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20日的凌晨,冶溪镇的天空还笼罩在一片黑暗中,四周静得只听得到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突然,一名站哨的战士急匆匆地跑进指挥部,大喊:“不好了,国民党军正向我们包围过来,人数预估有三万!”霎时间,整个指挥部如临大敌。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包围,吴诚忠毫不畏惧,迅速下令:全体准备迎战,同时安排镇上的百姓迅速撤离,并将所有机密文件付之一炬。
就在此时,当地地主胡之杰冒着危险来到吴诚忠的指挥部,语气坚定地说:“吴团长,我或许能让国民党军撤兵。”所有人都愣住了,这位地主真有能力让数万国民党军退去吗?
抗日战场的辉煌:响堂铺之战
1938年3月31日,华北地区的春寒料峭中,吴诚忠率领的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悄然进入响堂铺地区。这一带地势险要,周围有山峦起伏,道路狭窄蜿蜒,是伏击日军的理想地点。日军为了打通交通线,向晋东南地区不断推进。吴诚忠接到命令,要在这里截击日军。吴诚忠仔细分析了敌情,根据日军的行军速度和他们对地形不熟悉的弱点,决定设伏突袭,一举歼灭日军。
作战当日,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尽,吴诚忠的部队已经在响堂铺的各个制高点埋伏好。不久,日军的运输车队果然出现在视野中。车队缓缓行驶着,车轮碾过石子发出沉闷的响声,队列绵延数里,行进速度并不快。日军并没有察觉到前方埋伏着的危险,车队里的一些士兵甚至探出头来,似乎在欣赏沿途的景色。
等日军的车队进入伏击圈,吴诚忠果断下达了攻击的命令。突然之间,山坡上枪声大作,机枪、步枪和迫击炮齐齐开火,密集的弹雨倾泻而下。被打得措手不及的日军瞬间乱了阵脚,车队前后堵塞,士兵们在车上慌乱地躲避着八路军的猛烈火力。此时,吴诚忠下令火力向日军的指挥车辆和运输车辆集中射击。随着一声声巨响,几辆军车被击中后燃起了熊熊烈火,爆炸声此起彼伏,浓烟滚滚升腾而起。
日军迅速组织反击,试图占据两侧的高地反击八路军。然而,八路军早已在周围做好了火力布置,日军的每一次试图突围的行动都被压制在原地。吴诚忠的指挥冷静而果断,他不断调整火力分配,命令部队在有利的地形上充分利用火力压制敌人。八路军的战士们士气高昂,喊声震天,不断向下冲锋。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日军的车队彻底被击溃。现场的尸体横七竖八,车辆残骸四处散落。八路军战士们毫不松懈,继续追击残敌,将其全部歼灭。战斗结束后,整个响堂铺地区一片硝烟弥漫,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和烧焦的气味。吴诚忠率领部队迅速检查战果,确认战场上没有漏网之鱼。
这次战斗,吴诚忠的部队成功全歼了200余名日军,并烧毁了180辆日本军车。部队清理战场时,战士们一边检查尸体和物资,一边感慨胜利的来之不易。被击毁的车辆上散落着物资和弹药,还有一些日军遗留的文件和地图。
内战风云:坚守中原
1946年6月26日,随着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国共之间的全面内战正式爆发。国民党军队以30万人之势,向以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发动猛烈进攻。吴诚忠的鄂东独立第二旅正驻扎在大别山地区,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他们立即进入战备状态。国民党军数次围追堵截,试图切断解放军的退路,吴诚忠临危不惧,立刻着手布置防御。
吴诚忠在地图前站定,望着眼前复杂的山地地形,吴诚忠果断下达命令,部队立即分散到山间各处,隐蔽行踪,灵活穿插。国民党军步步紧逼,试图围歼,但他们进入大别山地带后,地形复杂,运输困难,加之对这里的地形不熟悉,导致行动迟缓。吴诚忠抓住这个机会,命令部队利用夜色掩护,悄悄迂回到国民党军侧翼,然后突然发起袭击。几次突袭下来,国民党军的队伍已经乱成一团,进攻的势头被削弱。
在一次激烈的交战中,国民党军突然改变战术,集中兵力猛攻吴诚忠所在的指挥所,企图一举歼灭独立第二旅。吴诚忠沉着冷静,他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命令一部分部队假装抵挡不住,逐步撤退,引诱国民党军进入预设的伏击圈。国民党军果然上当,迅速追击进来。就在国民党军得意洋洋,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突然四面枪声大作,独立第二旅从四周的山岭上冲下,形成包围之势,将国民党军困在谷地。
面对突然的反击,国民党军显然没料到这样的战术变化,阵型混乱,指挥不力。吴诚忠趁机指挥部队步步为营,逐渐收缩包围圈。战士们利用熟悉的地形,不断出击。国民党军在这样的打击下,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撤退。
