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机机车是在1814年由英国发明家乔治·斯蒂芬森发明的。历史上,西方各国在中国兴建铁路时,法国、德国、比利时、日本等国也将本国的蒸汽机车引入中国。这些机车标准各异、装备混杂,机车型号种类繁多。
1882年,开平矿务局从英国罗伯特·斯蒂芬森公司订购了两台0—6—0 C型水柜机车,其中一台为2号机车,是中国进口的第一台标准轨距蒸汽机车。1888年,中国铁路公司从苏格兰格拉斯哥杜布斯工厂订购了11号4—4—0型机车。此外,1881年清政府还从英国购进了两台水柜跨锅炉两侧式的小型0—4—0式的“0号”机车。

1887年,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金达为比较美国与英国蒸汽机车的性能,从美国格兰特机车厂订购了4号2—6—2型鞍式水柜机车,这是中国进口的第一台美国蒸汽机车。后来,中国还进口过美国造KD7型蒸汽机车。

中国进口过法国的蒸汽机车,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西苑机车”。1888年10月,皇家西苑铁路竣工,为一条窄轨铁路,同年11月,李鸿章专门从法国为慈禧和光绪皇帝订制了小火车,其中就包括1辆“丹特式”蒸汽机车。
1888年,清国台湾巡抚刘铭传向德国霍亨索机车制造厂购入两部蒸汽机车,其中一部就是“腾云一号”,即腾云号。它为四轮水柜式蒸汽机车,重量16公吨,牵引力达2300公斤,自1891年起行驶于基隆—大稻埕间铁路。

中国进口过多种日本蒸汽机车,主要有以下几种:
KD5型(日本国铁9600型):1913年至1926年间由川崎造船等制造。原始设计轨距为1067mm,易于修改为标准轨距。1937年中日战争开战后,大量该型机车被改造为标准轨距送往中国大陆,其中150辆由华北交通接收编为ソリホ型,其余由华中铁道接收编为ソリロ型。1950年统一改为“ㄙㄌ5型”,1959年改称为KD5型,主要用于调车及短程运输。

C12型(PL51型):日本政府铁道和日本国有铁道于1932年至1947年建造的2-6-2T蒸汽机车。1938年到1939年,60台C12型被改造成米轨运到华北交通,主要在正定和太原之间运营,后被中国铁道部接管,1951年分类为ㄆㄌ51型,1959年为PL51型。
胜利7型(太平洋7型):1934年由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制造,机车全长25675mm,构造速度130km/h,动轮直径2000mm,车轴排列2-3-1。“满铁”时配属苏家屯机关区域,1981年退役。
此外,还有一些日本制造的蒸汽机车曾在中国使用,如1921年由日本川崎车辆株式会社制造的“团结式”机车,被法国滇越铁路公司购进后在滇越铁路(昆明—河口)米轨铁路上运行。以及日本在大连机械和满洲车辆厂本土化生产的解放型蒸汽机车等。
1958年和1960年,中国先后两次从苏联进口1050台фд型蒸汽机车,当时命名为友好(yh)型,后曾改为反修(fx)型,1971年改为反帝(fd)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