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萧齐的荒唐皇帝们——青春期的帝王,奢靡嗜杀,断送先祖江山

公户子淳晨纱聊电影 2024-12-16 14:12:32

宋后废帝——刘昱

南齐的基业肇始于萧道成。萧道成能够建立新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宋后废帝刘昱(死后被贬为苍梧王)的荒淫无道和滥杀无辜所引发的政治动荡。

在宋明帝去世后的第二年(474年),桂阳王刘休范发动叛乱,萧道成临危受命,成功平定了这次叛乱。到了476年,萧道成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之职,权倾朝野。

刘昱即位时年仅十二岁。他自幼在太子东宫时就表现出异常的行为,喜欢像猴子一样爬竿玩耍,情绪极不稳定,身边的太子师傅和教习们对他束手无策。宋明帝为此常常让他的生母陈太妃用大棍子教训他。刚继位时,由于宫内有太后、太妃的管制,宫外有诸位元勋大臣辅政,刘昱尚不敢过于放肆。然而,当他十四岁行成人礼后,朝廷内外都开始以成人对待他,刘昱逐渐变得肆无忌惮。

起初,刘昱出游时还保持着帝王的仪仗,前后有完备的仪卫队伍陪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微服出行,只带几名随从,或驰骋郊野,或穿梭市井。陈太妃担心出事,常常亲自乘坐特制的车辆跟随其后。

然而,一旦进入郊野,刘昱便策马疾驰,转瞬之间便消失不见,陈太妃追之不及。其他仪卫和随从也因害怕招惹祸端,只能停在原地,远远望着小皇帝飞扬的马尘。

这种荒诞不经的行为最终导致了朝政的混乱,也为萧道成日后取代刘宋奠定了基础。

据史书记载,陈太妃年轻时曾被宋明帝一时兴起赐给了他的男宠李道儿。不久之后,陈太妃又被接回宫中,并生下了刘昱。刘昱本人对此事有所耳闻,因此在外出游玩时,他常常自称为“刘统”或“李将军”,身穿窄小的衣衫,带着几名随从,有时夜宿客舍,有时白天在路边斜卧,与周围的商贩们买卖交易,即便被人喝斥辱骂也泰然自若,仿佛有一种平民天子与民同乐的意味。

史书还记载,刘昱虽然出身皇室,但却对各种手工艺有着极高的天赋。无论是裁衣、制帽,他只要看过一次就能掌握;即便是从未接触过的乐器,他也能一上手就演奏出美妙的音韵。可以说,他天生具备工匠和音乐家的才能。

然而,刘昱即位后的第四年,他的行为逐渐变得越发荒诞和残暴。他几乎每天都会带人外出,常常在夜间从承明门出发,夜里出去清晨归来,或者清晨出发傍晚回来。随从们手持长矛大棒,沿途遇到行人或牲畜,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杀害,导致百姓惊恐不安,道路上几乎无人敢行。

刘昱身边的侍从还经常携带钳子、凿子、斧头和锯子等工具,用来施行极为残酷的刑罚,如击打头部、椎击阴部、剖开心脏等,以此为乐。每天被处死的犯人数以十计。如果有人在施刑时表现出不忍之情,刘昱会命令那人站直,然后亲自用长矛将其刺死。

此外,刘昱还在耀灵殿内养着几十头驴,而他自己的御马则被安置在床边喂养。每次外出时,如果遇到婚丧嫁娶的场合,他会下马与那些拉车担货的年轻人坐在一起,高歌饮酒,旁人根本无法认出这位穿着普通的年轻人竟是当今的皇帝。

根据《宋书》等史料记载,刘昱对朝廷捕获的叛乱首领常常亲自处置,显示出他对权力和暴力的极端偏好。

有一次,他的亲信孙超因口中有蒜味,被刘昱怀疑吃过大蒜。为验证这一猜测,刘昱下令将孙超捆绑,让他不能动弹,刘昱亲自用刀剖腹,探视看看孙超的肚子里到底有没有大蒜头。

此外,刘昱还曾听闻大臣孙勃家中藏有大量金银财宝,便亲自率兵前往搜查,并亲自参与行动。当时,孙勃正在守丧,见到皇帝带兵前来,预感家族即将面临灭顶之灾,于是冲动地抓住刘昱的耳朵,斥责他比古代暴君桀、纣还要残暴。随后,孙勃被左右侍从杀害,刘昱对此事深感愤怒,亲自拿着刀,对孙勃的遗体进行了残忍的处理。

刘昱的性格极为残暴,若某日未能实施杀戮,便会感到闷闷不乐。由于其行为屡次受到太后的训斥,刘昱心生不满,甚至一度计划毒杀太后。

然而,左右侍从劝阻他说,若太后去世,他将不得不以孝子的身份主持繁复的丧礼,这将影响他外出游玩的时间。刘昱最终放弃了这一念头。

在炎炎夏日的一个午后,刘昱突然闯进了领军府。他发现萧道成正挺着大肚子午睡。刘昱一时兴起,命令萧道成立刻站到墙边,并用笔在他的大肚子上画了一个箭靶。接着,他拉弓搭箭,瞄准萧道成的腹部,准备射箭。萧道成吓得不敢动弹,只能连声喊道:“老臣无罪!”

这时,刘昱的一位亲信在一旁劝阻道:“萧将军这大肚子确实是个好箭靶,但若一箭射死他,以后就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靶子了。不如我们用代箭(一种不会造成伤害的箭)来玩玩吧。”

刘昱听后,换了一支代箭,一箭正中萧道成的肚脐。他放下弓,哈哈大笑道:“这手活儿怎么样!”

