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我是萌芽。问你一个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是个学渣,你还会爱TA吗?
当我们面对一个“学渣”孩子时,是选择指责和放弃,还是接纳和支持?
这是一个让无数父母深思的问题。
周末看了一个网上热贴,帖子里讲述了一个妈妈的心路历程:
她述了自己孩子的“学渣基因”,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是个学渣,你还会爱TA吗?这个帖子收获了5000多点赞,吸引了800多位网友纷纷在评论区分享建议。我逐一读完这些留言,内心不由得百感交集。
我觉得这些讨论,都指向同一个话题——
孩子的成长不仅关乎成绩,更关乎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以及如何引导他们走向未来。

Eric,原创:考拉音乐会(2024)
1 学渣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这位妈妈的儿子现年12岁,成绩让人揪心:数学39分,语文42分,英语58分,甚至体育也不及格。
她坦言:“我知道他不是学习的料了”,这份结论的背后,是一次次努力落空后的无奈。
父母为孩子倾尽心血,从学前班到12岁,为了提升成绩请家教、上补习班,但结果始终不如人意。
妈妈在帖子里说,她觉得成绩不是孩子的全部,孩子性格善良、听话、会主动帮助家里做家务,还结交了不少真心朋友。
出生时剖腹产,十个月发现孩子发育迟缓,做了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中间辛苦不必细说,但效果还是有的。
但是手部精细动作能力一直欠佳,握笔姿势很差,没办法控制好自己的手,字写得歪歪扭扭,小时候还对父母哭过:“妈妈,我是个怪物吧!”
他们还想过送孩子去特殊学校,但是被拒收。学校老师带他们远远看了一眼“真正特殊”的孩子,妈妈也意识到,自己的孩子虽然学得痛苦,但是和真正特殊的孩子相比,程度已经高不少了。
孩子的记忆力很好,但逻辑推理能力欠佳,找了很多家教来补课效果都不好,找不到勤能补拙在孩子身上的适用之处,浑浑噩噩养育了十二年。
她怀疑过孩子是否是阅读障碍,好像有一点,但又不完全像,去看医生,医生说不要那么草率给孩子下定论。她也怀疑孩子智商有问题,去查过,发现正常。
妈妈常常跟孩子聊天,让他知道每个人都有缺陷和不足,尽力就好,接受自己就好。
妈妈把自己的养育问题发到网上,也想了解,到底要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帮到自己的孩子。

Eric,原创:The Strange One(2024.3.8)
2 集体的育儿思考在这个帖子底下,800多个网友的讨论成为了一场集体的育儿思考。
我整理了一下大家的讨论精华,发现有几点还是挺触动我的,今天分享出来,看对你有没有启发:
一、父母要做好情绪接纳,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有个家长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说孩子阅读障碍,正在特殊机构接受干预,孩子的进步虽然缓慢,别说42分了,30分她都觉得激动了,但孩子的每一步进步都让她感到欣慰,
父母需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用耐心陪伴孩子走过艰难的阶段。
谁也不能断言未来,既然如此,就不要让孩子早早放弃了自己。
二、 父母要积极寻找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不要固步自封
有些孩子成绩差并非因为智力不足,而是缺乏适合的学习方法。有不少家长提议让妈妈研究一下孩子的学习方式,要因孩而设,而不是固步自封。
有些孩子通过不断重复学习效果更好,找到兴趣点后,学习的内驱力会让他们主动发力,为孩子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可能比简单地补课更重要。

Eric,原创:BOB(2024)
三、 挖掘兴趣,找到孩子非学术领域的亮点
有的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平平,却可能在生活技能或艺术、体育领域展现出天赋。
比如有个家长分享到:“我的孩子学习差,但喜欢雕刻小物体,唯妙唯俏。或许未来,她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手工艺人。”
四、关注性格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成绩好不是正义,成绩差也不是邪恶。”
成绩不是孩子唯一的评判标准。一个慷慨、善良、有同理心的孩子,即便学术表现不佳,也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五、 父母要保持耐心,多多反思,持续进步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源于自身的优秀,但孩子的成长需要引导而非压迫。
一位家长的总结我很赞同:“教育不仅仅是改变孩子,也在改变父母。孩子是我们的镜子,反映着我们需要成长的地方。”
3 拥有内省智能的家长看完帖子和评论,我在想,如果那位妈妈能够听取大家的建议,并积极优化和调整,她的孩子或许现在还不拔尖,但未来一定会有充足的后劲,成长的潜力无穷。
因为能够积极求助、思考和探索新教育方法的家长,会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内省智能。
我曾多次与家长们科普“自省智能”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将自省智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智能形式,强调其在人类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我看来,具备自省智能的家长,能够有意识地提高对自身内心世界的觉察、理解与反思能力,他们是最有可能帮助孩子建立坚实后劲的那一类人。
内省智能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智慧,它让人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动机、信念与行为模式,并通过深思熟虑进行调整与完善。
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通过习惯的养成和持续的实践逐步培养。心理学有很多有效工具,都可以培养这一智能。
比如情绪日记、“感受-行为”分析记录、冰山理论模型、“三明治反馈”练习、“五问分析”法、角色扮演、窗口模型、冥想和正念练习、自我复盘等等,都是提升自我觉知的有效方式。

Joshua,原创:Infinity (2024)
同时,主动向他人求助,善于倾听多元的声音,并积极寻找新的成长点而不固步自封,勇于打破过往的消极认知模式,也是自省智能的体现。
自省智能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真实、渴望、期待和思考。
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可以用更深刻的方式理解自我,找到内在驱动力,在面对挫折时,他们能够保持平和与理性,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中守住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因此,具备自省智能的家长,相较于不具备或不重视自省的家长,不仅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实现自我成长,还更有可能勇敢面对挑战,用积极的行动陪伴他们走向更广阔、更充实的未来。
4 学渣并不是人生的终点回到最初的问题,我的答案依然坚定:
不管我的孩子是不是学渣,我都会始终如一地爱着TA。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鸡汤,也不是一时的情绪表达,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决心。
成绩不好,仅仅意味着孩子暂时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而这正是他们最需要我们支持、陪伴、出谋划策的时刻。
“学渣”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条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理解、耐心和努力的成长之路。每一条路都可以走向光明,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与孩子并肩同行。
爱一个“学渣”孩子,考验的是父母是否能真正做到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因为教育的真谛,不是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经历不完美的成长。
每一个“学渣”,都可能是一个还未被发掘的宝藏,父母需要做的,是给他们时间、空间和支持,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陪伴他们走过跌跌撞撞的学习之路,并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让他们在成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与价值。
与其焦虑,不如行动。爱TA,接纳TA,陪伴TA,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互勉,萌芽。
作者萌芽,港大毕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曾居香港,现居广州,畅销书《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育有两男孩,希望与你一起做自驱型养育父母,培养有自我驱动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