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因为错杀此人,刘备或许会一统天下,曹操孙权不是他的对手

清云叙事 2025-02-20 16:28:53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整个天下可不太平了,到处都动荡不安的。处在那样一个乱世里面呢,其实单个人的力量真的是特别渺小。要是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话,基本上就只有两条路可走啦。一条路呢,就是自己去建立一股势力,靠自己的本事拉起一帮人,打出一片天地来;另一条路呢,就是去加入已经存在的某一方势力,跟着人家一起干。至于到底要选哪条路,这可就因人而异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考量。

我们不妨思考这样的问题:仅仅一个人战死的情况,是否就会致使一方势力走向衰落呢?而与之相对的,仅仅一个人选择加入某一方势力,又能不能促使这一方势力就此崛起呢?

刘备在这方面那可是相当有发言权的。想当年,他从一个卖草鞋的,心怀大志,在那乱世之中摸爬滚打,历经了诸多艰难险阻,看遍了世间百态,遭遇了无数的人和事。在他不断奋斗,试图成就一番大业的漫长征程里,面对过各种各样的情况,无论是招揽人才、应对敌人,还是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所以呢,对于很多事情,刘备确实是有着自己深刻的感悟和见解,真的是很有发言权呐。

蜀汉困局

在刘备成功地把诸葛亮请到自己身边之后,诸葛亮那可真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帮着刘备做了数不清的事儿呢。也正因如此,蜀汉政权就和诸葛亮紧密地关联到一块儿去了,关系那叫一个紧密,紧密到什么程度呢?就算刘备这时候心里头哪怕有那么一点儿想摆脱诸葛亮、让其不那么深度参与蜀汉事务的念头,那都根本办不到,蜀汉的发展已经和诸葛亮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了,没法轻易分开喽。

咱们来说说夷陵之战,在这场战役发生的时候呢,要是诸葛亮能够跟着刘备一同前往作战的话,那刘备在这场战役里的结局很可能就大不一样啦,估计也就不会出现最后输得那么惨的情况喽。

话说刘备在展开对益州的进攻行动之时,碰到了不少心怀壮志的人呢。这其中有一位名叫张任的,那可真是相当厉害,在当时的情境下,也算是个不可小觑的人物啦。

或许有些人对他的名字不太熟知呢,不过大家肯定都晓得“凤雏”庞统。想当初,在那个叫落凤坡的地方可是设下了埋伏,而最终将庞统给射杀了的人呢,恰恰就是张任哦。

那么张任为何要去射杀庞统呢?另外,他身上又存在着哪些过人的地方呢?

张任之才

有个叫张任的人,他属于世家子弟的身份哦。不过呢,他们家在益州这块地方,地位那是相当低的。可以说,要是张任没有在年少的时候就展现出非凡的才能,有所作为的话,那他们张家其实和普通的平民百姓压根就没什么差别啦。

在过去,有一个叫张任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啊,那可是凭借着极为高强的武功而声名远扬呢。

张任这个人啊,那可是相当勇猛的,不过呢,他值得称道的可不光是勇猛这一点,其品行也是非常不错的,很值得夸赞一番呢。也正是因为他具备这样优秀的特质,所以就被益州本地的长官给看中啦。之后呢,张任便在益州军中担任了从事这一职务哦。

张任居然能够从底层直接获得提拔,而且还被委以重任,这足以说明他的本事着实不一般。从底层一路往上走可不容易,通常要历经诸多考验、展现出过人的能力才行。而张任做到了,可见他在各方面肯定有着相当出色的表现,才会得到这样被重用的机会,他的本事确实不容小觑呢。

要知道,张任可不是那种只会舞刀弄枪的单纯武夫,他在智谋方面也是相当出众的呢。就拿庞统所设的计策来说吧,庞统自认为自己设下的计策那是极为精妙的,一般人可看不出来其中的门道。然而,张任却不一样,面对庞统的这些计策,他总能迅速地洞察其中的玄机,一下子就看穿了,可见张任的智谋确实不一般呐。