几天后,刘昱无缘无故地发起了脾气,一边磨剑一边咬牙切齿地说:“明天一定要把萧道成杀掉。”然而,他的生母陈太妃在一旁听到了,立刻呵斥他:“萧道成对国家有功,你杀了他,谁还会为你效力?”

刘昱被母亲训斥后,暂时打消了杀萧道成的念头。尽管如此,萧道成内心依然感到不安。他与几位大臣秘密商议,打算找个机会废黜刘昱。与此同时,越骑校尉王敬则也与小皇帝身边的亲信暗中联系,准备伺机行动。

刘昱性格多变,情绪极易失控,对待身边的人常常表现出极端的态度。稍有不顺心,他便会迁怒于身边的亲信,导致许多人因此丧命。例如,孙超曾因为吃大蒜惨遭剖腹,而张五儿则因为在一次骑马随行时未能及时跟上,不幸坠入湖中。刘昱闻讯后大为恼火,亲自驰马赶到湖边,最终张五儿在湿漉漉地爬上岸后,刘昱亲自拿起长矛把他刺死,再拿刀挥砍尸体。

侍从杨玉夫原本是刘昱的宠臣,但不知为何突然失宠,刘昱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厌恶,甚至扬言要取其性命。某日正值七夕节,刘昱命令杨玉夫守夜观察天象,声称如果看不到牛郎织女相会,就要将其处死。当晚,刘昱自己则在毡房中露营。

得知这一消息后,王敬则等人与惊恐万分的杨玉夫密谋,联合了其他二十五名平日里与小皇帝关系密切的侍从,趁夜突袭了刘昱的营地。

最终,刘昱在睡梦中被杀,年仅十六岁。

王敬则等人携带着刘昱的首级前往领军府向萧道成报告。当时,萧道成担心这是小皇帝设下的圈套,因此紧闭大门,不敢轻易出门。王敬则等人将首级扔入府中,萧道成确认后,确认确实是刘昱的头颅,这才放下心来,穿上戎装,正式出门处理国家事务。

随后,萧道成以皇太后的名义发布诏书,宣布废黜刘昱为苍梧王,并迎立明帝第三子刘准为新皇帝,时年刘准仅八岁。

到了479年,萧道成认为时机成熟,自立为帝,建立了齐朝。他表面上封刘准为汝阴王,但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政权。

不久后,汝阴王府外有人骑马经过,监卫担心有人意图劫持刘准,情急之下将其杀害。萧道成得知此事后,并未责罚监守,反而赏赐其官职,任命为刺史。

萧齐自出骄淫少主

萧道成篡位后建立了齐国,自立为帝,在位四年,于五十六岁时驾崩。他的长子萧赜继承了皇位,成为齐世祖武皇帝,在位十二年,五十四岁去世,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孙萧昭业(因萧昭业的父亲文惠太子萧长懋早逝)。

萧昭业继位时已满二十岁,改元隆昌,时间是公元494年。他自幼容貌俊美,举止优雅,擅长隶书,深受齐武帝的喜爱。由于自小由二叔竟陵王萧子良抚养,萧昭业被宠溺过度,养成了放纵的习惯。在少年时期,他曾随竟陵王镇守西州,与一群无赖子弟终日饮酒作乐,无人约束。他的妻子何妃同样轻浮,与几名美貌少年私通,行为不检。

后来,竟陵王入京,萧昭业独自留在西州,更加肆无忌惮。他频繁出入各个军营,举行宴会,甚至暗中向当地富人索要钱财,无人敢拒绝。为了笼络身边的无赖,萧昭业预先用黄纸写好爵位和官职,承诺自己登基后立即封赏。这些行为并未被齐武帝和文惠太子知晓。

萧昭业的老师和侍书因担心惹祸上身,双双自杀。文惠太子萧长懋察觉到异样后,加强了对他的监管,并限制了他的开支,使他暂时收敛了一些。

然而,文惠太子萧长懋不久病重,萧昭业表面上装出一副孝顺的模样,哭得痛心疾首,令周围的人感动不已。但回到住所后,萧昭业立刻恢复了原本的放纵,大吃大喝,欢笑不断,完全不像一个孝子。从小到大,他一直擅长伪装,善于掩饰自己的真实面目,是一个典型的矫饰之人。

文惠太子去世后,他的儿子萧昭业被立齐武帝萧赜册立为皇太孙,并移居东宫。齐武帝萧赜前来探视时,萧昭业表现出极大的悲痛,甚至哭得昏厥过去。武帝亲自下舆抱持安慰,对他的孝心深感欣慰。

不久后,武帝萧赜生病,萧昭业派遣巫婆杨氏进行了巫蛊,盼望爷爷武帝萧赜尽快离世。

同时,萧昭业还给妻子何氏送去一封信,信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喜”字,周围环绕着三十六个小“喜”字,表达了他对即将登基的期待。

在进入宫内侍奉武帝时,萧昭业再次表现出哀伤的模样,跪在武帝萧赜床前询问病情。武帝对这位皇太孙的孝顺深信不疑,认为他能够胜任未来的帝业,临终前嘱咐道:“孩子,好好干吧,想念爷爷我,就一定要好好干。”说完后,武帝萧赜去世。

武帝萧赜刚刚大殓,萧昭业便立即召来乐工演奏音乐、表演歌舞。乐工们怀念老皇帝,边献艺边流泪,而萧昭业则在宝座上欢笑自若,尽情享乐。

在武帝发丧之日,萧昭业送葬车至端门后,声称自己身体不适,未能前往墓地。回到宫中后,他立刻召集乐工演奏胡曲,表演歌舞,喇叭和胡琴的声音响彻内外。

当时的大臣王敬则对萧昭业的亲信萧坦之表示担忧,认为这样的行为过于草率。

萧坦之回应说:“这声音正是宫内的哭声啊。”

萧昭业继位后,大肆赏赐身边的亲信和侍从,动辄赏赐百数十万。他常常看着御库中的金银宝锭自言自语:“我从前连一个都难以得到,如今看我如何使用你们!”

