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不去北京不知道官有多大,不去上海不知道人有多傲。
易中天也说过,上海人看人都是乡下人,广东人看人都是北方人,北京人看人都是地方上的人。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误解,这也是为什么上海人这个标签一直存在争议的原因。

近日,上海地铁上又发生了上海人“歧视”乡下人的一幕。
一外地来的女乘客,疑似在排队上车的时候没有遵守秩序,被两位老人一顿教育。

经常坐地铁的应该都经历过,高峰期乘客挤在地车厢口,先下后上有序乘车,女子在上车的时候大概是太着急了,一下就窜到了前面,惹怒了一位老爷爷和一位老奶奶。
面对两位老人一唱一和地羞辱,女子顿感颜面尽失,情绪非常激动与其对战,原本只是正常争吵,随着老人说了一句“乡下人来上海来就要讲上海的规矩”,女子彻底破防了。

之前,也是在地铁上,一位老人嫌年轻人没有给他让座,直接攻击对方外地人的身份,说:“来上海来就要讲上海的规矩,这里不是外地,迟早回去种地,你就是种地的料!”
且不说小伙没错,就算小伙有错,吵归吵闹归吵,说两句话就要拐到地域上面来,一棒子打死所有人,唯恐天下不乱。

如果是一两个人如此也就罢了,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很多件类似的事情,这句话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只要一吵架就开始拿地域说事。
给自己抹黑不要紧,给上海人抹黑大可不必,这么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离不开“乡下人”的建设,外乡人也离不开上海。

排队这不是上海的规矩,而是全国的规矩,乡下人也不是全都素质差,很多乡下人淳朴到让人心疼。
比如这辆列车上,一位阿姨被人抢了座位,干脆直接坐在过道,而抢她座位那个城里人,连句话都不说。

余秋雨对上海的评价一针见血:“全国有点离不开上海人,又都讨厌着上海人!”
上海的存在是有特殊意义的,不仅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是其他城市无法取代的,所以即便不喜欢上海人的性格,每年也有大量外地人前去工作生活。
也许上海人口中的“乡下人”不是一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价,但不可否认,大部分上海人天生就有一种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要追溯到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世界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上海的大门,一时间好的坏的各种文化一股脑涌入这座城市,在全国都还处于封建王朝的时候,上海迅速进化为一座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都市雏形。
自那时候起,上海人就被视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一边从中国古代的影响中脱离,一边接受着西方文化的冲击,长着东方的面孔,内心却正在逐渐西化。

因为变成了最早一批现代的城市人口,所以在上海人的眼里,其他地区的人都是乡下人。
都说上海人精明,精打细算,不愿意吃亏,但是上海人也是最有契约精神的。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想占便宜,又拿什么怪人家小气呢?
一位上海的网友这样评价上海人:上海人并没干什么坏事,而且治安很好,也没侵犯他人利益。最突出的是,上海人喜欢吵架,如果能适应这一点,其实根本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