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带着小侄子和Eric一起参加了大湾区科创研学营,吃住研学游都在大学校园,孩子们超开心。

原本嘛,我以为自己身为“半个组织者”,照顾两个孩子应该驾轻就熟,谁知道看到了小侄子让我有些哭笑不得的一面,也让我替我嫂嫂捏了一把汗。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仔细跟你们说说。
研学营里
他是人人称赞的“小大人”
先来给各位姐妹们(还有兄弟们)介绍一下我的小侄子:
小侄子,初一在读,猛窜的身高已经超过我半个头了;
研学营里,也几乎把“贴心”和“能干”写在脸上,乖巧稳重,口碑极佳。
所以老师给他的评价里,直接发了一个“优秀营员”的总结。
我们把评语发到家庭群里,可把我爸我妈开心得叉腰笑了。
结果,最后一天竟然突发意外!
就在研学营结束当天,当我跟小侄子妈妈(我嫂嫂)开心夸小侄子的营地表现时,好家伙,他突然画风一变,整个人像按了个“暴躁”开关似的,不仅不让我们夸他,也不让他妈妈点评他。
一听到我们夸奖,就冲我们说:
“别说了!”
“别提我!”
“才不是呢!”
一开始,嫂嫂还纳闷:我这是在夸你呀,你发什么脾气?
可小侄子拒绝一切理由,反正就是不允许我们聊他,夸他也不行。
最后嫂嫂也只能一边苦笑一边摇头,小声问我:
“这孩子是进入叛逆期了吗?”

说实话,看到他们母子俩的互动,我也暗暗替嫂嫂捏了把汗。
毕竟父母都希望孩子一辈子跟自己亲亲热热、甜甜黏黏,当青春期这层看不见的“隔膜”一下子立起来,难免心里会有落差。
孩子不再黏着你,甚至在情感上出现疏离和对抗,换谁都会心里发慌,忍不住自问:“是不是叛逆期到了?是不是我哪里出了问题?”
“孩子疏离家长”
可不止我家才有
我对这种状况不算很陌生,做心理咨询时也碰到相似的情况:
有妈妈跟我求助过,孩子上了初中后,每天放学一回家就把房门一关,闷头学习或打游戏,吃饭也是敷衍了事。
有时妈妈只是想关心孩子考试成绩,孩子却发火摔门,“我自己的事不用你管!” 这话简直就是一支利箭,射穿父母的心,妈妈当场就哭了,特别无助。
还有爸爸跟我咨询过孩子的突然转变。
儿子以前超级爱篮球,经常拉着爸爸一起去打球,结果孩子上了初中后却开始“拒绝同框”,爸爸想陪他,他只回一句:“我想自己练,别跟着我。”
爸爸在那一刻真切感觉到,孩子真的在渐行渐远。
我家的Joshua,再过几个月也要12岁了,妥妥迈进了青春期大门。
虽然他目前还没有明显的“疏离”表现,但也能直观感受到他的独立意识在迅猛发展。
回想我这些年在家庭和心理咨询中的观察,还真是见识到不少家长对这类情形“头秃”的瞬间。
但在心理学的角度,这种“疏离感”其实是青春期特有的标志。

青春期
是孩子汹涌澎湃的成长浪潮
从心理学层面剖析,青春期就像一场“成长的台风”,猛烈冲击着孩子的身体和心理。
身体飞速发育的同时,激素也跟着上蹿下跳,就好比一个涡轮增压器,一下子把他们带入全新的自我认知旅途。
这时候,孩子开始不甘心再当父母的小尾巴,他们渴望探索更大的世界,建立属于自己的“版图”。
由此,情感疏离就显得再正常不过:
沟通屏障突然出现:原先和父母聊啥都行,现在变得惜字如金,一言不合就冷脸或者顶嘴;
情绪像天气般变幻:父母一句无心的话就可能成了导火索,让他们勃然大怒;
隐私意识疯狂上线:什么都想自己藏着掖着,不再愿意家长随时“巡视”自己的小世界。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到过,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存在自卑感和对更好生活的渴望。
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他们内心有迷茫、不安,也有“要做更好的自己”的冲动。
偶尔的爆脾气、对家长的“防备心”,往往是为了掩饰内在的不确定感。