当时,御库中储存的钱财多达八亿万,金银布帛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萧昭业在位不到一年,就已经挥霍了大半,大量财物被用来赏赐给宠臣和宫人。宫中的一些贵重文物和宝器,也常被宫人们随意抛掷、击碎,以此为乐。

萧昭业个人喜好奢华,常穿五彩锦绣的衣服,并热衷于高价购买公鸡进行斗鸡游戏。与此同时,皇后何氏与宫中的侍从关系暧昧,引发了朝野的议论。

面对小皇帝日益放纵的行为,近卫军首领萧谌和萧坦之感到担忧,担心未来会因皇帝的荒唐行为而受到牵连。因此,他们暗中投靠了西昌侯萧鸾,准备策划废黜萧昭业的行动。

公元494年,萧鸾率兵入宫,当时萧昭业正与宠妃霍氏裸身饮酒作乐。得知萧鸾兵临的消息后,他急忙下令关闭宫门。然而,当远远看到萧谌带领士兵持剑奔来时,小皇帝意识到大势已去,试图自刎以求一死,但由于恐惧和手抖,未能成功。

萧谌命人用粗帛简单包扎了萧昭业的伤口,随后用肩舆将他抬出延德殿。起初,宫中的卫士们见有士兵闯入,纷纷举起盾牌和剑准备迎战。

萧谌大声喊道:“我们只是来抓特定的人,你们不必动手。”卫士们以为萧谌作为禁卫军首领是奉旨行事,便放下武器,原地待命。

不久,他们看到受伤的皇帝被人扶着走出宫殿,卫士们本欲上前救护,但萧昭业默不作声,低着头坐在肩舆上,毫无反抗之意。

卫士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被抬出殿门,渐渐消失在视线中。最终,萧鸾的士兵在西弄内结束了这位年轻皇帝的生命。萧昭业时年二十二岁。

萧鸾以太后的名义废黜了萧昭业,将其降为郁林王,随后迎立其弟新安王萧昭文为帝。然而,不到四个月后,萧鸾再次发动政变,废黜萧昭文为海陵王,并自立为帝,史称齐明帝。不久之后,他秘密派人杀害了年仅十五岁的海陵王萧昭文。

齐明帝萧鸾是齐高帝萧道成的侄子,其父萧道望早逝,萧鸾自幼由萧道成抚养长大,受到的恩宠甚至超过了萧道成自己的子女。然而,萧鸾即位后,因自认为帝系旁出,得位不正,加之自己的亲生子嗣年幼,担心政权不稳,于是开始大肆清除潜在的威胁,尤其是针对宋高帝刘裕和宋武帝刘赜的后代。

齐高帝萧道成共有十九个儿子,其中七个在萧鸾称帝前已病逝,四个早夭。剩下的八个儿子,包括鄱阳王萧铿、桂阳王萧铄等,均被萧鸾下令处死。

齐武帝萧赜有二十三个儿子,除了文惠太子和萧子良因病去世,以及鱼复侯萧子响在齐武帝时因叛乱被杀外,其余十六个儿子,如庐陵王萧子卿、安陆王萧子敬等,也全部被萧鸾诛杀。

此外,文惠太子萧长懋的两个儿子——废帝萧昭业和海陵王萧昭文已被萧鸾所杀,而文惠太子萧长懋的另外两个儿子巴陵王萧昭秀和桂阳王萧昭粲也未能幸免,最终被萧鸾下令处决。萧鸾的这些行动,旨在彻底消除可能威胁他统治的所有潜在对手,但也因此留下了残酷的历史记录。

齐武帝的第十三子、巴陵王萧子伦,以其英武果敢和刚毅著称。在他被杀害前,正驻守在琅琊,那里兵精城坚,形势稳固。

齐明帝萧鸾派遣茹法亮带着毒酒前往琅琊,意图赐死萧子伦。

面对即将到来的命运,萧子伦内心很平静,他整理了衣冠,庄重地接受了诏书。淡然的接受命运,萧子伦对茹法亮说:“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昔日高皇帝(萧道成)残害刘氏宗室,今日之事,理所当然。”

天道轮回,随后,萧子伦端起毒酒,对茹法亮说道:“您是萧家的老臣,今日受此差遣,想必并非本意。这杯酒我就不劳您陪了。”说完,他一饮而尽,年仅十六岁的他便就此离世。

在王朝更迭之际,皇族之间的杀戮往往异常惨烈,而齐明帝时期的骨肉相残尤为残酷。这种内部的纷争不仅削弱了国家的实力,也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与此同时,南朝宋的王室内斗导致边境防务空虚,许多与北魏接壤的镇将纷纷投降,使得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落入北魏之手。淮南地区因此成为抵御北魏的前沿阵地,百姓们终日生活在战火的威胁之下,原本富庶的地区变得一片荒凉。

后来,北魏军队进攻青州、齐州等地时,大肆劫掠当地居民,将他们掳掠为奴婢,押送至魏国后,作为赏赐分发给王公大臣和将领,这些被掳走的人被称为“平齐户”。由此可见,南朝内部的权力斗争,最终承受最大苦难的,始终是无辜的百姓。

东昏侯——萧宝卷

齐明帝萧鸾在位仅五年,于公元498年四十七岁时病逝。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太子萧宝卷继位,年仅十六岁,史称东昏侯。萧宝卷的即位并未带来稳定,反而引发了一系列动荡。

