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时期毛泽东与斯大林在具体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及共识和合作

纪实文学百家谈 2024-06-12 22:20:31

毛泽东和斯大林都是卓越而有远见的政治家,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他们在重大问题上的认识基本一致。可以说,没有二人的共识和合作,不可能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但二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有不同看法。这些不同看法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进程也有一定影响。

毛泽东与斯大林在一起

朝鲜战争爆发前毛泽东和斯大林对朝鲜局势的看法一致

1945年8月,在对日本侵略军进行最后打击时,苏联军队全歼在北朝鲜的日军,解放了北朝鲜。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军队歼灭了南朝鲜的日军,占领了朝鲜南部。苏、美军队基本上是以三八线为界,分别占领朝鲜北方和南方。不久,苏联和中国帮助原在中国东北参加抗日战争的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建立了劳动党领导下的政府,美军则在南朝鲜建立了李承晚政权。李承晚政权以反共著称,一心想着要消灭北朝鲜金日成政权。这样,南北朝鲜,两个政权,便形成了严重对立局面。

1948年底,苏联军队撤出北朝鲜,美国军队也决定第二年5月撤出南朝鲜。但美国利用苏军撤走之后的将近半年时间加紧武装南朝鲜军队,支持南朝鲜军队向北进攻。苏联军队刚刚撤出的1949年1月,南朝鲜军队就在三八线挑起冲突。到4月15日,李承晚就指挥南朝鲜军队几十次在三八线挑起军事摩擦,还秘密向三八线附近调集重兵,暗中部署进攻北朝鲜。在此情况下,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分别向斯大林和毛泽东通报了情况。

在金日成分别和斯大林、毛泽东通报情况时,斯大林和毛泽东不谋而合,都认为,加强北朝鲜人民军队力量是必要的。美国有极大可能支持南朝鲜军队向北进攻,目的是挤压社会主义阵营的空间。因此,二人都同意要支持金闩成领导的朝鲜人民革命力量。

斯大林担心给美国人以口实,不同意缔结朝苏友好互助条约,但他批准由苏联远东军向朝鲜提供军事援助。他担心给美国人以口实,只给北朝鲜一些轻型武器。1949年3月,金日成率朝鲜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期间,与斯大林讨论了北朝鲜的安全问题。斯大林对全球战略格局深思熟虑后满怀信心地告诉金日成:没有必要害怕南朝鲜人,并且表示,苏联—定会帮助加强北朝鲜的军队。

毛泽东与斯大林对朝鲜半岛局势看法基本相同,但在支持朝鲜人民革命力量方面,毛泽东更多地是站在朝鲜人民革命力量方面思考。1949年5月,金日成派特使秘密到北平,向毛泽东说明了北朝鲜面临的严重局势,当面交了金日成给毛泽东的求援信。金日成在信中强调了南北朝鲜难以并存,早晚有一场大战。毛泽东表示同意金日成的看法,认为北朝鲜与南朝鲜的冲突在所难免,这场冲突,“既可能是闪电战,也可能是持久战。对你们来说,持久战是不利的,因为到时候即使美国不干涉,也会唆使日本向南朝鲜提供援助”。

毛泽东说:目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还在打,很快就会打胜,等中国共产党统一了中国,更会大力支持朝鲜人民革命。毛泽东分析朝鲜局势后说,朝鲜应该坚持实现祖国统一的目标,但北朝鲜近期不必采取行动,现在国际形势不利于朝鲜统一,中国共产党正在南方作战,中国大陆全部解放后,才可能大规模地有效地支援北朝鲜,待中国大陆统一后,中国一定会大规模地支援朝鲜。金日成从中国共产党方面得到如此郑重承诺和保证,内心是踏实的。

斯大林和毛泽东对朝鲜人民革命政权的支持,后来都变成了现实。1949年6月,李承晚加紧了对北方的军事挑衅。6月11日,李承晚公开宣布,南朝鲜人正在准备给共产党人一个毁灭性的打击。朝鲜局势日益紧张。在李承晚公开表示要毁灭北朝鲜时,斯大林对朝鲜局势更加关注,他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朝鲜问题,金日成一方面要坚持和平统一的宣传,另一方面应该做好反攻南朝鲜军队进攻的准备。

