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为刁难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清云叙事 2025-02-21 08:16:47

当我们研读宋朝历史的时候,会发现有两个人是怎么都绕不开的呢。其中一位,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千古大词人苏轼,他的词作那是流传甚广,备受后人推崇呢。还有一位呢,就是一心为国为民的王安石啦,他在宋朝的历史进程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哦。

在汴京城中,发生了这样一段故事。有两位堪称顶级天才的人物在此相遇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之间仅仅相差十三岁。按常理来说,如此年轻且同样极具天赋的两人,本该是彼此欣赏、惺惺相惜的。可谁能想到呢,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他们俩在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一直是处于明争暗斗的状态,关系始终紧绷着,这实在是让人不禁为之感慨啊。

那大家知道吗?在苏轼被抓起来的时候,有一个情况特别让人意外,就是王安石居然站出来为苏轼说话了呢。这事儿就挺让人纳闷的,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才会这样呢?为什么王安石会在苏轼被抓的这个当口,做出为他说话这样的举动?

天才相遇

苏轼享有神童的名号,这在民间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事情。就拿那些常见的神童标准来说吧,比如三岁就能识字啦,七岁就可以诵读诗词啦等等,这些在苏轼身上那都是自然而然就达成的情况,都不用再多费口舌去详细讲啦。

关键在于,他还有一位身份特殊的父亲,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苏洵,苏洵可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文豪呢。

苏轼有着一位文豪父亲,在其倾力教导之下,苏轼在小时候便已然崭露头角了,在川蜀那一带,更是成为了众人眼中的超级神童。

他从小是在川蜀一带的崇山峻岭当中长大的,在那样的成长环境影响下,他渐渐养成了如同诗仙李白一般潇洒不羁的性格特点。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事物,他都能以十分豁达的心态去看待,这种豁达的处世态度也成了他鲜明的个人特质之一。

苏轼呢,把比自己年长整整三十岁的欧阳修视为老师。可有意思的是,欧阳修却反过来把苏轼称作小友呢。就这样,他们俩之间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故事,在后世那可是广泛流传开来啦,好多人都知晓呢。

苏轼那可真是相当争气,在科举考试当中表现极为出色,一下子就脱颖而出,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力压众多考生,拔得头筹也是很有希望的呢。他写的文章那叫一个文采斐然,辞藻优美,见解独到,论证有力,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素养和才华。主考官们看了他的文章后,也都纷纷给予高度好评,对他的才能那是相当认可的。可谁能想到呢,就因为主考官有“避嫌”方面的考量,最后只能做出那样的操作,结果苏轼就特别遗憾地没能成为第一名,而是得了第二名。

在那个时候,京城之中的众多官员们心里都有着这样一个看法,那就是苏轼肯定能够进入朝廷担任官职,而且呢,大家都觉得他在仕途之上必定会有一番了不起的作为,闯出一片大大的天地呢。

很可惜,就在那一年,苏轼遭遇了母亲离世这样悲痛的事情。按照当时的规矩,他必须得回家守丧尽孝。所以呢,原本入朝为官的计划也只能搁置下来了,没办法,只能一直等到两年之后,才又有机会再次入朝去担任官职呢。

过了两年的时间,苏轼去参加制科考试啦。在这场考试当中呢,苏轼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才华,一路顺畅地应对各种考核,最终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获得了第三名呢。

可别小瞧了这个第三名,实际上呢,第一名和第二名都是形同虚设的,并没有真正的意义呢。所以,这个第三名在实际当中就等同于第一名啦。

不少人都对苏轼赞誉有加,认为他是那种百年都难得一遇的天才。在众人眼中,苏轼的才华实在是太过出众,其在文学、书法、绘画等诸多方面所展现出的非凡造诣,都让人们惊叹不已,所以大家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称其为百年难遇的天才呢。

若将苏轼那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拿来作比较的话,会发现比他年长十三岁的王安石,其人生经历则更为令人惊叹不已。王安石所展现出的风采以及他所经历的种种,着实是有着一种别样的惊艳之感呢,相较之下,甚至比苏轼那已经够传奇的人生还要更胜一筹哦。

王安石有着一项令人惊叹的天赋,而这项天赋用四个字便能精准概括,那就是——过目不忘!

