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过许家印的名字,知道他在中国商界的影响力。但是你知道吗?在商业的舞台上,并非只有许家印一人能够掀起大风浪。如果我们将目光稍稍移开一些,你会发现还有不少像许家印一样的人物,只是他们的“舞台”小了些。虽然这些人的行为没有许家印那么引人注目,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都成功地从大众手中圈走了钱,并且让许多人失望而归。
在中国A股市场上,有两家名字相似的上市公司:东旭光电和东旭蓝天。这两家公司曾经风光无限,以宏伟的目标吸引了大量资金。然而,所谓的“大事”不过是为了融资而编织的谎言。实际上,他们玩的是“左手融资、右手掏空”的老套戏码。一旦资金到手,便被控股股东东旭集团挪作他用。据统计,这两家公司总共被挪用了约280亿元人民币。由于无法追回这些资金,证监会对它们进行了严厉处罚。东旭光电已于2024年10月被摘牌,而东旭蓝天则已停牌两个月,面临终止上市的风险。

当一家上市公司退市时,最先受到伤害的就是那些信任并投资于这家公司的普通股民。据记录,在东旭光电退市时,有28万股东受到影响;而在东旭蓝天停牌前,也有7万户股东遭受损失。这意味着,总计35万人成为了这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尽管李兆廷作为东旭集团的实际控制人,理应为此负责,但他却表现得如同恒大暴雷后的许家印一样泰然自若。在2025年初的东旭集团大会上,李兆廷还勉励员工:“行稳致远,再谱华章”。这种强大的心理素质让他被股民戏称为许家印的“河北分印”。
要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李兆廷的成长背景。李兆廷出生于河北石家庄新乐的一个双职工家庭,父母都在当地的一家军工企业工作。这样的家庭环境为他的成长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1982年,17岁的李兆廷考入了河北工业大学,选择了机械专业。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了一家老国企,石家庄天同柴油机公司,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凭借学历和头脑,他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晋升,30岁时便担任了副总经理一职。

1995年,国内彩色电视机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CRT显像管供不应求。这一现象激发了李兆廷的创业灵感。经过两年的筹备,1997年,他辞职创立了东旭集团,专注于CRT产业,主要提供CRT显像管生产线及相关配件和技术服务。这一选择非常巧妙,就像现在直播行业的火爆,很多做直播的人并没有赚到大钱,反而是卖直播设备和教程的人赚了个盆满钵满。
随着技术的进步,CRT电视逐渐被平板电视取代。面对这一变化,李兆廷果断选择了液晶技术路线。尽管当时等离子技术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比如四川长虹就选择了这条路径,但最终结果并不理想。相比之下,李兆廷的选择更为明智。不过,从做出决定到推出首款产品,东旭集团花了整整八年时间。直到2012年,东旭集团才成功生产出第一块液晶玻璃基板。

为了进一步发展,东旭集团通过收购宝石A(现东旭光电)获得了首个A股上市平台。此后,东旭光电频繁增发股票,累计募集资金高达275亿元人民币。此外,东旭集团还在2015年拿下了深圳宝安地产(现东旭蓝天),并通过该平台再次募集了115亿元人民币。通过这些操作,东旭集团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东旭集团并未将这些资金合理用于业务扩展,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将其转移至自身账户。例如,设立财务公司进行资金融通,或者直接与关联公司建立业务关系,将资金打到对方账户。这些做法不仅违反了相关规定,也最终导致了严重的资金链断裂。根据审计结果,东旭光电和东旭蓝天分别被占用未还的资金高达96亿和78亿元人民币。此外,还有数十亿资金因存入财务公司而无法提取。
随着证监会监管力度的加大,东旭集团的资金问题终于暴露无遗。东旭光电因股价持续低于1元而被迫退市,28万股民血本无归。东旭蓝天虽暂时幸免于难,但由于未能按时整改,已被证监会责令停牌。目前,该公司正试图在剩余的两个月内寻找解决方案,以避免彻底退出市场。
尽管李兆廷承诺将在未来7年内不催债,并在10年内还清所有债务,但对于众多受损的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这个案例再次提醒我们,在追求高回报的同时,必须警惕潜在的风险,尤其是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中。
万科笑了!
当时的清华永生液晶0募集资金不用于主业都是诈骗
写的是风光无限[呲牙笑]
对平台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