李承晚对金日成领导的人民军的实力估计不足,更没有想到在苏联和中国的帮助下,朝鲜人民军迅速变得如此强大,他还在做武力占领北朝鲜、消灭北朝鲜人民革命政权的美梦。所以,李承晚开始指挥军队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金日成领导的人民军开始反击,很快就打败了李承晚的进攻部队。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追歼李承晚军队,李承晚军队不能支持,向美国求援。美国很快向李承晚部队运送大量武器弹药。6月27日,美国的第七舰队驶进台湾海峡。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李承晚,联合国军司令由美国指派,第七舰队主力即转往日本海进行朝鲜战争作战。美国纠集15个国家拼凑成的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也紧急入朝,支援南朝鲜李承晚政府。但美国派来的军队也被朝鲜人民军打败。朝鲜人民军很快占领南朝鲜首都汉城(今首尔),并继续向南进攻,将“联合国”军压缩至釜山环形防御圈内。

在胜利面前,朝鲜人民军统帅部对敌情估计不足,军事上也有疏忽。他们没有想到,美国军队会从仁川登陆。9月15日,美军的大部队在朝鲜的仁川登陆。美军在仁川成功登陆后,一开始,朝鲜人民军也打了几次硬仗,但渐渐地就支持不下去了。美国军队不久即攻克汉城,再越过三八线进入朝鲜半岛北部,不久攻克朝鲜首都平壤。金日成得知前方不利消息后,于9月28日召集了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

会上对目前军事形势进行了讨论。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美国军队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用逐步抵抗的办法拖住它,等南方战局稳定下来,即可将南进主力部队回师,对美军南北夹击,最终将美国军队消灭在朝鲜中部地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美军仁川登陆后,军事形势已经对我们十分不利,北方已经完全暴露在美军面前,南方主力又撤不回来,朝鲜有亡国的危险。面对两种意见,金日成的头脑是清醒的,他毕竟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他接受了后一种意见。

会议最终认定,由于大部分人民军主力未能撤回来,一旦美军越过三八线,剩余的人民军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抵抗,朝鲜将不可避免地沦为美国的殖民地。因此,朝鲜面临十分严重的危险局面,朝鲜党中央政治局领导人决定,由金日成出面,给苏联和中国最高领导人各写一封信,向苏联和中国要求直接的军事援助。就在会上,金日成即命秘书起草好了致苏联和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两封信的草稿,在会上读了一遍,并按会上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最后定稿。会议一致通过了金日成递交给斯大林和毛泽东的两封正式信件。信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求苏联和中国动用军事力量,直接支援朝鲜。这就是朝鲜方面两封信的由来。

斯大林

斯大林和毛泽东都认为以志愿军方式抗美援朝为好

斯大林是在10月1日收到金日成的求援信的,当时,斯大林正在高加索黑海边阿德列尔休养所疗养。当天凌晨,苏共中央给斯大林发来加急件,秘书打开后见是一封急信,立即交给斯大林看,斯大林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这封信。这封信是由苏联驻朝鲜大使转来的,署着金日成和朴宪永的名字。斯大林读罢信之后,陷入了深思。

他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如果朝鲜人民军失败,北朝鲜就会落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手中,远东的政治、军事格局将立即改变,苏联的远东地区会直接受到威胁。斯大林意识到,苏联是决不能让西方占领整个朝鲜的。但是,苏联方面又决不能和美国产生正面冲突。因为苏联与美国有协议;苏联国内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如果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对苏联是十分不利的。怎么办?斯大林想到了中国。他知道,中国刚刚结束内战,正处在经济恢复时期,十分困难。但他也考虑到了中国在东北的利益:如果美国占领了北朝鲜,将直接威胁中国东北地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将不能顺利进行建设,中国的军事力量也会被吸住:而且,美国在进兵朝鲜的同时,也派舰队占领了台湾海峡,这使中国不能顺利实现其在南方的解放台湾的军事计划。

因此,斯大林认识到,朝鲜战事与中国的利益也密切相关。想到此,一个大略的蓝图在斯大林脑海中出现,这就是:由中国出兵,进入朝鲜,直接支援朝鲜抗击美国和南朝鲜军队,由苏联方面给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提供较先进的武器弹药。打定主意后,斯大林坐下来,提笔给毛泽东和周恩来写了一封信,斯大林在这封信中,非常客气地用商量的口气,向毛泽东提出了由中国直接出兵朝鲜的要求。他说:朝鲜的情况已变得极为糟糕,朝鲜的第一和第二军团己被敌军分割包围,在汉城地区又没有阻击敌人的部队,通往三八线的道路可以说是敞开着的。因此,“我考虑,如果根据上述形势认为有可能出兵援助朝鲜同志,哪怕只有五六个师也好,以便朝鲜同志能够在你们军队的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建预备队。中国师可以以志愿者的名义出师,当然,仍然是接受中国指挥员的调遣。”