当家长与孩子
渐行渐远时
最近我又翻出了荣格关于个体化理论的书。
书里提到,孩子在青春期时,会经历一场与父母“渐行渐远”的心理旅程:
他们从父母的羽翼下挣脱出来,
努力建立真正的自我,
这绝不是对父母之爱的背叛,
而是他们灵魂深处,
对独立、对成长的燃烧渴望。
这让我回想起我自己,不管小时候怎么跟妈妈亲密无间,但一到青春期,我还是有想逃离那种“时刻被关注、时刻被惦记”的感觉。
现在换个角度审视,才发现那是我自我探索的必经之路。

我并没有不爱父母,只是青春期的我,被成长的洪流裹挟,渴望飞出父母给我划定的安全区。
如今,看到小侄子对他妈妈连连喊“别说了!”,我仿佛看见青春期的自己在向母亲摆手。
当然,当我们换成家长的视角,心里难免五味杂陈——又生气又焦虑,又想关心却不知该怎么开口。
面对青春期“逆鳞”
家长如何见招拆招
那面对青春期的逆鳞,我们可以如何见招拆招呢?
你想问的,可不就是具体方法嘛!
我总结了三点,也算是结合我自身体验,还有心理学专业的视角,给各位家长做个参考:
给予充分尊重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努力破土的幼苗,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也对“自我决定权”有着极度渴望。
让他们在某些事情上拥有话语权,比如周末安排、兴趣选择等。
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被尊重,而不是处处被父母盯梢。
别再用审问式的对话方式,换成更加平等、轻松的交流氛围。
可以选择在车里、散步时,随意聊聊最近在学校发生的小趣事,别逼问成绩和排名,这些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设定规则,但要灵活可操作
孩子要自由,但家庭也需要秩序。
比如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周末的作息安排等,可以和孩子一起协商制定“家庭契约”,让他既感受被尊重,也学到共担责任。
这样做,孩子才不会觉得“所有事都是父母说了算”,反而愿意配合并遵守。

家长先稳住自己的情绪
孩子一闹脾气,家长也跟着炸,这就像火上浇油。
多看看《正面管教》之类的书,也可以上一下我的亲子情绪管理课啊,和其他家长彼此分享,学会放松和舒缓压力,先把自己的情绪安抚好。
你的平和、包容,就是孩子学习“如何驾驭情绪之船”的最好示范。
之前看过一个分享,里面的故事是这样子的:
青春期的女儿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总把自己锁在房间里。
父亲一开始各种“强攻”,想打探她在想什么、遇到什么问题,结果女儿直接关门拒绝。
于是他转变思路,开始在女儿热爱的绘画领域给予支持,甚至默默收集各种艺术资讯。
慢慢地,女儿从他的举动中感受到被理解与尊重,主动敞开心扉聊起自己的梦想与烦恼。
可见,只要家长方式对了,孩子心里的“坚冰”也会一点点融化。

真正的成长
在“疏离”中悄然发生
回到小侄子的故事,他对大人的“暴躁”,也许只是内心对“自我成长”的一种吶喊,孩子可能在想——
“我有我自己的想法,不想再被妈妈和姑姑当成小时候的小孩来谈论了。”
表面看着刺耳,其实却是一种深层的心理诉求。
我们家长们要做的,就是理解这背后的“成长之痛”,而不是被表面的叛逆吓到手足无措。
青春期的孩子并没有变得冷漠无情,他们只是在成长之路上努力奔跑。
疏离不是脱缰,只是他们想远航到更广阔的海域。
我们能做的,便是用足够的爱和智慧,给他们的航行保驾护航。
待他们在浪潮中成长、历练,再回头时,一定会发自内心地感谢曾经被父母尊重、被父母信任的那一份温暖。


如果你家也有个“离你越来越远”的青春期孩子,不妨记住:
他们的拒绝与吼叫,并非不爱,而是渴望被理解与接纳。
与其死死抓住过去那种甜黏黏的亲子形态,不如勇敢拥抱他们的改变,让亲子关系在磨合与碰撞中完成又一次升华。
愿我们都能守护孩子的这段珍贵“蜕变期”,让他们未来能飞得更远、更高!
也写在Joshua12岁即将来临的青春期之际,愿我们在孩子这段成长的路上彼此勉励,携手前行。
Yours,萌芽。
作者萌芽,港大毕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曾居香港,现居广州,畅销书《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育有两男孩,希望与你一起做自驱型养育父母,培养有自我驱动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