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56b29da5dc1099a6eab0e32e7474027.jpg)
毛泽东与粟裕
粟裕素有“战神”的美誉,他是改变解放战争战局的人,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毛主席对粟裕的军事才能也是赞赏有加。1961年,毛主席接见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蒙哥马利称赞毛主席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特别是淮海战役不可思议。
毛主席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
据统计,在近4年的解放战争中,我军进行的较为重要的战役共134次,每役歼敌3万以上的38次,其中粟裕指挥的有12次;每役歼敌5万人以上的23次,其中粟裕指挥的有8次。
从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到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王牌74师,再到淮海战役,以60万大胜80万,奠定解放战争的胜局,粟裕的大名威震天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8c3457158a233deca1fa72b730e398f.jpg)
粟裕与夫人楚青
粟裕大将征战指挥风格,用两个字就可以总结:那就是“嚣张”;顺也“嚣张,不顺还是“嚣张”。看谁不顺眼就打谁,更过分的是,他不允许别人比他更嚣张。比如张灵甫,偷袭涟水得手后,开始极度膨胀,叫嚣着要中心突破,干掉华野大军。这样的态度让粟裕很不高兴。孟良崮全歼张灵甫的整编74师,此战让粟裕一战成名,这一战是粟裕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作,实际上孟良崮战役当时面临的风险非常大,粟裕一开始的胜算极低。但他不愧是我军中最擅长捕获战机的将领,硬是把国共双方压上全部身家的豪赌赌赢了,张灵甫落得兵败身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22834f619c85572e3fe5333c16c4a12.jpg)
粟裕(中)在孟良崮战役中
这一仗让所有人目瞪口呆,虽然在南麻、临朐打得不顺接连败于胡琏、李弥。胡琏也好,李弥也罢,所谓的“胜利”之余,没有一个敢出兵追击的。因为他们很清楚,粟裕的规矩就是:只许我打你,不许你打我。凡是破坏这个规矩的,都会被粟裕一波送走,毫不客气。
大家要清楚,打仗就是打资源,谁的资源耗光了,谁就完蛋。这是战争的本质,战争就是拼资源。经常有人嘲笑蒋介石蠢,打仗水平太烂,解放战争开打一年就损失惨重。其实如果了解一下战争的本质,就会明白,蒋介石不但不蠢,他还非常精明。解放战争刚开打,他就调集几百万大军,在各个解放区举行全面进攻,虽然也损失惨重,但也把解放区祸害得一团糟,解放军看似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实际上根据地各种资源已经接近枯竭,无法支撑接下来的战争,只要有一次惨败,就会全盘崩溃。这就是战争的惨酷和本质,拼资源、拼消耗。蒋介石的战略就是在解放区内,把共产党解放军的所有资源全部耗光,不败而胜。事实上,他已经快要成功了,让人不得不感叹蒋介石实在是太阴险了。但毛主席早就洞穿了蒋介石的阴险想法,毛主席派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同时派陈、谢兵团(陈赓、谢富治)陈、粟兵团(陈毅、粟裕)策应。可怜蒋介石将重兵集中到了各个解放区,中原腹地一片空虚。解放军三个兵团在中原腹地大打出手,经过近半年的战斗,不但站稳脚跟,而且建立了根据地,一个个兵强马壮,旌旗招展。把蒋介石气得吐血,不得不把进攻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主力往回调,来对付这三个兵团。这个时候,毛主席又有了新的战略决策了,他准备开始战略大反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a4b0c77f3b97839d2cf10de93a81a00.jpg)
粟裕和陈毅
1947年11月,毛主席让陈毅前往陕北米脂杨家沟,参加12月战略会议,陈毅折腾一番后,终于到达,却发现会议早在三天前就结束了。毛主席和他边抽烟边聊说道,刘、邓大军插入了敌人心脏,直逼武汉和南京,使国民党军不得不调集大量兵力围剿。刘、邓大军现在比较困难。
为了减轻刘、邓大军的压力,毛主席决定实施新的战略,再来一次千里挺进大别山。他的想法是这样的:让粟裕带着华野一兵团三纵队渡江南下,将战火烧到国民党国府核心地带,迫使中原敌军进一步回撤,要打,就在国统区打。
陈毅当即表示支持,此时的粟裕正在河南邑县的指挥部,收到毛主席的电报后,他陷入了沉思,粟裕想起了红七军团北上抗日的往事,与方志敏一起作战的很难经历,最后导致天才战将寻淮洲牺牲,还有方志敏的英勇就义。这一幕幕,就像电影一样在粟裕脑海里循环播放,没有后勤的仗有多难打,他是深有体会的,他不想让战士们再白白牺牲,他们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毅得知粟裕的担忧后,感觉非常吃惊,因为这是军委和毛主席深思熟虑后的决策,陈毅本人也极力赞成,部队经过充分动员也做好了准备。
这个时候再改是不是太儿戏了?