斯大林在信中还表明:他写的这封信,并没有事先和朝鲜同志通气,完全是为了征求中国同志意见,最后要按中国同志的意见来定,丝毫没有强加于人的意思,因此,他特地在电报的结尾处写道:“关于此事,我没有也不打算透露给我们的朝鲜朋友,但我相信,当他们得知这一消息时,无疑会感到高兴。”斯大林写罢,用加急件发至苏共中央,由苏共中央用电报加急发至苏联驻中国大使馆,由大使馆翻译成中文,转给中共中央。

此时,毛泽东也在考虑如果中国出兵用什么方式的的问题。他也认为,中国如果出兵,以志愿军方式为好,这样做,中国不是以正规军出兵,就可以避免与美国发生国家间的正面冲突。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与斯大林想到了一起。

毛泽东

毛泽东在作出援朝决策前与斯大林商量

斯大林的电报是经过苏联大使罗申送到毛泽东手中的,当时, 已经是10月1日的中午了。这个时候,金日成的特使朴一禹已带着金日成和朴宪永的求援信到了中南海。毛泽东几乎是同时收到朝鲜和苏联两国首脑的来文的。毛泽东反复地读了斯大林和金日成的来电和来信后,又把朝鲜特使朴一禹请到住处,听取了他对朝鲜战况的介绍。

之后,毛泽东让秘书紧急把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请到他的住处。刘、周、朱来到后,毛泽东把苏联和朝鲜两国首脑的来文给他们看了,又向他们介绍了朝鲜战局。四个人讨论起来。周恩来、朱德和刘少奇都对朝鲜局势和中国出兵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总的来说,他们的意见是对出兵朝鲜有很大顾虑,认为出兵对中国不利,因此,会上没有就是否出兵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于是,毛泽东决定,第二天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邀请在京高级军事领导人参加,再行讨论。

在10月2日下午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主张出兵朝鲜,并且认为出兵朝鲜已是万分火急,他鉴于林彪有病,提议要彭德怀挂帅。当然,这还要征求更多人的意见,特别是彭德怀本人此时正在西安,没有参加会议。但是,会议上的多数人不同意立即派兵进入朝鲜。大家对国内和国际局势进行了认真分析,摆出了许多理由。毛泽东认为,这些意见都很有道理,考虑到斯大林还在等回音,他决定也用商量的口气和斯大林探讨一下这件大事。2日夜里,毛泽东约见了苏联大使罗申,口述了一封致斯大林的电报。电报说:

我们原先曾打算,当敌人向三八线以北进攻时,调动几个师的志愿军去北朝鲜帮助朝鲜同志。但是,经过慎重的考虑我们现在认为,这一举动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第一,靠几个师很难解决朝鲜问题(我军装备极差,同美军作战无胜利把握),敌人会迫使我们退却。

第二,最大的可能是,这将引起美国和中国的公开对抗,结果苏联也可能被拖进战争中来,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极其严重了。中共中央许多同志认为,对此必须谨慎行事。

当然,我们不派兵援助,这对于正处在如此艰难境地的朝鲜同志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我们自己也于心不忍;但如果我们出动几个师,随后又被敌人驱赶回来,并由此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那么我们的整个和平建设计划将全部打乱,国内的许多人将会对我们不满(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创伤尚未医治,人民需要和平)。

因此, 目前最好还是克制一下,暂时不出兵,同时准备力量,这样做在有把握与敌作战的时机上会比较有利。

由于暂时的失利,朝鲜应该换一种斗争方式,进行游击战。

毛泽东在电报的最后还进一步讲:我们将召开党中央会议,中央各部门负责同志都将出席。对此问题尚未作出最后决定。这是我们的初步电报,我们想同您商量一下。如您同意,我们准备立刻让周恩来和林彪同志飞到您休养地,同您讨论这件事,并报告中国和朝鲜形势。

斯大林接到毛泽东的复电后,从苏联和中国、乃至社会主义阵营利益考虑,仍然希望中国出兵。10月5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再度讨论了朝鲜问题。与会者的看法是:必须避免苏联直接与美国发生冲突,最好是由中国出兵抗美援朝。当天,斯大林给毛泽东发去了一封电报。

