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短视频里的“残疾果农”跪地哭诉,当“跳桥罚款”的告示引发众怒,当低俗直播一次次试探道德底线……这些赚足眼泪与流量的内容,竟都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4月15日,中央网信办重拳出击,一场为期三个月的“清朗行动”直指短视频乱象,揭开恶意营销的遮羞布。
01
假扶贫真敛财
问题一:恶意虚假摆拍问题。打造悲惨人设,假冒新就业群体身份,虚构“苦情”戏,利用公众善意卖惨营销。通过自我包装、作秀等手段,编造“社会名流”“成功人士”等虚假人设和情节,虚夸“爽剧”经历,收割流量牟取利益。打着“助农”“扶贫”名义,编造悲情剧本引流敛财。打造低俗恶俗人设,摆拍编造打架斗殴、谩骂吐脏、无底线骚扰等低俗恶俗内容。
案例:身着破衣烂衫、满脸污泥的残疾果农卖水果为重病儿子筹钱;中年女果农向收购商下跪,乞求收购“滞销”芒果……这并不是真实场景,而是来自四川乐山警方今年初破获的一起“卖惨”摆拍案件。
2023年12月,在某短视频平台,一个名为“XX哥助农在行动”的账号频繁发布多条农村背景的视频,每条视频都挂上了芒果、车厘子等水果的销售链接。
但明眼人发现,这些视频摆拍痕迹明显,情节和现实脱节,还有不少穿帮的细节。比如,同一名“演员”在不同的视频里出现,扮演截然不同的角色。更离谱的是,同一件脏破不堪的土黄色T恤,先后穿在不同的果农身上。
警方调查发现,打着“助农在行动”名义的带货博主通过聘请临时演员、编造悲情剧本、虚构拍摄场景等方式,在短视频平台引流敛财,一年多时间销售水果总额达440多万元。
目前,该案已移送乐山市沙湾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02
“跳桥罚款”闹剧
问题二:散布虚假信息问题。以“剪切拼凑”“断章取义”“故意模糊时间地点”“冒用身份”等方式恶意制造不实信息。编造、夸大渲染家庭矛盾、职场冲突、暴力案事件,制造社会焦虑、网络戾气,挑动群体对立。利用“换脸”“换声”“P图”等手段编造不实内容。假借“科普”“解读”名义,或假冒、“碰瓷”权威机构、专家学者,恶意编造、散布涉经济、法律、历史、医学等专业领域虚假信息。
案例:去年4月,某地发生多起跳桥自杀事件,成为大众热议话题。
4月20日,某短视频平台有账号发布视频,题目是“珍爱生命 禁止跳河 违者罚款1000元”,迅速在网上疯传。
很多人将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说跳桥自杀本已不幸,但这种跳桥罚款的惩罚,岂不是在拿大众的生命开玩笑?一时间当地压力巨大。
那真相是什么呢?
这位创作者在这条视频左上角很小的位置,标注了“视频纯属娱乐 自导自演”字样。同时也有当地网友发现,视频中的桥并非他们当地桥梁,护栏等式样完全不同。说白了,就是视频拍摄者自己用A4纸打印了一张所谓“告示”,找了一座桥挂上去。看似一个玩笑的举动,却营造出“真实”效果,误导了大量用户,平台上几百条评论几乎没有人看出来是“自导自演”。
一个小小的“演绎”就能脱责吗?
03
低俗直播真相
问题三:违背公序良俗问题。以“户外搭讪”“街头采访”等方式尾随陌生路人进行语言、肢体骚扰,或在互动交流中以“撩妹”“相亲”“求吻”等话题为噱头,诱导受访者口述隐晦色情内容。在短视频标题、配文中故意关联低俗、“软色情”字眼或话题,在短视频内容中突出呈现低俗声音、暴露着装、诱惑动作等,刻意制造性暗示、性挑逗氛围诱导用户低俗互动。
案例:2024年11月30日,快手近5000万粉的网红祁天道(真名孟某某)在街头直播时,向路人借了一根串鱿鱼的签子,然后猥琐地蹲下盯着一个女孩的屁股看,之后更是拿串鱿鱼的签子扎女孩屁股,然后把签子还给路人。
该账号先是被禁言,后警方介入。经查,发现该低俗视频为策划合演,对孟某某行政拘留10天。
这件事全网影响巨大,但一些低俗擦边的内容仍屡见不鲜。比如上图这种,两个男生假装吵架,一个把另一个往旁边母女身上推,后面还有人举着牌子,说这是直播效果。
04
骗子“祖传偏方”
问题四:违规引流营销问题。利用“情感交流”“国学文化”“中医养生”“快速致富”等噱头,诱骗老年人等特定群体非理性消费。使用“揭露行业秘密”“曝光行业内幕”“举报行业骗局”“我被行业封杀”等夸张、煽情的“标题党”文案博眼球吸粉引流。打着“网络打假”“维权斗士”等旗号发布虚假“打假”“测评”“探店”内容,误导用户对相关品牌形象、商品质量、服务水平认知。
案例:相信很多老年朋友都看到过这样的视频:一些所谓的养生专家坐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说自己是某偏方的第多少代传人,从他的曾祖父开始,就专门治疗某种疾病。他们往往穿着中式服装,有的还穿民族服装,花白头发,长长的胡子,一副忧国忧民的表情。
他们往往夸大某种疾病的危害程度,把自己产品吹得天花乱坠,为了大众健康,违背祖训,把这个偏方贡献出来,只要很少的钱,就能达到神奇效果。他们扮相不同,但使用的都是同样的话术,目的只有一个,欺骗老年群体买单。
无独有偶。今年初,全国突然冒出一堆账号,都在说当地停车收费不合理。他们的台词几乎一样,无非就是把“武汉”换成了“东莞”,强调一天下来多少钱,一个月下来多少钱,自己无所谓能承担,可其他人就受不了了。他们貌似在为他人鸣不平,实则利用了一些网民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疯狂收割粉丝。
以上案例只是四类重点问题的代表,它们要么利用了消费者的“同情心”,实现“情感绑架式”的销售;要么制造社会焦虑,达到聚拢粉丝的效果;更有低俗擦边迎合人性弱点,诱骗恐吓收割冲动消费。
这其中,既有内容发布者的有恃无恐,也有平台方的漠视纵容。
如今,专项行动既是对投机者的当头一棒,也是对平台方的严正警告。虚假人设终将崩塌,流量泡沫注定破灭。唯有监管与良知同行,才能让短视频回归真实与善意。
部分图文源自新华社、江宁婆婆、贴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