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筑窄轨铁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1903年,法国修建的滇越铁路(昆河段)动工,1910年建成,轨距1000毫米,这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较早的窄轨铁路之一,对云南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影响深远。

1921年开始修建的个碧石铁路(鸡个铁路是其一段),轨距1000毫米,是中国最早的民营铁路之一,主要用于运输锡矿等物资。
山西曾有过一些窄轨铁路,
正太铁路1903年开始修建,1907年竣工。原计划由河北省正定县的柳林堡修至太原,后因线路经滹沱河架桥困难,改由石家庄修起,故又称“石太铁路”。该铁路由法国银行公司承办,采用法国型1米的窄轨。新中国成立后,对正太铁路进行了改造,将窄轨改为标准轨。

同蒲铁路:以太原为中心分为南北同蒲,是纵贯山西全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南同蒲于1933年5月开工,1935年12月竣工;北同蒲于1933年11月开工,1939年竣工。阎锡山在修筑同蒲铁路时坚持采用窄轨,主要原因包括阻滞法国资本入晋、经济效益考量以及为了尽快实现经济效益,实行修成一段就先行营运等。同蒲铁路初建时为窄轨铁路,1938年日军将北同蒲改为准轨,解放后南同蒲也改为准轨。

1955年12月至1956年1月,用了不到40天时间完成对南同蒲窄轨的拓宽,结束了山西窄轨铁路的历史。
为了开发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和改善交通条件,在一些地区继续建设窄轨铁路。如成昆铁路渡口支线,轨距1000毫米,服务于攀枝花地区钢铁工业的矿石运输。此外,在一些林区也有窄轨铁路用于森林资源的运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铁路技术的进步,标准轨铁路不断发展,窄轨铁路的运输功能逐渐弱化。一些窄轨铁路因失去运输价值而被拆除,部分则转型为旅游观光线路,如台湾省阿里山森林铁路,轨距762毫米,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