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融房乱象下的挣扎:粤景公司操控,受害者深陷债务泥沼

发财的小北鼻 2025-04-03 10:39:43

在房地产金融领域,融房业务长期处于监管灰色地带,衍生出一系列复杂的金融风险,不少市场参与者因缺乏专业认知和风险意识,在逐利过程中陷入融房陷阱,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深圳许女士一家的遭遇,就是这一乱象最鲜活的写照,它不仅揭示了行业内部的黑暗角落,更让人们看到监管失位下普通民众的无力与挣扎。

许女士独自承受着生活的重压,离异后,她凭借一己之力抚养孩子长大,家中还有一位80多岁、半失能的老父亲需要照料。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让一家人的生活充满艰辛。深圳的融房模式一度悄然兴起,极具蛊惑性,例如一套价值五百万的房子,通过某些操作可能从银行贷出七百万,多出的部分会分给房主一部分,而房主则需承担房贷和贷款。2024年7月,经中介机构介绍,许女士一家选定了位于罗湖的一套房源。7月30日,在深圳市粤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粤景控股公司)的主导下,该套房源过户至许女士儿子名下,由粤景控股公司和另一家小型公司完成垫资操作。

实际上,这套房源最初由另一个人牵头,找来深圳市粤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垫资操作。但项目很快陷入烂尾困境,粤景控股为了收回垫资款,并未选择通过正规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妄图借助自身搭建的资源平台,继续开展融资操作。本质上,这就是一场精心布局的融房诈骗。值得关注的是,粤景控股公司除了从事垫资业务,还广泛涉足各类贷款融资项目,在业务运营过程中,存在诸多严重的不规范行为。

原本,许女士一家满怀期待,以为这是改变生活的契机,未曾想这却是噩梦的开端。贷款批复如石沉大海,迟迟不见踪影。垫资公司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先后对该房产进行了一押和二押操作。许女士一家在长时间未获得贷款批复的情况下,无奈进行了三押操作,但项目最终陷入停滞,未能按预期推进。

粤景控股公司垫资五百万后,急于收回资金。公司工作人员多次与许女士沟通,以诈骗罪相威胁,要求许女士一家配合后续银行贷款手续。同时,公司承诺凭借自身的行业资源和专业能力,不仅能够成功办理贷款,帮助许女士一家偿还债务,还将提供200万左右的资金支持,并且答应为许女士一家保住征信,承担房子的月供,后续负债由许女士一家自行偿还。许女士一家在权衡利弊后,与公司达成协议,要求公司协助代还信用卡,以维护许女士和儿子的征信记录。此后,双方启动了贷款办理流程。

在贷款办理过程中,粤景控股公司对资金流水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流水记录必须体现303万的首期款,且该款项需由许女士儿子账户转出,并支付至卖家曾某星的工商银行账户。7月20日付40万、7月25日付303万给该账号,7月31日进行500万资金监管,该套房源成交价总计843万,每笔支付款项均需按照规定分别备注为购买祥和花园祥合阁的定金和首期款。

此外,为应对银行的尽职调查,粤景控股公司指导许女士一家准备了一系列材料。包括安排特定时间前往华强北拍摄带有公司标识的照片,讨论使用打印照片替代实体招牌的可行性,以及准备业务相关的样品。在贷款额度协商环节,公司与许女士一家初步探讨了600万以上的贷款额度,重点评估了630万额度的可行性,并就相关服务费用进行了多轮谈判。

但是,从2024年至2025年,贷款办理过程因粤景控股公司内部风控体系不完善、业务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遭遇了严重阻碍。尽管2024年整体信贷环境相对宽松,贷款审批难度有所降低,但该项目最终仅落实了部分贷款额度。粤景控股公司此前承诺的后续贷款和资金支持未能兑现,导致许女士儿子名下不仅持有房产,还背负了巨额债务,个人征信出现违约记录,家庭经济状况急剧恶化。

许女士逐渐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诈骗。原来,粤景控股公司为获取贷款,采用了诸多违法手段。他们伪造银行流水,打造虚假的办公场地,将许女士名下的空壳公司包装成实业公司,以此骗取银行贷款。许女士愤而向派出所报案,并提交了人证、物证等相关证据。但公安机关并未立案受理。此后,许女士反复前往相关部门沟通维权,派出所和街道办在多次沟通后,承诺出面搭建平台解决问题,然而并未采取实质性行动,此事最终不了了之。2025年3月17日,许女士再次前往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当时饮酒的她,面对警察搜包检查危险物品的举动,出于条件反射,扔出了手中的空易拉罐。警方据此认定许女士存在袭警和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对其处以12天的行政拘留。

在后续沟通中,粤景控股公司控股告知许女士,公司将不再为其提供月供借款支持,业务重心将转向维护许女士儿子的征信记录。公司解释称,流水贷业务因银行政策调整,即使获批也难以提款。公司还提及,年前向许女士提供的10万贷款无需归还,可用于家庭应急。双方就二押业务未能成功办理、中行贷款仍在审批以及计划于2月底开展装修贷业务等事项进行了沟通。粤景控股公司承诺协助偿还农行月供,但要求许女士儿子提供简版征信报告,以办理装修贷业务,并承诺在贷款获批后向许女士一家提供资金支持。许女士则要求公司在资金分配上预留部分资金,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许女士提供了两份购销合同。一份由深圳市星汇电子产品有限公司与深圳洪睿德盛商贸有限公司签订,合同总金额220万元;另一份由深圳洪睿德盛商贸有限公司与深圳市雄涛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同总金额620万元。两份合同的收款账户都是粤景控股公司的负责人之一邓某,均为粤景控股公司用于贷款做的假合同。

许女士的维权诉求十分清晰:其一,恢复自己和儿子的征信,这是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基础;其二,向粤景控股公司索赔,弥补经济和精神上遭受的巨大损失;其三,她对派出所及相关部门在处理此事时的消极态度提出强烈控诉。

许女士的遭遇,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融资房乱象下众多受害者的一个缩影。在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博弈中,类似融资房这样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操作,让普通民众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这一事件无情地撕开了部分企业违法骗贷的遮羞布,也深刻暴露出监管层面存在的漏洞。

融资房这一灰色模式在深圳地下暗流涌动,许女士的悲惨遭遇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此次事件无情地撕开了部分企业违法骗贷的遮羞布,也深刻暴露出监管层面存在的漏洞以及受害者维权道路的荆棘满途。我们不禁要问,在追求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的道路上,如何才能保障普通民众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监管的力量应如何更加精准有力地介入,堵住这些灰色地带的漏洞?许女士的维权之路还在继续,社会大众期待着公正的裁决,更期待着相关部门能以此为契机,完善监管机制,净化金融市场环境,让类似的悲剧不再上演,让每一个家庭的安居梦想都能在合法、有序、公平的环境中得以实现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