王安石小时候所展现出的天赋那可真是相当出众,都不用过多去描述了。在整个王家,他无疑是众人瞩目的焦点。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满怀着期待,盼着他快快长大,心里都笃定他将来定能创造一番辉煌的历史呢。

当其他学子都还在一心埋头刻苦学习的时候,他可不一样,早就已经把该学的内容都翻阅完了,而且不仅仅是看过就行哦,是完完全全地牢记于心,对这些知识掌握得特别扎实呢。在完成了这一步之后,他便开启了游历天下的行程,去亲身感受民间百姓们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啦。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他仅仅才十几岁呢。可就是在这样年少的年纪,他便已经开始跟着自己的父亲,踏上了走遍大江南北的行程啦。一路上,他们走过了许多地方,见识到了形形色色的景象,也将这天下间各种各样的民生百态都看了个遍。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历之后,他抵达了京城。

在那之后,他便选择在京城安顿了下来。每日里,他的生活过得颇为规律且充实,不是沉浸于书海之中认真阅读各类书籍,就是挥毫泼墨书写心中所思所想。同时,他还会四处去拜访那些有名望、有学识的名师,虚心向他们请教诸多学问上的问题。就这样,他平静且耐心地等待着自己慢慢长大成人,因为在他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目标,那便是等自己长大之后,要去参加科举考试,期望能够在科举的考场上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在古代科举考试的历程中,有不少人即便考了多次,分数达到五六十这样的情况,都依然无法获得秀才或者举人这样的功名。然而,王安石却有所不同,他在21岁的时候,按照科举的规定准时参加了会试,开启了自己在科举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在那犹如千人争着过独木桥般竞争激烈的会试当中,王安石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他一次性就顺利通过了此次考试。而且,在考官们进行初步评定的时候,王安石更是凭借自身的优异表现,被考官们暂定列为第一名呢。

要想夺得状元之位,那还得瞧皇帝的脸色行事呢。毕竟这状元的最终确定,皇帝有着很大的决定权,他要是不满意,即便你才学再出众,也未必能如愿以偿地戴上状元的桂冠哦。

话说当时,有这么一个情况,有个人写文章的行文风格特别冰冷。这皇帝呢,不太欣赏他这种风格,就做了个决定,把他和第四名的名次给调换了一下。就因为这么个调换,结果这人就失去了原本能当上状元的机会。

有这样两位堪称顶级的大文豪,他们凭借着极为夸张、令人惊叹不已的卓越成绩,向全世界的人们有力地证明了一个事实:真正拥有超凡天赋的天才,就应当如同这般呈现出“年少轻狂”的姿态呢。无论他们身处何方,都会毫无疑问地成为众人瞩目的绝对焦点所在。

你看啊,有些人在落榜之后呢,就一个劲儿地喊着“天妒英才”这样的话。其实呢,仔细想想就知道,他们之所以会落榜,说到底就是自身的实力还不够。并不是真的有什么所谓的“天妒”情况存在呢,就是自身能力方面还没达到能够通过考试、取得好成绩的那个程度罢了。

大家想一想,有这样两个人,按常理来说,他们应该是彼此欣赏、互相理解,有着惺惺相惜之感的。可让人疑惑的是,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使得他们最后在朝堂之上,竟然变成了针锋相对的政敌呢?这其中的缘由着实令人好奇。

朝堂之争

王安石在成功考取进士之后,便直接获得了朝廷授予的官职。也就是说,凭借着在科举考试中的出色表现,王安石一下子就踏入了仕途,开启了他在官场的历程呢。

在那之后,他便开启了一段长达二十几年的在外为官历程呢。这二十几年里,哪怕是出现了能够入京去担任官职的契机,可他却一次都没有选择去抓住这样的机会哦,就一直坚持着在外为官啦。

大家都清楚,京官所享有的待遇以及获得晋升的概率相较于其他地方的官员那可是要高上许多的。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却偏偏做出了不进京任职的选择呢。