在粟裕反复陈述利弊后,陈毅也改变了看法。
1948年4月18日,粟裕向军委阐述了自己的建议,并提出了在中原打大仗的想法。毛主席在看到粟裕的电报时非常恼火,但抽了几根烟后,迅速冷静下来,他想当面听听粟裕的想法。这就是一个优秀领导者的素质,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如果是蒋介石,有下属胆敢这样顶撞他,后果简直不堪想像。毕竟大舅子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他就当场爆发,大耳瓜子伺候,其他人有几个脑袋,敢这样干。
接到毛主席电报后,陈毅和粟裕火速赶到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城南庄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得知粟裕到来,毛主席高兴地从屋里头跑出来迎接,还说:“我们的英雄来了!”这在过去,只有林彪享受过这等殊荣。粟裕和毛主席14年没见了,两人再次见面,自然分外亲切,各种交流。
几天后,中央领导层召开会议,听取粟裕在中原打大仗的报告,粟裕侃侃而谈,说中原地区地势开阔,敌军分散,为我军提供了攻击交通线,制造战机的绝佳机会。并且,中原虽是外线战场,但凭借山东,晋察冀老解放区的支持,伤员安置和兵员补充都不是问题。粟裕接着分析下江南作战的弊端:首先,三纵队加起来总计十万人,渡江后将面临长途跋涉,缺乏后勤支持和补给,粮草弹药的供应,伤员安置等都是大问题;其次,三个纵队南下,不太可能迫使国民党军在中原的主力南下救援,因为这些部队是国民党军精锐,机械化程度很高,适合平原大兵团作战,不太可能被调往山区与我军钻山沟打游击;第三,若调动主力纵队中的三个南下,将导致中原战场力量失衡,不利于两线作战。
说完这些,粟裕抛出了重磅诱惑,说如果付出同样的代价,在中原作战,肯定能干掉国民党军三到五个整编师,缴获的武器,还能让部队大发展,妥妥的利大于弊。听到这里,毛主席和军委大佬们都明白了粟裕的想法,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尤其是朱德,看着粟裕内心满是欣慰和骄傲。当年这个南昌起义时的小班长,如今成长为统军一方的大将,实在是历害啊!这里既有他个人的努力,也有大佬们悉心的栽培。
听完粟裕的发言后,大佬们纷纷点赞,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次汇报就是考察,考察的结果让大佬们很满意。
在内部混过的都了解,一旦组织看上谁?就一定会给他压更重的担子。果然,在粟裕准备回部队时,毛主席单独叫住他说:陈毅不回华野了,组织准备将华野的担子全部交给你,由你担任司令兼政委。面对组织的信任,粟裕内心肯定非常激动,但在敌人面前有多“嚣张”,在同志面前就有多“谦虚”,他坚持华野离不开陈毅陈老总,坚决不肯当司令员和政委。面对这头犟驴,毛主席微微一笑,早就想好了对策说:陈老总还是华野司令兼政委,但他的人必须去中野,粟裕任华野代司令兼代政委,实质重于形式嘛!对此,粟裕也无话可说,只能表示同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aba15b19decb51b2f7fc4aa00306977.jpg)
粟裕在豫东战役指挥所
从此,华北野战军在粟裕的带领下,开启了最为传奇的狂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