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本章主要讲:上下层之间,最高级的相处方式。
译文:宇宙中的最高级上下层关系,是下层仅仅知道上层的存在。其次,是上下层相互亲近,下层赞誉上层。再次,上层让下层感到害怕。最次,上层让下层反感咒骂。语言是如此贫瘠,无法表达出所有的内涵,所以不能过于依赖语言。因此,用语言表达的时候要慎之又慎。最高明的影响,就是做好一切之后,百姓都说,这就是我本来的样子,这就是我天生的啊。
思考:本章老子首先提出了四种不同的上下层关系,层次也是由高到低。最高级,仅仅相互知道。第二层,关系良好。第三层,让下层畏惧害怕。第四次,让下层心生抗拒。这四种关系,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基本上可以概括出所有情况。为什么会出现后面三种关系呢?
因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句话,按照字面意思是讲:“言语的贫瘠,无法完备表达出所有情况。”如果单从字面意思理解,这句话放在这里是非常突兀的。前几句还在讲上下层关系,怎么就转到了言语的贫瘠了?实际上,这句话的内涵是表达“人们普遍存在的私心,导致的结果”。老子认为,最高级的关系,是“道”于万物的关系,“道”无心无欲,无所不包,在这种情况下,“道”不会横加干涉万物,只是静静的看着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怀着一颗“道心”,“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同“道”一样,辅助万物自然生长。
普通人,则不然。普通人存有私心,喜欢干涉万物,喜欢领导万物,喜欢获得万物,然后就会出现各种关系。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影响别人,有的会去主动亲近,这样就会出现“亲之誉之”关系。有的会去威胁、恫吓,这样就会出现“畏之”关系。还有的人,做事太过,遭到别人反感,这样就会出现“侮之”关系。老子认为,这三种关系,于天道来说,都不是最佳的关系。一旦有了私心,在怎么掩饰,最终还是会产生不利结果,这就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真正表达的意思。
那么,做为普通人来说,达不到圣人的“道心”,有没有一种比较高明的方式,去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呢?老子认为,有的。需要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犹兮其贵言”。意思是,审慎的选择话语。“道”可以做到不言不语,是因为“道”是虚无缥缈的,可人不是。人需要说话,需要表达,人做不到不言不语。老子提出的方式就是“贵言”,慎重的表达话语。
第二步,“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论表达什么话语,无论做什么事情,所取得的最好结果就是让被影响的对象感觉是自然而然的,感觉并未受到外部影响的。只有这样,被影响的对象才不会反感,相互之间的关系才更高级,相互之间的连接才更长久。
老子的一句话“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已经秒杀了市面上大多数关于团队管理、亲子关系、健康养生的书籍,无论是管理下属,还是教育孩子,还是管理身体,最核心的道理在于“自然而然”。即被管理对象,并没有感觉到被管理,而感觉像是自己本来的样子。举例来说,管理一个团队,最高明的管理不是去激发团队人员积极工作的热情,而是让团队人员能够从内心自发的产生积极工作的动力。教育孩子也是一样,最高明的教育方式是协助孩子自己产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想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养生也是一样,最高明的养生就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跟着自然规律,跟着身体的生物钟进行作息,而不是听专家说的还吃这个,不该吃那个等等。
如何做到让被管理对象感觉“自然而然”呢?这点,老子在本章中并没有讲。我认为,让被管理对象感觉的自然而然,核心在于“顺势而为”。即怀着一颗“虚心”,静静的观察着人们的内心,当人们内心中欲求产生的时候,衡量一下与我所要达到的目的有没有正相关。如果有,立即对其施加影响,增长其内心的趋势,直到成为其根深蒂固的认识。如果没有,继续静静的等着,等趋势的到来。
高人未必高,文人自视高。常人未必凡,墨客自己庸。嬴扫六国霸,首坑孔家儒。刘诛司马迁,史家颜若土。将败因父子,兵败鸟兽散。文人痛风手,常书兴朝利。国亡污旧帝,朝换颂新主。墨客痈舌口,常说衰朝弊。不知女娲图,妄谈国中国。文人痛风手,指山河手疼。不知尼安城,枉为人中人。墨客痈舌口,路路疼足行。祖训难教孙,三皇五帝庸。名人败家仔,共工蚩尤愚。颂祖词常在,诬人语常新。父子阵长败,教徒骨谁识。
道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