想当初啊,刘备进入益州那时候,刘璋这人可实在得很呐。他对刘备那是极为尊敬的,方方面面都以礼相待,把刘备当成很重要的客人一般。就因为刘璋这份实诚和对刘备的敬重之情,搞得刘备到最后都狠不下心来对刘璋采取什么不利的行动呢。

然而在这乱世期间,情况可由不得刘备自己的意愿。当时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势力纷争不断,各种情况瞬息万变。在这样纷繁复杂且难以掌控的局势下,即便刘备有自己的想法,可很多时候也没办法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行事,只能被这乱世的形势裹挟着前行,根本由不得他去决定自己到底愿不愿意做某些事。

刘璋这边呢,其实有那么一些人啊,他们盯上了刘备。这些人就琢磨着,给刘璋出主意,说干脆把刘备给杀掉得了,然后顺势把刘备的兵马也都夺过来。可刘璋呢,他心里一盘算,觉得自己压根就没那个能耐去干这样的事儿。所以呢,刘璋最后就直接拒绝了这个提议。

在刘备起兵前往蜀地的时候,刘璋对待刘备那可真是相当不错呢。刘璋给予刘备的种种待遇,都充分显示出他对刘备的那份真心实意,真的是把刘备当作很重要的客人或者说是盟友来对待的哦。

刘璋当时原本正在涪城这里歇着呢,结果突然听到消息说刘备来了。这一听可不得了,刘璋二话没说,立刻就做出决定,要亲自出门去迎接刘备呢。

刘璋身边有个叫张松的人,在刘璋打算亲自去迎接这件事上,那是极为支持的。可刘璋手下有个谋士叫黄权,他的看法就和张松截然不同啦。黄权心里琢磨着,这刘备搞不好会摆一出鸿门宴那样的戏码呢,要是刘璋真去迎接,说不定就会被刘备给暗害了。

刘璋却执意要前往,黄权见状,赶忙跪在地上,苦苦地哀求着刘璋不要去,那言辞恳切,神情焦急,可即便如此,刘璋最终还是坚持要走,丝毫没有改变主意的意思。

话说当时啊,黄权心里那叫一个着急,一心就想阻拦刘璋去做某件事呢。只见他情急之下,直接就用嘴紧紧地咬住了刘璋的衣服,那架势就是铁了心不想让刘璋走。可刘璋呢,也是心意已决,用力那么猛地一拉,这一拉可不得了,生生地就拽掉了黄权好几颗牙齿呢,想来当时那场景也是够让人揪心的啦。

另外还有一个名叫王累的人,他采取了一种颇为奇特的方式来进谏。只见他让人把自己倒吊在了城门之上,在这种倒挂着的状态下,他的一只手紧紧地拿着谏书,那谏书里想必写满了他想要表达的意见和想法;而另一只手则拿着一把宝剑,就这样以一种决绝又引人注目的姿态呈现在众人眼前。

当刘璋奋力挣脱了黄权的阻拦,匆匆来到城门口之际,王累吩咐手下人把自己所写的谏书递交给刘璋。并且,王累态度坚决地表明,要是刘璋仍旧不听劝告,执意要前往的话,那他便会毫不犹豫地举起手中的宝剑,一下子割断系着自己的绳子,任由自己从高处直直地坠落下去,就这样活活地把自己给摔死。

刘璋当时特别生气,他说道:“刘豫州那可是一位正人君子,能够和这样的君子见上一面,这本来应该是一件很不错的好事嘛。可你们倒好,为什么非要在这件事上让我陷入这么难堪的境地呢?”

刘璋全然不顾王累呈上的谏书,径直就出了城去。就在刘璋离开之后,只见王累毅然决然地砍断了系着自己的绳子。

就在这个时候,张松已经和法正互通书信了呢,而且法正还和庞统一同商议好了相关事宜。他们心里都很清楚,刘璋和刘备此次的会面,那可是解决刘璋的绝佳时机,绝对不容错过的。而庞统这边呢,那是信心十足,觉得自己所制定的计划相当周密细致,没有什么漏洞可言呢。

话说自项羽和刘邦一同吃过那一顿饭之后啊,“鸿门宴”这一招数便在之后的诸多场合被反复使用起来啦。然而呢,令人称奇的是,这一招用到刘氏族人身上的时候,却鲜少有能成功的情况出现。也正因如此,大家都纷纷传着这么一种说法,说是老刘家的人似乎总能幸运地免于“鸿门宴”式的危机呢。