萧鸾临终前,特意安排了六位重臣辅政:徐孝嗣为尚书令,沈文季为左仆射,江祐为右仆射,刘暄为卫尉,陈显达为太尉主持军政,始安王萧遥光则与这些大臣共同参与朝政决策。然而,这六位辅政大臣的命运多舛,不久后皆未能善终。

萧鸾刚去世时,新皇帝萧宝卷对巨大的棺椁摆放在太极殿感到极为不满,认为它影响了他的玩乐心情。按照古代礼法,停柩有固定的时间,但萧宝卷急于将父亲的棺材移走,甚至命令臣下迅速将其运往陵墓安葬。经过徐孝嗣的多次劝阻和争执,萧鸾的棺材最终才在太极殿停放了一个月。

居丧期间,萧宝卷的表现更是令人震惊。每当有臣下祭拜或外国使臣前来吊唁时,作为“孝子”的他应当在旁哭泣哀悼,但他却以“喉痛”为借口,拒绝哭泣,只在一旁站立装样子。

有一次,太中大夫羊阐在哭拜时官帽不慎掉落,露出光头,萧宝卷见状顿时大笑,对左右说:“这只大秃鹫也来嚎丧!”这一行为让在场的大臣们心中惊疑不已,从未见过如此不敬的“孝子”,尤其是在如此庄重的场合。

萧宝卷的种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传统的礼法,也暴露了他性格中的轻浮和不成熟,为他后来的暴政埋下了伏笔。

萧宝卷在担任东宫太子期间,便展现出顽皮不羁的性格。他对读书写字毫无兴趣,反而热衷于夜间与几名小太监一起挖洞捉老鼠,常常玩到天亮才罢休。

他的父亲萧鸾在教育子女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临终前,萧鸾并未教导萧宝卷如何治理国家、稳固社稷,反而以被废黜的郁林王为例,告诫他“行事不可落于人后”,意即对朝中大臣要果断采取行动,以免被人先下手为强。

萧宝卷自幼有口吃的毛病,这使得他在正式场合中难以从容应对,因此他更倾向于避开朝臣和士人,而选择与太监和一帮恶少们厮混玩耍。

齐明帝去世后,始安王萧遥光、尚书令徐孝嗣等六位辅政大臣起初还尽力处理朝政,他们轮流在内省值班,帮忙主持国事。然而,时任雍州刺史的萧衍(后来的梁武帝)却对属下参谋表示担忧:“一个国家若有三位权臣已难以驾驭,何况如今有六位权臣同朝,势必将相互倾轧,乱世将至。”萧衍暗中筹备军备,招揽英勇之士,准备在局势动荡时伺机而动。

萧衍在一封信中向时任益州刺史的哥哥萧懿详细分析了当今天下的形势:

“如今朝中六大权贵并立,各自为政,争权夺利,睚眦必报。皇帝自东宫时就声誉不佳,长期积怨,终将大开杀戒。始安王图谋不轨,意图仿效赵王伦篡位,其行迹已露端倪,但此人猜忌心重,胸襟狭隘,只会招致更大的祸患。萧坦之嫉妒成性,凌驾于人;徐孝嗣则软弱可欺,任人摆布;江祐优柔寡断,刘暄昏庸无能。一旦祸事爆发,内外必将土崩瓦解。”

萧衍建议萧懿利用益州的地势险要,等待时机成熟后废黜昏君,拥立明主。然而,萧懿作为忠臣,对弟弟的这番分析和劝告并未放在心上。

江祐、江祀兄弟是齐明帝生母景皇后的侄子,与皇室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尽管齐明帝性格残暴,杀害了许多同姓宗亲,但他对这两个表弟却十分信任。萧宝卷继位后,虽然辅政大臣们对他的荒淫游乐有所谏阻,但大多只是礼节性的劝告。唯有江氏兄弟在内殿值勤时毫不留情,坚决反对,甚至不让小皇帝为所欲为。

萧宝卷宠信的茹法珍和梅虫儿因此对江氏兄弟怀恨在心,时常在皇帝面前诋毁他们,进一步加深了皇帝对江氏兄弟的不满。

江氏兄弟眼见小皇帝萧宝卷日益荒唐,朝政日非,便与几位辅政大臣密谋,打算废黜萧宝卷。然而,众人意见不一,各怀私心:有人主张立江夏王萧宝玄,有人支持建安王萧宝寅,还有人倾向于始安王萧遥光。出于“国赖长君”的考虑,大多数大臣倾向于推立成年的始安王萧遥光为新君。

然而,刘暄心中另有盘算。作为萧宝卷的亲舅舅,他深知一旦萧遥光登基,自己将失去“元舅”的尊位。得知这一消息后,萧遥光大为恼怒,甚至派人暗中策划刺杀刘暄。

察觉到生命威胁的刘暄,惊恐万分,急忙向小皇帝萧宝卷告发了江祐、江祀兄弟的废立密谋。萧宝卷听闻此事后,立即下令逮捕两位表叔,并在殿内对他们施以酷刑,最终将其杀害。

刘暄得知江氏兄弟被杀的消息后,吓得魂飞魄散,扑倒在宫门外,惶恐地询问左右随从:“他们来抓我了吗?”

刘暄在门外徘徊良久,最终回到屋内,悲叹道:“我并不是为江氏兄弟的死感到哀痛,而是为自己感到悲哀啊!”

在杀害江祐和江祀兄弟后,萧宝卷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他不分昼夜地与近侍们在宫殿内狂欢喧闹,甚至在殿堂中跑马嬉戏。

萧宝卷对近侍们说:“江祐以前总是不准我在宫里骑马奔跑,如果这小子今天还活着,我怎么能如此畅快?”

萧宝卷接着问道:“江祐的亲属中还有谁活着?”

