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1ad9cff09e5473949a7eedd7ce06e3b.jpg)
《红星照耀中国》美 埃德加·斯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a1120a7eab708043cb86600aa79f208.jpg)
1936年,埃德加·斯诺和毛泽东在延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d1d6fe984b7604176ae5dd6dbaedfb5.jpg)
1936年,毛泽东在保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85d97bd26dac6c4fef63f4300a407f7.jpg)
这是1938年复社在上海出版的这本书的中译本《西行漫记》。
1936年,美国进步作家、记者斯诺访问陕北,写出了第一部向全世界介绍中国革命的书《红星照耀中国》。这是1938年复社在上海出版的这本书的中译本《西行漫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655bc6140c5aa9e8b811a078827c21d.jpg)
《西行漫记》1938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1aef7bd3e689f42b78cfe16e6a0a757.jpg)
美国进步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在其《西行漫记》毛泽东家世中这样叙述道:我于1893年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我父亲叫毛顺生,我母亲在娘家的名字叫文其美。
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他当了好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攒积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
这时我家有15亩田地,成了中农,靠此每年可以收60担 谷。一家五口一年共吃35担,即每人7担左右,这样每年还有25担剩余。我的父亲利用这些剩余,又积蓄了一点资本,后来又买了7亩地,这样我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那时候我家每年可以收84担谷。
当我10岁家中只有15亩地的时候,一家五口人是:我父亲、母亲、祖父、弟弟和我。我们又买了7亩地以后,祖父去世了,但又添了一个弟弟。可是我们每年仍然有49担谷的剩余,我的父亲就靠此渐渐富裕起来。
我父亲还是一个中农的时候,就开始做贩运谷子的生意,赚了一些钱。他成了“富”农之后,就用大部分时间做这个生意了。他雇了一个长工,还叫孩子们和妻子都到地里干活。我六岁就开始干农活了。我父亲做生意并没有开铺子,他只是从贫苦农民那里把谷子买下来,然后运到城里卖给商人,在那里得到个高一些的价钱。在冬天碾谷的时候,他便多雇一个短工干活,那时我家就有七口人吃饭。我家吃得很俭省,不过总是够吃的。
——《西行漫记》
《西行漫记》记载毛泽东口述的毛泽东父亲购买土地的故事,故事显示一个和平时期普通农民如何通过购买土地致富途径。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原本是个贫农,年青时因负债过重去当兵,回到村子做小生意,买回原来的土地,拥有15亩地成了中农,年收入为60担(每担合100斤),一家五口人吃35担,后来又买了7亩地,变成富农,每年有49担谷的剩余。
毛泽东没有提到土地价格。但是根据记载,土地价格相对土地产出而言并不高,毛顺生家庭稻谷有剩余是购置土地的关键,否则即使土地再便宜也买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