持久战和游击战虽然有效,但国民党军人多势众,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彻底摆脱敌人的纠缠。
极限逃亡:转危为安
独二旅的战士们已经连续多日没有好好休息,每天只能休息两小时。山路崎岖不平,泥泞的道路上,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脚下步伐越来越沉重。即便如此,他们仍旧紧随吴诚忠的步伐,没有一个人掉队。
为了保持部队的警觉性,吴诚忠采取了一个特殊的方式——在行军过程中,定时空投手榴弹。手榴弹的爆炸声在山谷中回响,震得战士们一激灵。许多战士在行军过程中都快累得闭上眼睛打盹了,但在这一声声巨响下,大家瞬间清醒过来,继续迈开脚步。战士们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紧绷神经,始终保持着作战的准备状态。
有一次,行军途中,部队前进的道路被一条湍急的河流阻断。大雨刚过,河水上涨,湍急的水流让过河变得极为危险。吴诚忠果断命令全军涉水过河。战士们一个接一个,紧紧抓住前面人的背包带,互相搀扶着蹚过激流。河水冷得刺骨,有些战士的腿几乎被冲得站不稳,险些跌倒,但大家都咬紧牙关,坚持着走过去。此时的吴诚忠也在队伍中,他带领的部队总是走在最前面。对岸的树丛里,几名侦查兵正警觉地观察着敌情,确保大部队的安全。
过河后,吴诚忠不敢停下休息,立刻命令部队继续前行。战士们没有丝毫怨言,虽然脚底的水泡已经磨破,但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坚毅。一路上,吴诚忠还安排战士们打草铺路,避免留下明显的踪迹。部队不断穿越密林、攀爬陡坡,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
终于,在连续多日的艰苦行军后,独二旅成功突围至岳西冶溪镇。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进入了镇子,看到镇上宽敞的街道和相对平静的环境,心中松了一口气。当地的地主胡之杰见到部队进入,立刻赶来迎接。他早已听闻解放军的纪律严明,加上亲眼目睹战士们的疲惫和军容整齐,他主动提出将家中的空房提供给部队暂时居住。
吴诚忠考虑到战士们已经二十多天没能好好休息,便欣然接受了胡之杰的提议。部队在镇上安顿下来,战士们终于有机会洗去一身尘土,吃上一顿热饭。吴诚忠没有停下指挥的步伐,他立即在胡家设立了临时指挥部,开始安排下一步的作战计划。突围至冶溪镇时,全军只剩下了5500余人。
冶溪镇的危机与突破
冶溪镇的胡之杰家被用作独立第二旅的临时指挥部,这里原本宁静祥和的小镇因为解放军的到来,变得格外紧张。7月20日凌晨4点半,天色尚未完全亮起,镇上四周的山影模糊不清。突然,站哨的战士急促跑来报告:“国民党军大量集结,正向我们包围过来,预估有三万人!”消息一传开,整个指挥部立即陷入紧张的气氛中。
吴诚忠指挥部队各自归队,准备迎敌,并立即安排镇上的百姓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以免无辜受害。战士们分头行动,一边帮助百姓收拾简单的行李,一边引导他们离开。
与此同时,吴诚忠决定将指挥部内的重要文件烧毁。他站在胡之杰家的院子里,指挥战士们把一叠叠机密文件投进火堆中。
正当此时,胡之杰匆匆赶来,他径直走到吴诚忠身边,语气急促地说:“吴团长,或许我能帮你退下这数万国民党军,不过你需要告诉我他们的番号和敌首长情况。”吴诚忠点头道:“对方是国民党军72师,师长是傅翼。”胡之杰听后立刻回应:“傅翼和他的副师长祝顺鲲,过去都是我的老部下。让我去劝说他们撤兵,或许能成。”
没有时间犹豫,吴诚忠果断同意了胡之杰的提议。胡之杰换上便装,带着几名随从快步出发,向国民党军阵地方向走去。天色刚亮,晨雾笼罩在山谷间,胡之杰的身影逐渐消失在雾中。独二旅的战士们继续在镇上坚守,等待着消息。
过了不久,胡之杰返回了指挥部。他带来了好消息:经过他的劝导,傅翼和祝顺鲲同意不再对独二旅穷追猛打。他们认为,与其拼死一战,不如留个后路,也能保存实力。吴诚忠听后,对胡之杰深表感谢,并立刻制定了详细的撤离计划。
第二天清晨,双方部队表面上依旧摆开阵势,似乎一场激战即将爆发。双方阵地上的战士们都紧盯着对方,枪口对准前方。但出乎预料的是,国民党军整编72师突然在阵地的一侧“出现”了一个小口,像是露出了一条退路的缝隙。吴诚忠见此情景,立刻抓住机会,命令部队从这个小口快速撤离。
战士们按照事先的布置,迅速而有序地撤离。撤退过程中,双方还进行了短暂的“交火”,火光和烟雾掩护了独二旅的撤退路线。独二旅的部队沿着既定的路线,快速向东转移。部队行军时保持着高度的警戒,生怕国民党军突然反悔。但令人庆幸的是,国民党军并没有追击的迹象。吴诚忠带领5500余名战士成功脱离了危险,向东进发。队伍穿过密林和山谷,渐渐远离了冶溪镇的方向。
参考资料:[1]石仲泉.中原突围在党的历史发展上的战略意义[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9(5):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