斯大林在电报中分析了消极对待美国侵略朝鲜的结果:美国会步步紧逼中国;会把台湾作为它的一个基地。斯大林说:

如果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话,那就让它现在来吧,而不是拖到几年之后,因为到那时,作为美国的盟友的日本军国主义将会复活,美国和日本将会在亚洲大陆上得到李承晚的朝鲜这样一个现成的基地。

斯大林力主中国出兵,也不是想让苏联袖手旁观。他决定, 由苏联供给中国志愿军现代化武器装备,同时派空军对中国的志愿军给予空中支援。在此前,斯大林考虑这个问题时,就两次请罗申转告周恩来:我们认为,在敌人越过三八线时,集中九个中国师在中朝边境以便志愿军入朝作战是正确的。我们将尽力为这些部队提供空中掩护。如果你们己作出派九个师赴朝作战的决定,我们准备派去一个喷气式歼击机师——124架飞机,用于掩护这些部队。我们考虑,在协助我们的飞行员时,用两三个月时间教会中国的飞行员,而一旦中国的飞行人员掌握了这些飞机,这个飞行师及已经在上海担任防空任务的另外一个飞行师的所有装备,都可以移交给中国方面。

毛泽东也下决心出兵朝鲜,他向斯大林、金日成,以及在中央内部都坚定地表示:美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打过去。至此,斯大林和毛泽东在出兵朝鲜问题上基本取得一致意见,他们显然都考虑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考虑到了远东地区的局势,并没有把朝鲜问题看作是孤立的一国问题。

美军越过三八线后斯大林和毛泽东的态度都异常坚决

尽管毛泽东和斯大林都下决心支援朝鲜抗击美国,但他们都考虑到:如果通过警告美国,使美国知道利害关系,不越过三八线,从而不打这场战争,是最好的选择。从这…点出发,他们决定,先通过中国政府,对美国进行警告。按此方针,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并且通过印度政府给白宫传话,向美国提出了警告。

但是,美国政府显然低估了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决心。10月?日,美国再次操纵联合国通过了“统一”朝鲜的决议。不久,麦克阿瑟发出了向平壤进攻的命令。接着,大批美军越过了三八线,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希望己最后破灭。周恩来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当时,我们发表政府声明,警告美国不要越过三八线,进逼鸭绿江,否则,中国决不能置之不理。美国不听。这时,我们再次警告。除这两次公开警告,我们还正式通过印度向美国提出过。当时,印度相信我们的警告,劝美国要谨慎。美国不听,—直进逼鸭绿江,逼我们到墙角,我们才进行抗美援朝。”彭德怀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也说:“美军一过三八线,我就知道不打不行了。”

底线被美国方面打破了,毛泽东和斯大林原来就商定的出兵朝鲜问题就提上了日程。

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政治局开会讨论中,斯大林承诺苏联派空军掩护中国入朝参战部队,是毛泽东和与会同志能够决定派兵入朝参战的重要前提之一。10月8日,毛泽东发布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此令一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梯队九个师即兵发朝鲜,彭德怀也到东北前线指挥志愿军入朝。

毛泽东的坚定态度感动得斯大林流下了眼泪

就在毛泽东10月8日发布组成志愿军的当天,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的意见,周恩来与林彪离开北京前往莫斯科,准备就苏联给志愿军空中支援问题与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紧急磋商。

周恩来一行于10日抵达莫斯科后,第二天在布尔加宁的陪同下,到了黑海海滨的克里米亚休养地。斯大林正在那里休养,几乎全体苏联政治局成员都等候在那里。双方很快开始了会谈。周恩来向斯大林说明,只要苏联同意出动空军掩护,中国就可以出兵援朝。但是,此时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动摇,他表示,苏联将向中国军队提供武器和装备,又解释了苏联不能直接出动空军的理由。他还表示,苏联虽可提供空军支援,但不能进入敌后,以免飞机被击落而造成国际影响。

尽管周恩来和林彪讲了很多话,希望苏联出动空军支援中国的志愿军,但斯大林仍没有答应。11日,斯大林和周恩来联名致电毛泽东,其中说到,苏联可以完全满足中国提出的飞机、坦克、大炮等项装备,但是苏联空军尚未准备好,在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才能出动空军。