有一部分人认为,他年纪尚小,可做事的时候却显得太过迂腐了。在这些人看来,照他这样的行事风格发展下去,最终很有可能落得个“大未必佳”的结果。

然而,他们并不知晓,王安石之所以会做出扎根民间这样的选择,其背后是有着深远缘由的。那就是,他怀揣着一个宏伟的目标,要去完成一件足以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能够名垂青史的重大之事。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他先后担任过诸多不同的官职。在这期间,他辗转去过许多地方,并且深入到民间各处去进行细致考察。通过这样深入且广泛的经历,他最终彻彻底底地弄清楚了北宋积弱状况背后所存在的病根究竟在哪里。

大家知道吗,在历史长河中,北宋可是相当出名的,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极为富饶。当时北宋的商品经济那叫一个发达,各种商业活动十分繁荣,市面上热闹非凡呢。而且,北宋在兵力方面也不容小觑,其兵力竟然高达一百六十多万呢,这在当时来说,也算是一股相当强大的军事力量啦。

要知道,这样庞大数量的兵力,要是放在其他的王朝时期呢,那可不得了啦。就不说靠这些兵力去实现统一天下这么宏大的目标了,哪怕仅仅是去开疆拓土,那也是完全足够的,甚至还能说是绰绰有余呢。

要知道,北宋时期其实存在着不少将门呢。这些将门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具备带兵打仗能力的,他们在沙场上纵横驰骋,这样的情况可并不少见。

北宋时期,各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发展,比如经济上商业繁荣,文化方面更是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文人墨客,科技也有不少亮眼的成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按常理来说,北宋应该是具备一定实力的。可让人疑惑的是,燕云之地对于北宋而言,那是相当重要的战略要地,北宋一直都想将其夺回,然而却始终未能成功。这真的是让人不禁想问,这样的北宋,怎么就没办法把燕云之地给夺回来呢?

王安石对经史十分熟读,可即便如此,有个问题却也让他怎么都想不明白。那怎么办呢?王安石决定深入到民间去好好调查一番。这一调查就是很长时间,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探寻之后,王安石总算是得到了那个一直让他困惑不已的问题的答案。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虽说金银数量颇为可观,然而却被豪绅们所垄断把控着。再看兵力方面呢,确实是人数众多,可这里面人员素质却是良莠不齐的状况。还有啊,猛将的数量也不少,只是与之相对的,文臣却显得过于冗余了呢。

在北宋那个时期,它所拥有的疆土面积仅仅只有唐朝和汉朝疆土面积的一半呢。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官员设置方面,北宋所俸养的文官数量,那可是远远多于唐朝和汉朝的,甚至达到了唐汉文官数量的数倍之多呢。

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啊,原因就是在当年,太祖皇帝心里一直有着一份担忧,他特别害怕出现权臣篡位这样的情况。所以呢,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一份原本完整的官职给拆开,分别分给两个人来担任,有时候甚至会分给三个人呢。

由此可见,北宋当时的状况已经到了必须做出改变的地步,而且可不是那种小打小闹的调整,是需要来一场彻彻底底、从头到尾的全面改革才行呢。

在当时的情况下,王安石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选择前往京城。而这一选择,也开启了后续一系列重大的发展。王安石入京之后,与宋神宗达成了共识,两人携手共同推动起一场意义深远的变法行动,这场变法在当时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苏轼在巴蜀地区为父亲苏洵守孝,待守孝期满后,便从巴蜀启程,回到了京城。而这一切的起因,正是父亲苏洵的离世。

他得知了王安石推行变法这件事,随后便着手起草奏疏,在奏疏里极力地劝说皇帝一定要慎重考虑,三思之后再做决定。

要知道,宋神宗心里十分清楚,对于北宋而言,当时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能不能实现变革,就看这一回了。他深知局势的紧迫性,所以他没办法再继续等下去了,也不愿意再等下去,因为他明白,这是关乎北宋命运走向的重要契机,必须得有所行动,不能再拖延了。

王安石觉得苏轼所做之事乃是在维护其家族的“利益”!

