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军“师级”建制除正规师外还有五种其他类型的师

史海撷英 2024-11-18 18:40:23

民国时期由于军事工业落后,陆军师级建制基本分为轻步兵师、骑兵师两种,唯一号称机械化的只有第200师(第五军整体都算不上,因为新22师和荣誉第1师仍然是步兵师),骑兵师数量较少,因此轻步兵师就成为抗日战争的主体。大体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开始,国民政府开始秘密对日备战,并着手调整全国部队的师级建制。

“军政部”原本计划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左右完成第一批调整,但因为“七・七事变”爆发而被迫中止,在战争打响时,全国陆军共编制有四十九个军182个步兵师另46个独立旅,以及骑兵和炮兵部队若干,理论作战兵员大约170万人,且分属中央军和各地方实力派,装备、兵员、素质和训练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实际能够拉上前线的陆军只有步兵80个师又9个独立旅、另骑兵9个师,大约不足100万兵力。

在这80个陆军师中也只有60个完成了“调整师”的编制(装备调整则只完成了三分之一),调整师又分为“甲种师”和“乙种师”两类,甲种师为陆军主力作战部队,以“德械师”为主,也有半德械师和部分非德械师,乙种师为陆军预备部队。开战之初这80个正规师几乎全部投入了战场,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杂七杂八能调动的部队都冲上去了,仅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军队就有多达148个师的部队番号,并且伤亡惨重。

再经过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之后,部分陆军师近乎全军覆灭、大部分陆军师建制被打乱或打残,于是对主力作战师的整补、对残缺作战师的重组、新建后备师和编练预备部队成为当务之急,应运而生了一批番号较为特殊的师级单位。

第一种是“新编师”,这是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授予序列番号的正规作战师,主要是被打残以后重新整补的老部队、或者是从老部队中抽出部分骨干新组建的师、再或者是将两个师合并成立的新师,比如孙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的新编第38师就是由税警总团的5000残兵为基础新建的;廖耀湘新编第22师(首任邱清泉)则是从老牌子的第200师抽调军官和部分老兵,再补充湘赣军管区的新兵组建而成的。

新编师的特点是战斗力犹存,部队中有一定数量具备作战经验的骨干官兵,类似于日军的“特设师团”,可以直接参战。部分地方派系的扩编部队,也被授予了新编师的番号,比如滇军的新11师等等,抗战胜利后新编师的番号基本取消。

第二种是“预备师”,字面上理解即为“预备役师”,即基层军官和士兵的成分完全是由保安团队、招募新兵构成的,基本没有作战经验。在兵力奇缺的情况下,预备师也被投入了战场,一般担负次要作战任务或后方警备任务。预备师也是由军事委员会授予的序列番号,理论上归“军训部”(部长白崇禧)负责,但部分预备师经过训练拉上战场时如果表现不错,番号就保留了下来,比如方先觉的预备第10师,由浙江二等保安团和福建新兵所建,后来成为了第十军的主力师,预备师番号抗战胜利后取消。

第三种是“暂编师”,这是由各战区即可有权决定组建的临时性部队,就是由战区司令长官(或同样级别的司令官)向军政部申请来的临时性番号,先把部队合法地组建起来,等到合适的时机,根据编成的数量、质量和战场表现,由军政部派员点验后,视情况再决定是否授予正式的师级番号。

彭士量

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军政部一共发放了66个暂编师的番号,基本是由各省地方保安团队、警察队、游击武装甚至是招安土匪组成的,所以地方色彩很浓,很多暂编师是清一色的某省子弟。其中战斗力比较强的是隶属于第九战区的暂5师和暂6师,这是两支湘军队伍,暂5师师长彭士量曾经在常德战役中壮烈殉国。抗战胜利后所有暂编师的番号全部取消,部队要么授予新的番号,要么干脆被裁撤。

第四种是“独立师”,它与上述三种建制不同,它大多是由抗战爆发前的“独立旅”升格而来的,也是正规作战师。而所谓独立,是因为无论是前述的正规师、新编师、预备师和暂编师,都隶属于某个军指挥,而独立师则由战区或集团军直辖,不固定隶属于某个军的作战序列,此类师要么特别强(由高级司令部直接掌握使用)要么特别弱(没人要),比如号称“赵子龙师”的独立第95师,那就是作风凶悍的精锐部队,1948年脱离第62军战斗序列,直接受“华北剿总”指挥,在塔山战役中令人印象深刻。

第五种是“荣誉师”,这是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由后方医院不同战区的伤兵统一整编而成的,由于战争时期交通不便,许多伤兵不能及时回到原部队,干脆就集中重组,比如郑洞国的荣誉第1师等。荣誉师士兵作战经验丰富,对日作战顽强,是令人尊敬的队伍,荣誉第1师曾经在昆仑关战役中不顾伤亡,奋勇仰攻。

6 阅读:901
评论列表
  • 2024-12-11 18:55

    有100个整编师的话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