毛泽东接到斯大林和周恩来联名发来的电报后,也陷入深深思虑当中,因为这毕竟是关系到志愿军入朝后能否取胜,如果志愿军被打回来,则关系新中国的生存,他不能不慎重对待。12日,毛泽东致电己赴东北前线的彭德怀、高岗等人:十三兵团各部仍在原地进行训练,暂不出动,彭、高二人来京一谈。

13日,彭德怀、高岗赶到北京,参加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表示:即使苏联不出动空军支援我们,美国军队如果越过三八线,我们仍然应该出兵援朝。大家同意毛泽东的这个意见。讨论中,大家仍然相信,苏联会在两个月后出动空军支援志愿军。当天,毛泽东把这个决定电告周恩来:“与高岗、彭德怀二同志及其他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在第一时期可以专打伪军,我军对付伪军是有把握的,可以在元山、平壤线以北大块山区打开朝鲜的根据地,可以振奋朝鲜人民重组人民军。

两个月后,苏联志愿空军就可以到达。”“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13日,苏联大使罗申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通报了新的隋况,说,毛泽东已经决定志愿军第一梯队去朝鲜,尽管装备很差,但仍能够与李承晚的军队展开一搏……为减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的损失,改善装备,毛泽东要求苏联给予志愿军以空军支援和以贷款方式提供武器装备。同一天,斯大林又收到了毛泽东给他的电报,说,中共中央重新讨论了局势,决定尽管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不足,但还是要向朝鲜同志提供军事援助。14日,斯大林又得到了在莫斯科的周恩来的正式通报。此时,斯大林有意出动苏联空军掩护中国志愿军。

但是,苏共中只政治局中,有许多人不赞成苏联直接出动空军支援中国志愿军,认为那就等于苏联也派了志愿空军入朝作战,等于苏联和美国直接开战,会引发苏美两国直接交战,进而引发世界大战。对这个意见,斯大林也不能不考虑。毛泽东也考虑到了苏联方面会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怀疑苏联方面能否真正做到两个月或两个半月之内提供空军掩护。毛泽东要周恩来、林彪在莫斯科再留几天,与苏联领导人就上述问题进—步商量。

果然,在周恩来就此问题通过莫洛托夫将中国方面的意见转达斯大林时,他动摇了,答复说:苏联将只派空军到中国境内驻防,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也不准备进入朝鲜境内作战。周恩来立即将此情况电告毛泽东。得知这一新情况后,毛泽东于17口再次紧急召彭德怀、高岗到北京商议。毛泽东还是那个意见:苏联就是不出动空军支援我们,我们也要派兵入朝作战。商谈的结果,中共中央最终还是决定派兵入朝。当天,毛泽东将此决定电告在莫斯科的周恩来。周恩来即要求与斯大林紧急约见,告诉他中共中央的此项决定。一向有钢铁之称的斯大林听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连说:还是中国同志好,还是中国同志好,毛泽东同志不愧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国际主义者。18日,毛泽东电告志愿军总部:“决按预定计划进入朝北作战。”

关于苏联是否派空军掩护中国参战部队的问题,毛泽东、周恩来在20年后在—次谈话中有过共同的回忆。毛泽东说:“我们只要他们空军帮忙,但他们不干。”周恩来说:“开始的时候,莫洛托夫赞成了,以后斯大林又给他打电话说,不能用空军掩护,空军只能到鸭绿江边。”毛泽东说:“最后才决定,国内去了电话,不管苏联出不出空军,我们去。”

斯大林之所以不同意出动苏联空军掩护中国军队在朝鲜的作战行动,主要是从国际大局考虑,为了避免发生世界大战,苏联不能公开与美国作战。他甚至也不同意中国空军直接参战,担心会给美军直接进攻中国大陆以借口。

苏联虽然没有及时为志愿军提供空军掩护,但还是在可能的范围内给了中国不少帮助。1950年11月,斯大林派出13个航空兵师进入中国,担任空防任务。1951年1月,随着战线向南推进,斯大林又同意用2个航空兵师为志愿军掩护清川江以北100多公里的交通线。在这以前,斯大林还决定让志愿军以半价或者折价的形式大量赊购苏联的武器装备,赊购的贷款年利为1%。到朝鲜战争结束,苏联共向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和22个空军师的装备,其中有20个师的装备是斯大林亲自作出特别决定、无偿赠送给中国的。