有人回答:“江祐的弟弟江祥还关在监狱里。”于是,萧宝卷在马上挥笔写下敕令,下令赐死这位唯一的表叔。

始安王萧遥光得知江祐兄弟被杀的消息后,心中充满了恐惧。萧宝卷随后下诏召他返回建康议事,这让萧遥光更加确信小皇帝要对他不利。于是,他以讨伐刘暄为名,起兵造反。

萧遥光是齐明帝萧鸾的亲侄子,曾在齐明帝萧鸾在世时,参与了许多诛杀齐高帝、齐武帝子孙诸王的决策,做了不少不仁不义的事情。他率兵连夜攻占了建康东城,由于出其不意,初期进展顺利。然而,由于他本性怯懦,未能乘胜追击攻入禁宫,错失了最佳时机。

天亮后,首都禁卫军迅速集结,原本占据优势的萧遥光军队在一天之内溃败。最终,萧遥光逃到床下躲避,被士兵搜出并斩首。从起事到被杀,仅仅四天时间。

有趣的是,萧遥光少年时曾是一个正直的人。齐明帝萧鸾常让年幼的萧宝卷与萧遥光一起生活,两人感情深厚,萧宝卷常亲切地称呼萧遥光为“安兄”。

萧遥光被杀后,萧宝卷登上他们小时候一起玩耍的旧宫土山,遥望萧遥光被杀的东府,怆然呼唤“安兄”,泪流满面。这段童年时期的深厚情谊显然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史书上记载的萧宝卷唯一一次表现出正常人的情感。(《南史·卷三十一·齐宗室》)

在平定萧遥光之乱后,萧宝卷似乎尝到了权力的甜头,对诛杀大臣变得愈发轻率。在他的近侍茹法珍等人的煽动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他便下令处决了多位曾参与镇压叛乱的功臣,包括刘暄、萧坦之和曹虎等重要大臣。

当决定是否处决刘暄时,萧宝卷一度犹豫不决:“刘暄是我的亲舅舅,他怎么可能谋反呢?”

然而,一名侍卫进言道:“明帝与武帝虽为堂兄弟,但明帝仍不惜铲除武帝之后,更何况是舅舅呢?岂可轻信?”萧宝卷最终听从了这番话,下令族灭刘暄。

在六位大臣中,徐孝嗣和沈文季因出身文人而不掌兵权,因此得以暂时幸存。有人劝说徐孝嗣废黜昏君,另立明主,但他始终顾虑重重,认为大动干戈并非良策,主张趁小皇帝外出游玩时关闭城门,再召集众臣商议废立之事。然而,他迟迟未付诸行动,错过了最佳时机。

至于沈文季,他则以年老多病为由,上书请求辞官归隐,试图以此避免卷入政治漩涡,保全自身。他的侄子沈昭略对此颇为不满,直言:“叔父您已年过六十,官至仆射,想要全身而退谈何容易!”

面对侄子的提醒,沈文季只是微笑不语,表现出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仿佛早已看透了一切。

公元499年十月,萧宝卷下令召见徐孝嗣、沈文季和沈昭略三人入宫商议国事。然而,他们一踏入宫门,茹法珍便端上了毒酒。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局面,沈昭略愤怒不已,他质问徐孝嗣:“废黜昏君、拥立明主,这是古今的正道;宰相无能,才导致今日这般局面!”

沈昭略怒不可遏,拿起盛有毒酒的碗,直接砸向徐孝嗣,厉声喝道:“让你死也做个破面鬼!”

最终,三人及其家族全部被诛杀。

据说,徐孝嗣平日应酬频繁,酒量颇大,因此即使毒酒毒性极强,别人饮一碗即亡,而他却喝了近一斗才最终毒发身亡。

此时,原本的六位顾命大臣中,只剩下太尉陈显达一人。

陈显达是彭城人,出身寒微,凭借军功在南朝刘宋时期被封为丰城侯。齐高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护军将军和益州刺史。齐武帝继位后,陈显达晋升为镇西将军,并在益州平定了山夷和大度村獠人的叛乱。齐明帝即位后,他又被封为太尉,成为朝廷重臣。

历史上记载,陈显达是一位谦逊、智慧且富有远见的将领。他出身寒微,却凭借才能和努力逐渐升至高位,成为南朝齐国的重要将领。

尽管身居高位,陈显达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每次升迁时都表现出愧疚和敬畏之情。他曾多次告诫自己的十几个儿子:“我本无意追求这样的富贵,你们切勿因富贵而傲慢待人。”

陈显达对子女的教育极为严格,尤其反对奢华和炫耀。当他得知几个儿子藏有当时极为珍贵的“天下快牛四只”时,感到非常不满,认为这种行为过于张扬,容易招致祸端。他深知富贵带来的风险,因此时刻提醒家人保持低调。

有一次,陈显达的儿子陈休尚即将外出任职,临行前手持麈尾(魏晋时期士大夫常用的象征物,类似拂尘),装模作样地模仿当时的名流风范。

陈显达见状,上前夺过麈尾,当面烧毁,并严厉告诫儿子:“奢侈之人鲜有不败,麈尾蝇拂是王、谢世家之物,你不必学他们。”这番话不仅体现了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也反映了他对门第观念的清醒认识。

齐明帝在位期间,性格残忍好杀,这让陈显达内心更加不安。为了不引起皇帝的猜忌,他故意使用破旧的车辆,随从也多选用瘦弱之人,以示自己并无野心。

一次,在宫廷宴会上,酒后的陈显达向齐明帝请求借用一个枕头。由于他是三朝老臣,齐明帝立刻命人送来枕头。

陈显达抚摸着枕头说:“臣年事已高,富贵已足,唯独缺少一个可以枕着死去的枕头,特此向陛下乞求。”这句话让嗜杀成性的齐明帝也不禁心生怜悯,忙说:“公醉矣。”