苏轼认为,若是急于进行变革的话,那么就会引发诸多不可控的情况出现,所以在变革这件事情上,不应当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做法。

两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持续数日的争论。在这数日当中,双方各执一词,你来我往地阐述着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互不相让呢。那么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争论之后,他们最终能不能让彼此的意见达成统一的状态,还真不好说呢。

皆遭贬黜

显而易见的是,在涉及变革这件事情上面,双方之间的态势已然如同水火一般,互不相容,矛盾冲突极为激烈,形势严峻得很呐。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皇帝明确地站在了王安石这边,给予了王安石所代表的改革派大力的支持。在这样的局势下,改革派最终成功地取得了这场争斗的胜利。与之相对的,苏轼一方在这场较量中败下阵来,随后便选择了收敛锋芒,不再继续进行对抗,就如同军队打仗失败后偃旗息鼓一般,渐渐没了动静。

苏轼做出了离开这一是非之地的决定,他主动向上提交申请,希望能够前往杭州任职。

有谁能想到呢,他这一次离开京城之后,就注定了再也无法回到这里了。

他在外地工作了好几年,在任职期间呢,那可是做出了相当突出的成绩呢。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当地的发展、百姓的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贡献了很大的力量,所以深受当地老百姓的认可与推崇,大家都特别推举他呢。

很可惜,当时的新政开展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呢。王安石这人着实是有本事的,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诸多重要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改革。比如说在军事方面,他努力去做出改变,试图让军事状况得以改善;在农业方面呢,也积极推行相关举措,盼着能让农业发展得更好;民生领域同样没落下,想着法子为百姓谋福祉;还有教育方面,也大力进行革新,期望能给教育带来新的气象。总之,他在这些方面的改革那可都是一直在稳步推进着的。

要知道,当时的改革推进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而且呢,在古代那个时候,信息的传递、沟通是极为不便的。这么一来呢,就出现了不少状况。好多地方,居然借着推行新政的这么个由头,干起了狂征暴敛的勾当,可把老百姓给祸害得不轻呐,让百姓们遭受了诸多的苦难。

就这样,苏轼常常借着平日里向朝廷呈交奏表的机会,去讲述推行新政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

当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它居然遭到了朝中诸多官员的刻意针对。这些官员可不简单,抓住这件事就开始大做文章,不断地渲染、发挥,硬是把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的。而正是因为他们这样的一系列举动,最终催生出了历史上颇为有名的乌台诗案呢。

在历史上的这一回啊,大名鼎鼎的苏轼可是经历了一场生死危机呢,差一点儿就被处以杀头之刑啦。

北宋时期,朝廷对于大臣通常还是比较宽容的,很少出现杀害朝廷大臣这样的情况。而这次发生的相关事件,居然出现了杀朝廷大臣的情形,由此便可以想见,这起事件的严重程度那可真是非同一般呐,肯定是有着极为特殊的缘由或者引发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才会打破北宋以往鲜有的这种状况呢。

就在这个时候,王安石可是站在与苏轼相对的一方呢。不过呢,即便如此,王安石却主动站了出来替苏轼讲起了话。他表示,身为臣子,向君主进谏那本就是应尽的职责本分,可不能因为臣子进谏了,就以此为由去给人家治罪呢。

就这样,苏轼幸运地躲过了被处死的命运,从此踏上了流放的漫长路途。

在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当中,有一个情况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冒头了。

王安石所推行的这次变法,其着眼点并不是放在大幅提升所谓的“底层生产力”上哦。他主要是想着去对豪绅阶级进行打压呢,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让国家在财政方面能有更好的状况。

不过呢,有这么一群豪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朝廷里担任着官职呢。而有意思的是,那个用来推行实施改革方案的群体,恰恰就是这群身为豪绅的官员。

显然,那些豪绅们哪里会愿意从自己的腰包里面往外掏钱呢?这是明摆着的事儿,他们向来只想着搜刮钱财进自己腰包,又怎会舍得把钱从自己口袋里掏出来呢?

