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有些公司上市前风光无限,好像什么都难不倒他们;但是一旦成功上市,却像是变了个人似的,开始变得力不从心。有位行业专家就指出了这种现象,并且总结得非常到位,这些公司在上市后往往不再专注于长期发展,反而更倾向于通过出售公司来获取短期利益。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例子,那就是跃岭股份。这家公司已经上市十年了,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利润变化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从上市前的高峰跌到了谷底。尽管林氏家族曾经努力想要扭转局面,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决定卖掉公司,全家撤离。
最近,跃岭股份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林氏家族将转让24.56%的股权,并放弃剩余股份的表决权,这一举措预计能为他们带来约7.7亿人民币的收入。这并不是林氏家族第一次套现,在此之前,他们已经累计套现了2.6亿人民币,总共提走了10.3亿人民币。对于林氏家族来说,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毕竟在过去十年间,跃岭股份仅分红1.7亿人民币,按比例计算,林氏家族也只分到了8000万左右。简单算一笔账,如果单靠经营公司来凑齐这10.3亿人民币,可能需要128年的时间。这笔账,林氏家族算得很清楚,既然有机会轻松获得财富,何必再辛苦经营呢?

林氏家族来自浙江台州温岭,这个地方民营经济非常活跃。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温岭率先给本地的私营理发店颁发了“许可证”,比温州发放全国第一张正式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还早一年。在这之后,温岭的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跃岭股份的林氏家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当地民营经济大潮中的一员。
创业之初,林仙明和他的兄弟们展现出了敢闯敢拼的精神。当时农村地区实行公社制,生产大队是最基本的单位,而大队书记拥有很大的权力。年轻的林仙明在20多岁时便成为了温岭凤城乡丹山大队的书记,这使他在村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1983年,林仙明和几个兄弟以及生产大队的会计共同出资1700元,以生产大队的名义创办了一个五金铸件厂。虽然私人经济已经开始萌芽,但整体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因此挂靠集体企业的名义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

随着政策的变化,1985年生产大队被撤销,林氏家族不得不转型。幸运的是,他们抓住了摩托车工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成功地将其业务转向摩托车配件制造,并借此积累了第一桶金。进入90年代中后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林氏家族再次果断转型,进入了汽车轮毂行业,进一步奠定了其市场地位。
跃岭股份成立于1998年,正值中国汽车及配件行业经历爆发式增长期。借助这段黄金时期的发展,跃岭股份于2014年成功登陆A股市场。然而,尽管实现了上市目标,但在国内轮毂行业中,跃岭股份并未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行业内两大巨头万丰奥特和中信戴卡占据了超过65%的市场份额,而跃岭股份仅排名第四,份额仅为3.84%,且与后几名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

媒体指出,跃岭股份若想突破瓶颈,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尤其是减少家族色彩的影响。然而,林氏家族对此似乎并不在意,反而加强了家族成员在公司内部的角色。这种做法导致公司管理落后、思想封闭,从而影响了公司的行业地位和盈利能力。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汽车轮毂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前五名企业的市场份额总和已达到惊人的87%,而跃岭股份并未跻身其中。实际上,自2020年起,跃岭股份的表现就开始下滑,当年首次出现亏损,随后几年情况也未见好转。面对低端市场的激烈竞争,林氏家族最终选择了退出。

回顾过去四十余年,温岭的民营企业家们凭借“敢闯敢拼不服输”的精神,使这座城市成为了“A股超级县”。然而,林氏家族此次的撤离或许预示着一种新的趋势正在形成,老板们不再执着于长期经营,而是更加倾向于及时获利,确保自己的财富安全。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个人决策的变化,也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深层次挑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许多地方还在摸索如何更好地发展民营经济。而在浙江省台州市的温岭市,这里的人们早早地看到了机会。1979年,温岭就率先给本地的私营理发店颁发了“许可证”,这比温州还要早一年。这一举措为当地的民营经济注入了活力,也为后来跃岭股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林氏家族的核心人物是大哥林仙明。他年轻时就在温岭凤城乡丹山大队担任书记,这个职位让他在当地有着极大的影响力。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几乎都离不开生产大队的推荐,无论是上学还是参军等重要事项,都需要通过大队书记的认可。林仙明利用他的影响力,帮助很多村民解决了实际问题,也因此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1983年,林仙明与自家三个兄弟以及生产大队的会计一起凑了1700块钱,成立了五金铸件厂。选择以生产大队的名义开办工厂,主要是为了能够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那时,国家对商品实行统购统销制度,集体企业可以合法地参与分配,享受政策带来的红利。同时,挂靠集体企业也能让企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然而,随着政策的调整,1985年生产大队被撤销,林氏家族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此时,中国的摩托车工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量大增。林氏家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果断将原来的五金铸件厂改造成摩托车配件厂。这次转型让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
到了90年代中期,摩托车配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林氏家族意识到,要想继续发展壮大,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汽车轮毂行业。当时,中国汽车工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轮毂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林氏家族抓住这一机遇,成立了浙江跃岭有限(即现在的跃岭股份),并逐步成长为业内的重要一员。
2014年,跃岭股份成功登陆A股市场,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上市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带来持续的增长,反而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行业内竞争激烈,尤其是万丰奥特和中信戴卡这两家巨头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公司内部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过度依赖家族成员进行管理和决策,导致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竞争力,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林氏家族最终决定退出。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选择,更是当前许多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现象。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寻求更加灵活多变的经营策略。对于跃岭股份而言,这次退出或许是结束,但也是另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