萧宝卷即位后,陈显达在外督军攻打北魏,战功赫赫,甚至惊动了北魏孝文帝亲自率军增援。虽然最终陈显达被击退,但这场战役也让北魏孝文帝元气大伤,不久后拓跋宏病逝。

然而,陈显达的命运并未因此好转。

公元499年11月,听闻徐孝嗣等人被杀的消息后,陈显达感到大祸将至。为了自保,他在寻阳起兵,率领数千人试图袭击建康。

初期,陈显达在采石与朝廷军队交战,取得了重大胜利,一度让京城陷入恐慌。但由于轻敌,他未能及时巩固战果,反而急于北上攻城,导致局势失控。

陈显达带领数百步兵直逼西州,与禁卫军展开激战。尽管年逾七十,他依然英勇无比,挥矛如飞,甚至在矛杆折断后仍手持矛尖继续战斗,斩杀十余人。然而,随着官军增援部队的到来,陈显达最终不支败走,最终在乌傍村被杀,传首建康,享年七十三岁。他的家族也因此遭受灭顶之灾,诸子皆被诛杀,满门抄斩。

萧宝卷在诛杀大臣陈达后,自认为帝位稳固,开始更加肆意妄为。他频繁出游,一个月中有二十多天都在外面游玩,完全不顾及百姓的安危。每次出行时,他命令仪仗队敲鼓,百姓听到鼓声后必须立即躲避,否则就会被当场处死。

有一次,萧宝卷游至沈公城时,遇到一位临产的妇人未能及时逃跑,他竟与随从打赌婴儿的性别,并残忍地剖开妇人的肚子验证。

另一次,他在定林寺发现一名生病的老和尚躲在草丛中,便下令侍卫用箭射杀老和尚,使其遍体鳞伤,状如刺猬。

萧宝卷不仅在游乐时表现出极端的残忍,还热衷于各种危险的游戏。他喜欢玩“担幢”游戏,即用左臂右臂轮流扛起高达七丈五尺的白虎幢,甚至将其放在牙上玩耍,折断了几颗牙齿仍不罢休。他还擅长射箭,能弯弓至三斛五斗,并在城郭周围设立了296个射雉场,终日追逐野鸡,几乎从不休息。

由于萧宝卷多次诛杀大臣,朝中官员人人自危。豫州刺史裴叔夜因害怕被杀,率寿阳城投降了北魏。

萧宝卷派护军将军崔慧景前去讨伐裴叔夜,但崔慧景心中早已不满,出城后反而感到庆幸,认为自己终于可以逃脱被杀的命运。

与此同时,萧宝卷的三弟江夏王萧宝玄也对朝廷的腐败深感不满。萧宝玄曾娶徐孝嗣的女儿为妃,而徐孝嗣被萧宝卷杀害后,他的女儿也被牵连致死。萧宝卷还将自己用过的两名姬妾送给萧宝玄,这使得萧宝玄既羞又恨,萌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萧宝玄秘密写信给崔慧景,劝他造反,并提出共同起兵夺取大权。崔慧景见信后大喜,决定掉头返回建康,带兵攻占了东府、石头、白下、新亭等重要城池,包围了建康城。

在围城期间,众将领建议崔慧景用火箭烧毁北掖楼,以便迅速攻入城内。然而,崔慧景认为这样做会浪费重建的时间和资源,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他本人好佛理,战前夜竟住在法轮寺与宾客高谈阔论,诸将对此极为不满。

时任雍州刺史的萧衍(后来的梁武帝)的哥哥萧懿当时正率军驻扎在小岘。

得知崔慧景起兵叛乱的消息后,萧懿迅速反应,立即带领军队从采石渡过长江,于凌晨时分发起进攻,一举击败了崔慧景的军队。由于多个将领临阵倒戈,崔慧景的部队溃不成军,他本人也只得单骑逃至蟹浦。

在那里,他遇到了从前的门卫士兵太叔荣之。太叔荣之假意邀请崔慧景饮酒,趁其不备将其斩首,并带着头颅去领赏。

从起兵到被杀,崔慧景仅仅维持了十二天的时间。

与此同时,江夏王萧宝玄也被俘虏。萧宝卷(即东昏侯)将这位三弟召入宫中,用步障围住他,命令数十名宦官敲鼓呐喊绕行,以此模拟当时被围困的感觉。

萧宝卷对萧宝玄说:“前几天你和崔慧景包围我时,我就是这种感觉。”几天后,萧宝卷越想越气,最终下令处死了这位三弟。

战事结束后,士兵们收集到了大量朝中官员和士人投靠萧宝玄的信件,准备以此为依据进行追责和惩罚。然而,萧宝卷却下令将这些信件全部烧毁,并说道:“江夏王尚且如此,其他人这样做也情有可原。”这一决定可能受到了《三国志》中曹操对待袁绍降将的启发,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兄弟反叛的深深刺激。

尽管如此,萧宝卷的统治依然荒淫无度,宠信身边的侍卫和宦官,尤其是茹法珍和梅虫儿二人最为得宠。

南齐末代皇帝萧宝卷最宠爱的妃子姓俞,出身低微,原为乐户。他听说宋文帝因为有潘妃而得以在位三十年,便将俞妃改称为“潘贵妃”。

萧宝卷平时亲切地称呼潘妃的父亲俞宝庆和茹法珍为“阿丈”,称梅虫儿为“阿兄”。这些人常常在小皇帝身边替他起草诏书,时人戏称这些诏书为“刀敕”。

萧宝卷经常身着戎装骑马前往这些“刀敕”们的家中宴饮游乐,无论是婚丧嫁娶,他都会亲自参加。有一次,他在俞宝庆家中,甚至亲自到井边打水,帮助厨子做饭,与众人嬉笑打闹,完全没有帝王的架子,反而与仆从们打成一片。