就这样,这群处在底层的官员干起了欺上瞒下的勾当。朝廷已经明确下达了降低租苗育青利息的举措,本是为了惠及普通百姓的好事。可这些官员呢,却在暗中耍起了手段,故意设置各种门槛。结果就是,普通老百姓根本没办法享受到朝廷给予的这种优惠政策,被逼无奈之下,只能去借那些豪绅私人放出来的高利贷了。

随着时间慢慢过去,皇帝最终拿到了钱,那些豪绅呢,他们手里的钱也并没有减少丝毫。可这么一来,承受苦难的就只有普通百姓了,百姓们在这当中受尽了苦头,日子变得越发艰难起来呢。

王安石所推行的这次变法,结果就只有皇帝一人是高兴的呢。整个变法过程下来,其他人似乎都没能从中获得那种让自己也开心起来的成效,唯有高高在上的皇帝,对这次变法呈现出了满意且高兴的状态。

变法的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这之后,他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遭到了贬黜。随后,他便来到了江宁这个地方。

他来到江宁之后,在距离城外七里的一处半山腰位置建造了一座园子。巧的是,此地到山顶的距离同样也是七里。于是,他便将这座园子自称为“半山园”。

话说在某一天,苏轼也经历了被贬黜的境遇,就在这样的时候,他前来探望另一个同样遭遇了被贬黜之事的人。

大家知道吗,曾经有这么两个人,在朝堂之上那可是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呢,气氛紧张得很呐。可谁能想到呢,后来他们都遭到了贬黜,离开了那朝堂纷争之地。也许是历经了这番波折,心态有了变化吧,到了暮年的时候,这两人居然成了好友,过往的那些对立,仿佛都随着岁月消散了,还真是世事难料呢。

王安石和另一个人一同坐在半山园里,一边饮着酒,一边悠然地观赏着天上的云朵。就在这闲适的氛围中,王安石冷不丁地开了口,说道:“你看啊,咱俩在朝堂之上那可是没少拌嘴争论,今儿个呢,我打算再给你出个难题,‘刁难’你一回。我这儿想出了一个上联,就想看看你能不能对得出下联来呢。”

只见苏轼放声大笑起来,脸上满是畅快愉悦之色,随后便十分欣然地接受了此事。

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只见王安石轻轻抚着胡须,而后伸出手指,指向那处于半山腰位置的山塘,缓缓说道:“你们瞧啊,这七里长的山塘,要是行走到一半路程的地方呢,那可就是三里半。”

有一处地方叫七里山塘,要是沿着它走,走到路程一半的地方呢,那个地方名叫半塘。而且,这里还有个别称叫三里半,这名字起得可真是巧妙极了,让人不禁感叹其中的奇妙之处呢。

话说苏轼听到了这副对联,心里头一下子就泛起了一股酸意。为啥呢?原来啊,他一下子就联想到这座园子是叫“半山园”呢。这么一来,很容易就能想到,这里面其实是蕴含着王安石对于他所推行的“变法”最终半途而废的那种深深的遗憾之情。

就这样,他连丝毫的思考都没有,直接挥了挥手说道:“年纪大喽,已经对不出这对子啦。”

苏轼真的就对不出下联来吗?

这上联要对出下联其实并不难,可关键在于这要是北宋时期的下联该怎么去对。北宋那个时候有它特定的文化背景、用词习惯之类的,要按照当时的情况对上合适的下联,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呢。

大家都知道王安石吧,那可是相当厉害的人物。在宋朝的时候,他一心想要改变宋朝当时面临的种种困境,试图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一系列举措来扭转局势,可以说有着一种要逆天改命的决心呢。然而,尽管王安石有着非凡的才华和远大的抱负,可最终的结果却并不如他所愿。他所推行的那些改革举措,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碍,没办法顺利地进行下去,最后只能是以半途而废而告终啦,实在是让人感叹,面对当时宋朝那种复杂又艰难的局面,即便是像王安石这般厉害的人,也终究是无力回天。

有两位老人,他们彼此对望了一眼,而后脸上浮现出淡淡的笑意。紧接着,他们将目光投向了那广袤无垠的北宋大好河山。在静静凝望之际,两人竟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声满含感慨的叹息。那叹息声仿佛承载着许多难以言说的情绪,或许是对这壮丽山河的由衷赞叹,又或许是对当下某些境遇的无奈喟叹,总之,在那一声叹息里,仿佛藏着无尽的故事。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