就在今天,刘璋对刘备进行了招待。刘璋呢,在他心里其实并没有要杀掉刘备的想法哦。不过呢,有两个人可就不一样啦,一个是张任,还有其他的那些将领们,他们心里可是存着要杀掉刘备的念头呢。

刘璋身旁跟着张任,张任心里一直对刘备有所警惕。他深知刘备此人看似温和,实则有着刚强的一面,绝不是能够轻易小瞧的。所以,张任特意郑重地告诫刘璋,对待刘备可千万要小心谨慎,切不可因为表面的柔和就对其掉以轻心。

刘璋对众人的忠告压根就没当回事儿。就说那将领张任吧,眼睁睁看着自家主公这般态度,忍不住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呢。其实,不只是张任,其他众将领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家心里都挺无奈的。

实际上呢,张任他们心里是特别想先下手为强的,就是想着能抢在前面采取行动,占据主动嘛。可当时的情况是,要是真把刘备给杀了,那对于他们而言,形势可就变得极为不利了。毕竟这事儿牵扯的方方面面太多了,一旦动手,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所以呢,即便他们有先下手的念头,却也不敢随随便便就真的动手去做这件事。

庞统看穿了张任的小动作,并且他们也都发觉到了其中存在着不对劲的地方。

在益州之乱这段历史当中啊,有两位主公,他们都表现得挺“单纯”的呢。先说刘璋吧,他,就觉得刘备这人没什么坏心眼儿,对刘备是满心的信任。再看刘备这边呢,他心里想着刘璋和自己那可是同宗之人,怎么能狠下心去夺取人家的基业呢,所以在这件事儿上也是有所顾虑的。

要知道,在庞统、法正这些人的精心谋划之下,刘备其实是没办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只能说是身不由己啦。就好比咱们平常说的那句俗话,“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意思就是别人对你有所表示了,你也得做出相应的回应。刘璋之前不是请刘备吃了一顿饭嘛,按照这个常理呢,刘备自然也就得回请刘璋才行,这在人情往来上也算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呢。

庞统等人经过一番商议后,琢磨着要借着当下这个时机行事。他们打算事先在营帐外面悄悄埋伏下一百名手持刀斧的武士,只等刘备把手中的杯子往地上一摔发出信号,便立刻动手,将刘璋给除掉。他们想着,只要这事儿成了,那益州可不就顺顺利利地落入手中了嘛。

要知道,当时刘备一直念叨着“同宗基业不可夺”这样的话,坚决不允许庞统他们采取某些行动呢。可即便刘备下了这样的决心,表现得如此不忍心去做那样的事,庞统他们却也没有就此罢手的意思,依旧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推进着相关事宜,并没有因为刘备的态度就停下来。

在这次的行动当中,他们可没有像以往那种安排刀斧手去埋伏起来的做法哦。当时呢,众人正喝着酒,而且都已经喝到半醉的状态啦。这时候,庞统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安排魏延进到里面去舞剑。而庞统打的主意呢,其实就是想借着魏延舞剑这个契机,趁机对刘璋下手,好把刘璋给杀掉。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一典故那可是广为人知,几乎没人不知道呢。庞统呢,大概是在心里小瞧了刘璋身边那些武将吧,觉得他们压根就不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所蕴含的那种深意,也就是那种表面上做一件事,实际上却另有企图的意思。可没想到啊,刘璋身边的张任那可不是一般人,他一下子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庞统心里的小算盘,看穿了庞统真正的目的所在。这不,张任二话不说,立马拔出剑来,摆出要和魏延大打一场的架势呢。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刘封瞅见魏延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有所行动,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拔出了剑,然后径直走上了场。这一下可不得了啦,刘璋那边的人瞧见刘封这举动后,立马就沉不住气了,只见其中有三四个人纷纷都把剑给拔了出来。就这么一下子,整个营帐内的气氛瞬间就变得紧张起来了,那感觉可真是不太对劲喽。