他最宠爱的小太监名叫王伥子,年仅十三四岁,却已经参与朝政,控制大臣,甚至可以骑马进入宫殿,对天子呼来喝去。百官见此情景,无不屏息低头,不敢抬头直视。

当时,这帮人被民间暗中戏称为“鬼”。其中有一位叫赵鬼的人,不仅通晓文墨,还能诵读《西京赋》。他曾把赋中描绘汉朝宫室辉煌壮丽的部分读给萧宝卷听,小皇帝听后大喜,下令按照赋中的描述大兴土木,修建宫殿,雕梁画栋,极尽奢华。工匠们昼夜不停地施工,仍被催促赶工。

后宫中,珍奇异宝堆积如山,令人目不暇接。萧宝卷还命人用纯金打造莲花铺满地面,让潘妃在其上翩翩起舞,赞叹道:“此乃步步生莲花也。”

为了满足他的奢靡欲望,朝廷不断加重赋税,百姓苦不堪言,社会动荡不安。

萧宝卷不仅热衷于外出游玩,还频繁下令建造新的宫殿,尤其是在一次大火烧毁了华林至秘阁的三千多间殿宇后,他借此机会大兴土木,修建了一系列金碧辉煌的新宫殿。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为宠妃潘氏建造的神仙、永寿、玉寿三座宫殿,这些建筑装饰华丽,五彩斑斓,尽显皇家气派。

在古代,建筑材料远不如现代那样便捷,一切都要用真材实料,耗费巨大。玉寿殿中的飞仙帐尤为壮观,四面织锦彩绣,窗间绘有神仙飞舞的图案,殿内的书字、灵兽、神禽、风云、华炬等装饰品全由纯金纯银打造。

为了装饰潘妃的宫殿,萧宝卷甚至下令将宫内外的古代文物和佛寺中的宝物全部凿剥下来,重新加工,用于宫殿的装饰。由于他性格急躁,常常要求宫殿一日建成,督建官员不得不拆毁各地的佛寺殿堂,取下藻井、仙人、骑兽等装饰物,稍加修饰后直接安装到新宫殿中。

萧宝卷不仅对宫殿建设痴迷,还对园林景致情有独钟。他将阅武堂改建为芳乐苑,命令工匠在酷暑中种树,但这些树木往往朝种夕死,死而复种,最终无一存活。

为了保持园林的常绿,他不惜从城内外大肆搜刮树木,甚至破门毁院,从居民家中移栽大树。许多几人合抱的大树被费尽心力移入宫中,却在短时间内落叶凋零,仅供一时观赏。庭院内铺满了从各地采集来的细草,阳光一晒便枯萎,每天都需要更换,以维持常绿常新的景象。更为荒唐的是,萧宝卷下令将园林中的山石涂上彩色,远远望去,五彩斑斓,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他还建造了紫阁等台阁,墙壁上绘满春宫图画,供自己淫乐观赏。

面对如此奢华和荒诞的行为,大臣张欣寿私下感叹道:“秦朝富甲天下,因建造阿房宫而亡国;如今我们连秦朝的一个郡都不如,却要建造数十座阿房宫,国家危矣。”

南齐末年,齐东昏侯萧宝卷宠幸潘妃,对她百依百顺。潘妃的父亲是小商贩出身,因此她自幼对集市的热闹景象情有独钟。

为了满足她的喜好,萧宝卷在皇宫后花园特意设立了一个仿造城内集市的“宫市”,摆满了各种日用百货。宫女和太监们扮作商贩,高声叫卖,而潘妃则担任“市令”(市场管理员),负责维持秩序。萧宝卷自己则扮演“市吏录事”(管理员助手),甚至时不时地“扭送”几个假装争吵的“商贩”到潘妃面前,听候她的处罚。

有趣的是,即使萧宝卷自己犯了错,潘妃也会怒目圆睁,命令手下对他施刑。虽然萧宝卷非常惧怕潘妃,但他只能暗中吩咐随从,在潘妃发怒时不要真的用大荆棍打他。

在宫市游玩时,潘妃乘坐小轿,而萧宝卷则身着戎装骑马跟随,伺候左右。此外,他们还在园中挖掘了一条大渠,模仿河流,并在渠边设置了码头。

潘妃在小酒肆里当老板娘酿酒,萧宝卷则站在肉案后切肉,两人玩得不亦乐乎,仿佛忘记了外界的纷争。

宋人毛熙震在《临江仙》词中感叹道:

“南齐天子宠婵娟,六宫罗绮三千。潘妃娇艳独芳妍。椒房兰洞,云风降神仙。纵态迷观心不足,风流可惜当年。纤腰婉婉步金莲。妖君倾国,犹自至今传。”

这首词不仅描绘了潘妃的美貌,也讽刺了萧宝卷的荒淫无度。

与此同时,萧懿平定了崔慧景的叛乱,被封为尚书令并兼任卫尉(禁卫军司令)。尽管有人劝他密谋废黜萧宝卷,但萧懿始终忠于齐室,拒绝了这一建议。

然而,萧宝卷身边的佞臣茹法珍等人忌惮萧懿的忠诚和威望,便诬陷他图谋不轨,称他想效仿萧鸾废黜郁林王的故事。得知消息后,有人劝萧懿逃往弟弟萧衍处避难,但萧懿坚定地回答:“自古皆有死,哪有尚书令叛逃的道理!”

