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住房消费新政密集落地:这次能托起楼市的“春天”吗?

骑虎难下的左轮君 2025-03-27 08:40:28

引言:政策春风拂面,楼市暖意几何?3月末,山东威海的一纸“16条住房消费新政”再次点燃市场关注。从公积金贷款额度大幅提升,到“以旧换新”个税退税优惠,再到常态化开展“移动售楼处”“房产+旅游”推介活动,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不仅力度空前,更折射出全国多地稳楼市的迫切决心。事实上,3月以来,山西、云南昆明、山东青岛等地已陆续跟进,一场由政策驱动的楼市“托举战”正全面打响。

一、政策亮点:从“精准滴灌”到“组合发力”

梳理多地政策,可清晰看到“因城施策”的差异化脉络:

威海:

公积金红利:无房职工租房提取额度年增2400元(12000→14400元),二套房首付比例大降10%(30%→20%),现房贷款额度提高10%,高品质住宅贷款额度最高增加30万元。

以旧换新:出售旧房后1年内购房可退个税,房企可抵顶旧房评估价作为新房首付。

促销创新:结合文旅资源推出“房产+旅游”推介,异地房交会拓宽外销渠道。

昆明:

首付普惠:首套/二套房首付比例统一降至15%,低于全国多数城市。

家庭福利:二孩、三孩家庭公积金贷款额度分别上浮20%、30%。

青岛:

人才吸引:博士、硕士购房券分别达10万元、5万元,直击青年刚需痛点。

促销高频:年内计划举办50场促销活动,覆盖“五进”群团购、房展会等多元形式。

山西:

房企让利:鼓励企业推出特惠价、装修礼包等优惠,叠加公积金提额与个税退税政策。

二、市场背后:政策托底的“双向压力”

政策密集出台的动因,源于楼市面临的双重压力:

需求疲软:

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2.9%,待售面积增长10.6%,库存压力仍处高位。

居民购房信心不足,部分城市二手房成交量连续多月低于荣枯线。

风险隐现:

房企流动性危机尚未完全解除,部分开发商资金链紧张,亟需销售回款“输血”。

楼市深度调整下,土地财政依赖较高的城市面临财政收入压力。

中央定调“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多地政策响应迅速,本质上是“需求托底”与“风险缓释”的双重诉求。

三、政策效应:短期提振 vs 长期隐忧

积极影响:

购房者:门槛降低直接刺激入市意愿。以威海为例,二套房首付比例下降10%,一套200万元房产首付可少付20万元,叠加公积金贷款额度提升,还款压力进一步减轻。

市场:3月多地楼市成交量环比回升,威海“移动售楼处”单日咨询量破百,昆明新政后二手房挂牌量激增30%。

潜在风险:

投机抬头:过低的首付比例(如昆明15%)可能吸引投资客入场,加剧市场波动。

政策依赖:若后续缺乏产业、人口等基本面支撑,楼市可能陷入“政策热、市场冷”的尴尬循环。

四、未来展望:楼市的“托举战”能否持续?

政策深化:

公积金异地互认、保障性住房专项债等工具或将加速落地,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

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升级等“民生工程”将带动存量市场焕新。

市场分化:

一线城市:核心区域房价有望企稳,如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等优质地段需求坚挺。

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仍大,政策效果可能边际递减。

购房者建议:

刚需群体:可抓住政策窗口期,优先关注现房或高品质住宅。

投资者:需谨慎评估城市人口流入、产业支撑等长期因素,避免“追涨杀跌”。

结语:楼市复苏需“政策+市场”双轮驱动

多地住房消费新政的密集落地,短期内无疑为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但楼市真正的“春天”,仍需回归居住本质:让房子回归“住”的属性,而非单纯的投资工具。政策托底之外,如何提升住房品质、优化社区配套、增强购房者信心,将是决定楼市能否持续回暖的关键。

0 阅读:63

骑虎难下的左轮君

简介:红罐盐灸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