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刘备和刘璋见众人情绪激动,气氛有些紧张起来,便赶忙出声呵斥。在他俩的喝止之下,众人也只好无奈地退下了。就这样,原本热热闹闹开场的宴会,最后却是什么特别的事情都没发生就结束了。而两边的人呢,事后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心里都不禁泛起了些许后悔之意,觉得当时要是能处理得更好些,或许就不会是这样略显尴尬又平淡的结果了。

张任之死

话说刘备刚到益州没过多长时间呢,这北边的张鲁就过来找麻烦了。刘璋面对这种情况,实在没什么别的好办法,只能去请刘备出面去和张鲁作战。刘备呢,他来益州其实就是为了应对这类事情的,所以面对刘璋的请求,他自然是不会推脱拒绝的。随后,刘备就整顿好人马,浩浩荡荡地朝着葭萌关那个方向赶过去了。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张任可一直都没放下对蜀汉众人那种敌对的态度呢。不过呢,就是从某一个特别的晚上过后,张任他很敏锐地发觉到了一个情况哦。什么情况呢?那就是刘备看起来似乎真的是一位正人君子。

庞统这位军师不在了之后,刘备在作战过程中遭遇了接连的失败,一场接着一场地打,却总是无法取得胜利呢。

话说那张飞,在作战过程中竟然不小心中了张任所设下的埋伏。要知道这情况可是相当危急的,敌军重重围困,一般人恐怕早就慌了神。但张飞可不是一般人呐,他那是极其勇猛的。只见他毫无惧色,凭借着自身的超强武力和无畏的勇气,硬是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成功地冲了出来呢。

刘备实在是没别的办法了,无奈之下,就只能把诸葛亮从荆州那个地方给调过来。这么一来呢,就只剩下关羽独自一人在荆州负责镇守事宜啦。可谁能想到,恰恰就是这一次的人员调动,居然使得蜀汉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此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呢。

设想一下,要是张任没有将庞统给杀死的话,那后续的一系列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庞统若不死,诸葛亮就依然能够安心地留在荆州,继续履行他在此地的职责。而关羽呢,有诸葛亮在荆州坐镇谋划,想必也不会那么冲动地就贸然出兵去进行一些军事行动了。既然关羽没有贸然出兵,那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后来败走麦城这样惨痛的结局啦。关羽不败走麦城,刘备也就不会因为要为关羽报仇等诸多因素,而发动那场夷陵之战了……

张任他,原本就只是想着要阻拦刘备对益州发起进攻罢了,可谁能料到呢,就因为他这么一个目的,最后居然引出了一大堆其他的事儿,这可真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呢。

话说诸葛亮来到益州之后,那叫一个目光如炬、明察秋毫。张任呢,施展出一些自以为高明的小手段、小伎俩,可这些哪能逃得过诸葛亮的眼睛,一下子就被诸葛亮给识破啦。之后呢,在几位能征善战的战将齐心协力的行动之下,张任就被活捉了,然后就被送到了刘备的跟前。

刘备与诸葛亮原本是打算把他留在身旁的,可谁能想到呢,这张任的态度极为强硬,不仅坚决不从,还破口大骂起来,压根就没有一丝一毫愿意归降的意思。面对这样的情况,诸葛亮经过一番考量后,就向刘备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把张任给杀了。

刘备心里其实很清楚,张任那绝对是个难得的人才。可就算刘备有心想留他一条活路,不把他给杀了,张任他自己也压根不会投降的。而且呢,大家别忘了,张任可是杀害了庞统的罪魁祸首呢。庞统在刘备阵营那地位可不低,就因为张任干了这事儿,要是不把张任给杀了,那可没法平息大家伙儿心中的愤怒。

刘备着实无奈,最终还是狠下心来把张任给杀了。要知道,张任可是一员颇具才能的将领呢。倘若当时张任能够活下来,然后前往荆州和关羽组成一队,一同为蜀汉效力,说不定蜀汉之后的命运就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毕竟关羽本就勇猛非凡,再加上张任的辅佐,两人携手合作,或许能在诸多战事中取得更好的战果,进而影响整个蜀汉的发展走向呢。只可惜,张任最终还是被刘备杀了,这也让蜀汉失去了一种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