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凡事物发展过快则衰亡也快,缓慢稳定地发展则容易有圆满的成果,早晨开花的草,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
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天下万事万物想要迅速地达成目标,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走向衰亡,只有夯实基础,循序渐进,逐步地走向成熟,才能有始有终,维持较为长久的生命力。
大多时候,世上根本没有捷径可寻,投机取巧的做法或许会有一时侥幸,但从长远来看,却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在现实生活中,大器晚成的案例比比皆是,都在告诉实实在在的做好当下的每件事,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到机遇,成就事业。
大凡事物发展过快则衰亡也快,缓慢稳定地发展则容易有圆满的成果。常常静下来读经,观照自己,常常能主动的听别人给我们意见、指正,我们这个态度要形成。做这些思考都是不可自欺。
格言讲到,“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什么都要抢第一的,一一定有一天会被人家挤下来。“事事争胜者”,要逞强、好胜的,“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人家看不顺眼,背后找你麻烦。

所以“满招损,谦受益”,年纪轻,不要急于求成,“晚就则善终”,厚积薄发。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
很多事物如果迅速长成,就会很快灭亡。成就得慢、成就得扎实,才会有好的结果,“晚就则善终”。
看到这个“速成”,应该要想到孔子讲的“欲速则不达”,孟子也讲“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反而是适得其反。
要很快看到好的结果,那很容易就是做表面上的功夫了,做给人看的了,而在大自然当中,比方树木,它能够成为参天大树,最重要的是它的根扎得牢不牢,而根都是看不到的,所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假如要快速看到效果,很可能都是适得其反,所以现在急功近利,其实在教育界也好,或者在各个行业也好,反而各个行业的发展,现在是状况百出。所以从企业的寿命来看,愈来愈短,都犯的是这个问题,“速成则疾亡”。

都是做个表面,就像盖房子,柱子都不稳,外面涂得很漂亮,风一吹就倒下来了。大家看,“万法由心生”,所有的物品其实都是人的心创造出来的,它的造型,它做出来实不实在,都跟制造的人有关系。
看古代一个桥可以用八百年,可以用一千年,现在的路呢?坏的情况很严重。您看,做表面,赶紧做好,跟扎扎实实想着我这个桥要利益世世代代的,凭着良心做还是急功近利做,那完全效果不一样。
老子讲“为道日损”,真正道业要提升,不是增加一大堆东西,而是能把内心的习气不断的放下,放到什么习气都没有,明德、本善就显露出来了。
所以真正求学问,是放下的功夫,放下习气,放下了习气,人的真诚心才会往外透出来,有一个名利心在,这真诚是不可能透得出来的,诚意才能正心,才能修身。
清朝的曾文正公讲到的,“一念不生是谓诚”,一个贪念都不起,一个习气都不起,不起傲慢、不起情绪的念头,都能调伏这些贪嗔痴慢,这个时候人才能真心,诚心才能够现前。
浮躁还是来自于名利心、功利的心、求表现的心,对于道业都有损害。言里面有讲到,“为学第一功夫”,一个人道德学问要提升,先要“降得浮躁之气定”。
这个浮躁从哪里来?从急、从求速当中来的,所以智慧是从“定”当中成就的,因定开智慧,这个定都是来自于持戒的功夫,来自于对治这些习气、欲望的真功夫。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格物对治习气下手,习气不除,只想着我学一大堆这些经句,可以去讲给别人听,这样就是在弘扬文化了?这样的认知不妥当的。“人能弘道”,就是这些教诲我们自己做到了,德行感动他人。
“色不迷人,人自迷”,这个名不醉人,人也会自己醉。所以没有高度的警觉,要放下习气真不容易,真的很难。
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心被这些贪嗔痴慢给障碍住了,要能洞察得到,进而“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把它转过来。
要突破浑然不知的状况,首先自己静下来读经,观照自己,常常能主动的听别人给我们意见、指正,我们这个态度要形成。
做这些思考都是不可自欺,格言讲到,“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什么都要抢第一的,一一定有一天会被人家挤下来。“事事争胜者”,要逞强、好胜的,“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人家看不顺眼,背后找你麻烦。所以“满招损,谦受益”。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感党恩.向党学.悟思想·跟党走!
感恩家庭幸福和睦.厚德载物!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