事务,将魏道明在美国的工作安排得十分妥当。

初到美国时,由于魏道明之前一直留法,并不了解这个国家,所以在出任大使期间时常会遭遇尴尬局面。而作为大使夫人的郑毓秀积极为丈夫出谋划策,将作为大使应当走的礼仪性程序为魏道明安排妥当,譬如造访美国政府官员,宴请大使馆中的同僚,举办记者招待会向媒体致意等各项事宜。其干练多才,赢得美国各界广泛赞誉。

郑毓秀过世之后,魏道明在所著《使美回忆录》一书中,对郑毓秀所为大加赞扬:“我从事社交活动,我愿在此对我的亡妻(此指郑毓秀女士)所做非凡的贡献加以颂扬。对我来说这是很幸运的,她的个性极端外向,喜欢和人们在一起。她的生活乐趣几乎快要沸腾。她宅心宽厚,不究人之短。她的人生哲学是要别人快乐——人饥己饥,人乐己乐。她有一种战斗精神,不怕任何艰险。她做任何事情都是全力以赴,她知道在战时的华府,为她自己及为中国结交的朋友愈多,愈对中国的前途有利。在事情发展到最盛时,她似乎加倍努力从事各种形式的活动。她做每件事,都付以极大的热心,显然从中得到不少乐趣。”

也正是由于郑毓秀所做的努力,魏道明出任驻美大使期间不仅赢得了全美的赞誉,更是为中国争取到了大量的物资与技术支持。

1943年,宋美龄访美,作为大使夫人的郑毓秀不仅协助安排,更是全程陪伴,为推动中美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期间,对政治格外敏锐的罗斯福总统夫人曾称赞郑毓秀“具有政治头脑,不同于历任中国大使夫人”。

同时,为了让魏道明尽早融入美国上层社会,郑毓秀同美国各界保持着良好关系,时常还自掏腰包宴请美国政要,并与其中大多数保持着密切的私人关系。美国杜鲁门总统夫人常年不过问政治,但却将郑毓秀视为知己。后来魏道明夫妇脱离国民党旅居美国时,杜鲁门虽已卸任,仍在第一时间送上鲜花,表示问候。郑毓秀为魏道明打下的人脉基础之深厚、其人格魅力之强,可见一斑。

1947年,国民党一纸诏书,调魏道明回国,出任“台湾省”主席,郑毓秀亦随夫赴台北,结束了数年漂泊在外的旅居岁月。

同舟迎坎坷,执手共生死

出任“台湾省”主席的魏道明并没有意识到,一场风暴即将来临。一天,魏道明外出检阅刚刚成立的警备旅,接近傍晚回到他在台北的官邸(台北宾馆),刚一进门,妻子郑毓秀急忙从楼上冲了下来,对魏道明大声说:“Pieprat(魏的法文名)!你调职了,陈诚继任主席。”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二人突然接到这样的消息,一时相对无言。许久,快人快语的郑毓秀突然开口说道:“蒋公是不信任你。”由于之前没有得到丝毫消息,魏、郑二人被这一通知惊得面面相觑,同时对于国民党当局也不由得心灰意冷。

  其实,在1948年,随着解放军的层层推进,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经接近尾声,国民党当局开始在台湾为自己安排退路。此时,“台湾省”主席的位置显得格外重要。不久,蒋介石发布调令,令亲信陈诚接替魏道明担任“台湾省”主席。魏道明夫妇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得知此事,迅速认识到这是蒋介石对其不信任的举措。

紧接着上台的陈诚,在受到蒋介石暗示后,立即颁布了一系列人事调整指令,将魏道明夫妇从政治核心区中排除。二人在无奈之下,逐渐产生了退出政治舞台的想法。

随后,夫妇二人来到香港,冷眼旁观时局。在看到国民党内部的种种腐败现象之后,夫妇二人认为回到台湾只会前途渺茫。此时,赴港办公的江西省政府建设厅厅长蔡孟坚在拜访魏道明和郑毓秀时,曾同二人谈及今后的去向。心直口快的郑毓秀的回答是:“你是蒋总统的人,又有官位在身,你们当然去台湾,我们无官一身轻,在香港玩些时候,即去一个最安全最有发展的地方。如果我们有办法,你们发生困难时,也可设法来找我们呀。”看清了这一道理,郑毓秀说服丈夫,准备再次远赴重洋,从此不问政事。

远离政坛后,郑毓秀同丈夫来到了巴西,试图经商致富,最终失败。郑毓秀夫妇在巴西仅仅逗留了几年,便回到了美国,从此开始了定居北美的生活。

洛杉矶的生活并没有让郑毓秀感到家的温暖。此时的她,想要回到台湾已经是千难万难。蒋介石恨其退出政坛,不顾及往日情分,拒绝给二人颁发通行证。漂泊异乡的魏、郑二人,怀揣着对子女的思念之情,面对着孤寂的晚年生活,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虽然时常发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但面对落寞的生活,二人也只能无事和朋友打打麻将、回忆一下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冰冷的生活夹缝中,二人没有放弃希望,而是互相勉励着,一方面寻求着改变,一方面相互拥抱取暖。在坎坷之中,二人感情愈加深厚。同舟共济之中的不离不弃兑现了执手踏遍千山的诺言。

1954年,郑毓秀左臂病发,经多方诊断,确诊为癌变。因为怕癌细胞扩散到心脏,不得已之下,被迫将左臂切除。手术之后,郑毓秀更加消沉。而此时的魏道明,政治上饱受打击,事业上亦无甚起色,旅居美国漂泊不定。但对病中的妻子,他却始终不离不弃,更是长时间守在病榻之前,照顾其起居。

客居他乡、倍感落寞的郑毓秀,晚年疾病缠身,度日如年,于1959年12月16日,病逝于美国洛杉矶,终年六十八岁。

1978年,在郑毓秀去世十九年后,魏道明因病于台湾逝世,人们按照其遗嘱,将其遗体运往美国,同郑毓秀合葬,以遂其心愿。

郑毓秀常说魏道明是“橡皮包铁球,外柔内刚”。魏道明却总笑郑毓秀“嘴硬心软”。但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却是从生到死都难舍难分。人生一世,得遇一知己伴侣足矣!

【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发,侵权必究】

0 阅读:0

纪实文学百家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