十月,萧宝卷派人将毒药送入宫中,赐死萧懿。临终之际,萧懿仍念念不忘地说:“我弟弟萧衍现在在襄阳,我深为朝廷忧之。”

萧懿被杀后,齐国内到处搜捕他的兄弟,九人中有八人或占据州县,或藏匿乡里,唯有萧融被捕杀。从萧懿平定崔慧景之乱到他自己被杀,前后不过半年时间。

萧衍闻知兄长被杀,立即召集诸将,起兵讨伐萧宝卷。他迅速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军队,拥有千余匹战马和三千艘战船,直逼都城建康。由于萧宝卷不断诛杀功臣武将,朝中人人自危,许多将领纷纷投靠萧衍。萧衍还挟持了南康王萧宝融(明帝第八子,时年十四岁),立他为新皇帝,继续向建康进军。

郢州失陷后,萧宝卷依然毫无慌张,依旧驰马游玩,对茹法珍说:“等敌军到了白门前(建康城西门),我才要和他们决一死战!”直到萧衍的大军已经围城,他才匆忙召集兵马固守城池。为了补充兵力,他甚至将监狱中的囚犯释放,发给兵器充当守城军士,其中不可赦免的死囚则直接在朱雀门处决,每日砍头百余人。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萧宝卷竟仍有闲心处理这些琐事。

公元501年十月,萧宝卷派遣征虏将军王珍国等人率领精兵十万人,在朱雀航南布阵迎战萧衍。宦官王宝孙手持白虎幡督战,但萧衍的将士奋勇抵抗,最终王珍国等人惨败,士卒溃散,大量士兵在秦淮河中溺亡,尸体堆积如山,以至于萧衍的军队可以踩着浮尸渡河。萧宝卷的军队全线崩溃,萧衍乘胜追击,命各路兵马攻打建康六门。

面对萧衍的攻势,萧宝卷下令焚烧城内的营署,驱赶士民进入宫城,紧闭四门坚守。

此时,宫城内仍有七万多名甲士,但萧宝卷并未因此感到恐慌。萧宝卷依然沉迷于战争游戏,甚至在华光殿前与卫士、宫人演习战斗,身穿华丽的戎装,头戴金银装饰的铠甲,插满羽毛和宝石,白天睡觉,夜晚才起床指挥。每当听到城外的攻城鼓声,他便穿上大红袍登上景阳楼观战,几乎被敌军的弩箭射中。

萧宝卷之所以如此镇定,是因为他之前目睹了陈显达、崔慧景等人的围城攻击最终失败,认为萧衍也不会例外。因此,他在萧衍围城前并未做充分准备,只命令后勤部门储备了百日的柴米。平时对左右豪爽赏赐的萧宝卷,此时却变得异常吝啬,拒绝拿出钱财或物资犒赏守城的士兵。

茹法珍多次叩头请求他赏赐军士,但萧宝卷却回应道:“贼人来只是要我的命吗?为什么只找我要东西?”后堂有数百张大木板,士兵们想用来加固城防,萧宝卷却坚持要留着它们作为宫殿大门的材料。

萧宝卷还催促御府赶制三百支精美的仪仗,准备在萧衍退兵后用于庆功仪式,城内的人们得知此事后无不愤恨,纷纷萌生逃亡或投降的念头。

茹法珍和梅虫儿劝说萧宝卷:“大臣们不尽心尽力,导致叛军不断攻城,应该将这些将领全部处死。”王珍国等败军之将听到风声后,担心自己会被杀,于是密谋与宫中的宦官和侍卫联手,策划刺杀萧宝卷。

十二月丙寅夜,萧宝卷刚刚在含德殿吹笙唱歌完毕,尚未入睡,一群刺客突然闯入,大声喊杀。他试图从北门逃跑,却发现大门早已关闭。很快,他的膝盖被一刀砍中,倒在地上。

临死前,萧宝卷大喊:“奴才们要造反吗?”随后,他的头颅被砍下,众人用浸过油的黄绢包裹起来,派人献给萧衍以表投降(油过的黄绢透明,便于萧衍辨认)。

萧衍进入建康后,下令斩杀了潘妃、茹法珍、梅虫儿等四十一人,并以宣德太后的名义废黜萧宝卷为东昏侯。

次年,即公元502年,萧衍废黜齐和帝萧宝融,正式建立梁朝,自立为帝。

明末大儒王夫之对南朝历史有着深刻而中肯的见解。他认为,萧齐时期的悖逆行为远超曹操、司马氏和有功于国的刘裕,东昏侯萧宝卷的残暴也远甚于郁林王(萧昭业)和苍梧王(刘昱)。因此,尽管萧衍最终篡位,但其罪行相对轻于萧道成。

王夫之指出,自刘宋以来,每当一位皇帝去世,继位的新君往往很快就会面临权臣的废立图谋。这些权臣一旦发现新君失德,便会大肆宣扬其过失,以此为借口夺取政权。

王夫之进一步列举了东昏侯萧宝卷的六大辅政大臣及前后反叛的诸将,批评他们“在受命之初不制定良策,在君主失德之初不进谏,反而翘首以待其覆灭,最终起兵弑君”。他总结道:“君臣之道已亡,彼此恬不知恤,这种风气逐渐成为常态,到了极点。”

提到南朝,人们常常联想到的是王谢风流、清谈玄言、六朝金粉以及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意与浪漫。然而,那个时代实际上充满了昏庸残暴的君主和困苦不堪的百姓生活。统治者的荒唐与暴虐几乎超出了常人的想象。若不仔细研读史书,很容易误以为这些故事是后人为了渲染黑暗而编造的演义。事实上,南朝的历史远比表面的繁华更加复杂和残酷。

李商隐有《齐宫词》一诗,慨叹伤嗟,特录于下: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0 阅读: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