1950年中苏进行购买战斗机的谈判时,苏方只同意向中方提供性能落后于美国的F84型战斗机的米格9型战斗机。斯大林知道这件事后,亲自进行干预,严肃批评了苏方谈判人员,指示向志愿军无偿提供372架性能优于美国F84型战斗机的米格15型战斗机。不久,斯大林又一次亲自作出特别决定:苏联为中国空军更换性能更好的米格15比斯型战斗机。

在停战谈判问题上毛泽东和斯大林想到了一处

中国出动志愿军入朝作战,给美李军以沉重打击,他们认识到,自己已经陷入战争泥潭。他们也认识到斯大林和毛泽东很高明。朝鲜战争打响后,苏联并没有向远东调动重兵,中国也只是以志愿军的名义派出部分兵力赴朝作战,中国在大陆的总体军事力量不仅毫未受到牵制,而且还在增加。一句话,中国和苏联都居中于手握实力、隐而未发的主动地位。看清这一点后,美国高层一致认定,打这场战争对他们来说不划算。再打下去,美国将损失惨重。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经过研究后认定:“朝鲜战争是个无底洞,看不到联合国军有胜利的希望。”

杜鲁门也认为,即使联合国军打到鸭绿江边,战争也不能结束。再打下去,美国将付出无止境的更大损失,而且苏联未直接在亚洲用兵,其重要兵力仍然在欧洲,美国就有苏联将欧洲夺走的后顾之忧。基于此种考虑,美国高层有了结束这场战争,从朝鲜脱身的打算。结束这场战争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通过战场取胜,达到预期目的后,结束战争:一个是通过谈判来结束这场战争。第一个途径显然是不行了。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寻求谈判。

然而,美国想寻求和谈,却并不容易。当时中美两国没有外交关系,也就没有正常的沟通信息的渠道。美国和朝鲜方面就更无法沟通了。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想到了与苏联方面沟通,想通过苏联做中国和朝鲜的工作。美国政府通过非官方渠道,找到了苏联驻联合国大使雅可夫·马立克,说明了美国方面的意图。斯大林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作出准确判断:美国在朝鲜打不下去了,想在朝鲜战场脱身。他考虑了整个国际局势和远东局势后认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已经在三八线巩固了阵地,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如果将美李军队全部赶出朝鲜半岛,也极不容易。

就此,以三八线为界停战,结束朝鲜战争,是最好的选择。他指示苏联有关部门将情况通报给中朝两方面,同时决定苏联帮助中国、朝鲜,在对中、朝方有利的情况下开始与美李方谈判停战之事。苏联方面把这一信息告诉了中国和朝鲜后,1951年6月3日,金日成秘密来到北京与毛泽东会晤,他们商讨了可能到来的停战谈判问题。他们一致认为,谈判可以,但美国必须停火,把军队撤离三八线。这个意见与斯大林不谋而合。很自然地,毛泽东与金日成会谈时形成的一致意见,很快就反馈给斯大林。

斯大林也完全赞成毛泽东与金日成的意见。但实际上从军事武器上和物资上,以及在国际政治舆论上都坚决支持中朝两国抗击美国的斯大林从当时国际政治大局考虑,仍然主张:苏联政府应该继续采取超然姿态,只以中间传话人形式出现。让美国和中国、朝鲜直接谈,这样做,中、朝、苏三国都将处于有利地位,对于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大有好处。6月5日,苏联方面对美国政府表示:希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但由于苏联人没有直接卷入战争一一因此任何解决途径都必须通过中国人和朝鲜人。

6月23日,马立克在联合国新闻部举办的“和平的代价”广播节目中发表演说时,说了这样一段话:“目前最尖锐的问题,朝鲜的武装冲突问题是能够解决的。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各方有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意愿。苏联人民认为,第一个步骤是交战双方应该谈判停火与休战,双方把军队撤离三八线。”这段话实际上是苏联政府的正式表态。6月25日,中国也表态了,这一天的《人民日报》社论《朝鲜战争的一年》中有这样的文字:“毫无疑问,作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第一个步骤,马立克的提议是公平而又合理的。”

美国人终于看到了通过谈判使自己从朝鲜脱身的希望。美国方面立即行动,并通过前方军事长官表示了谈判的意图。6月30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经广播电台向中朝军司令部发出希望举行停战谈判的信息。此后,朝鲜停战谈判几经周折而开始,又在曲折中展开,最终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定。

虽然斯大林在朝鲜战争停战协订签字之前的1953年3月5日逝世,没有等到朝鲜停战这一天,但他已经为朝鲜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发,侵权必究】

0 阅读:1

纪实文学百家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