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单方面暂停对乌军援的决策余波未平,欧洲已在伦敦秘密搭建起独立于美国的军事架构。这场被法国《世界报》称为“大西洋同盟70年最大危机”的地缘变局,标志着欧洲战略自主迈出实质性步伐。
2024年2月19日,英法德等23国领导人与欧盟高层齐聚唐宁街,敲定《乌克兰长期安全框架》。协议核心条款显示,欧洲将组建包含快速反应部队、联合防空系统的“自愿联盟”,英国承诺首批投入16亿英镑升级乌军装备,并移交冻结俄资产产生的22亿英镑收益。
更关键的是,该联盟明确排除美国参与,其指挥系统直接接入欧盟军事参谋部。1月15日华盛顿闭门会议中,美国接受俄方关于乌克兰永久中立、承认克里米亚归属等核心诉求,换取俄承诺保障美企开发顿巴斯矿产资源的优先权。欧洲情报机构截获的文件显示,美俄草案未提及乌东四州归属,事实上默许俄现有控制线。
柏林科学与政治基金会的模拟推演揭示现实困境:若按美国方案,欧洲将直面俄军前沿部署在波兰边境50公里处的战略压力。
相较之下,维持乌克兰作为缓冲地带,每年防御成本可降低280亿欧元。这种安全焦虑推动欧洲加速“军事脱美”,德国已启动“欧洲天盾”防空系统,整合各国反导资源;法国核威慑力量纳入欧盟集体安全框架的提案获19国联署。
美国能源部数据显示,2023年美对欧液化天然气出口暴增156%,价格溢价达亚洲市场2.3倍。欧盟委员会被迫启用《欧洲能源主权法案》,规定2030年前将俄气进口比重恢复至15%,此举直接冲击美能源巨头在欧250亿美元在建项目。
尽管欧盟声称其防务预算仅需GDP的1.5%,现实挑战远超预期。西班牙F-35战机采购因美国技术封锁搁浅,暴露出欧洲军工产业链的致命短板。北约内部评估报告指出,欧洲若要实现弹药自给,需重建7座大型火药厂和14家精密制导部件企业,至少投入1200亿欧元。
英国国防部最新军援清单包含3个连的“风暴阴影”导弹系统,但其生产线月产能仅12枚。德国承诺的18套IRIS-T防空系统,实际交付时间已推迟至2025年三季度。
澳大利亚宣布重新评估奥库斯核潜艇项目,要求美国公开技术转让时间表;日本加速推进“亚洲北约”构想,试图填补美国战略收缩后的权力真空。
布鲁塞尔智库“欧洲之友”的研判一针见血:当欧洲决心建立自我防御体系时,跨大西洋同盟就已进入倒计时。这场始于乌克兰危机的离心运动,终将重塑21世纪全球安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