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共计44章。记述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274ed81d6e7ef148a0b3e77a90cbb2e.jpg)
以下为《论语·宪问》里面的成语。
1、克伐怨欲
【解释】: ①指好胜、骄傲、忌刻、贪婪四种恶德。②指关于四种恶德的理论。
【出处】: 《论语·宪问》: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翻译】:
【举例造句】: 万历甲辰九日,东林会讲克伐怨欲。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
2、危言危行
【解释】: 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
【翻译】:夫子说:“国家有道,高调行事,高调说活。国家无道,低调说话,诸事照做。”
【举例造句】: 危言危行以处朝廷者,自明主所察也。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畿传》
3、没齿无怨
【解释】: 比喻永无怨言。
【出处】:《论语·宪问》: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翻译】:有人问夫子管仲如何。夫子说:“管仲是仁人啊,他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采邑,(伯氏)只能吃粗粮和蔬菜,可是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
【举例造句】: 固非不当,受命之日,没齿无怨。 ★鲁迅《致许寿裳》
【近义词】: 死而无憾
4、见利思义
【解释】: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出处】: 《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翻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个完人。夫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明智,孟公绰那样不贪,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文饰,也就可以成为完人了。”又说:“可现在做一个完人何必一定这样呢?(只要他)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处穷困能不忘平生誓言夙愿,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举例造句】: 财利迷心,人情世态,见利思义,于君无愧。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还带记》?
【反义词】: 见利忘义
5、见危授命
【解释】: 授命:献出生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出处】: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慨自烽烟告警,见危授命,而尽力王事者,有几人哉! ★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
【近义词】: 见危致命
6、谲而不正
【解释】: 谲:欺诈。诡诈而不正派。
【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翻译】:夫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反义词】: 光明正大
7、一匡天下
【解释】: 匡: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
【出处】: 《论语·宪问》:子贡说:“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翻译】: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没有以死殉忠,却又来辅助桓公。”夫子说:“管仲辅助桓公,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在左边开衣襟的野蛮人。管仲哪能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还没有人知道呢?”
【举例造句】: 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8、被发左衽(披发左衽)
【拼音】: pī fà zuǒ rèn
【解释】: 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或被发左衽,奋迅泥滓。 ★晋·潘岳《西征赋》
9、匹夫匹妇
【解释】: 平民男女。泛指平民。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其名节又必如泰山大河,磊落汪洋,可信于天下后世之匹夫匹妇方为善耳。 ★清·恽敬《徐恭人墓志铭》
【近义词】: 平民百姓
10、匹夫沟渎(匹妇沟渠)
【解释】: 指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江之所恃者堤,安有伯起不知以石代薪之便,功未及成,效匹夫沟渎之为。 ★宋·绍翁《四朝闻见录·张司封庙》
【近义词】:匹夫小谅
11、匹夫小谅
【解释】: 指普通老百姓所抱守的小节小信。
【出处】: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祝举人]情极自缢死。遗笔嘱其子曰:‘……含冤自经,虽类匹夫小谅,实出万不得已。’ ★清·无名氏《王氏复仇记》
【近义词】: 匹夫沟渎、匹夫之谅
12、文子同升
【解释】: 指家臣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
【出处】: 语出《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翻译】: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由文子推荐)与文子一道做了国家大臣。夫子听到这件事,说:“公叔文子这样做,将来可以i用‘文‘的谥号了。’”
13、大言不惭
【解释】: 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翻译】:夫子说:“一个人若大言不惭,那么实际去做就很困难。”
【举例造句】: 严知孝听他这个得意的学生大言不惭的说着,脸上的愁闷就散开了。 ★梁斌《红旗谱》四二?
【近义词】: 大吹大擂、自卖自夸、出言不逊
【反义词】: 不露锋芒、自惭形秽、妄自菲薄
14、思不出位
【解释】: 思:考虑;位: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闯劲。
【出处】:《论语·宪问》: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翻译】:夫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过问哪方面的政事。”曾子说:“君子考虑事情,不超出他职责的范围。”
【举例造句】: 思不出位,则虑周也。 ★章炳麟《分镇》
【近义词】: 老实本分
15、夫子自道
【解释】: 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责别人,却反过来指责了自己。
【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翻译】:夫子说:“君子努力达到的境界有三条,我没有能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说:“夫子自道啊。”
【举例造句】: 就在那一年所做的《湘累》,实际上就是“夫子自道”。 ★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
16、以德报德
【解释】: 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
【出处】: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有人说:“用恩惠来报道仇怨,如何呢?”夫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惠呢?用公平正直来对待仇怨,用恩惠来报答恩惠。”
【举例造句】: 九公才说恐女儿国将舅兄留下,日后倘有此事,我们就去救你出来,也算“以德报德”了。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九回?
【近义词】: 知恩图报
【反义词】: 恩将仇报
17、以直报怨
【解释】: 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这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
【近义词】: 以德报怨、以礼相待
【反义词】: 忘恩负义
18、以德报怨
【解释】: 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君子不念旧恶,以德报怨。 ★宋·崔鶠《杨嗣复论》
【近义词】: 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
【反义词】: 忘恩负义、无情无义、翻脸无情
19、怨天尤人
【解释】: 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翻译】:夫子说:“不埋怨天,不归咎人,下学人事上大天命。了解我的人大概只有天吧。”
【近义词】: 怨天忧人
【反义词】: 任劳任怨、自怨自艾
20、下学上达
【解释】: 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有闲余者曰:盖闻前哲首务,务于下学上达,佐国理民,有云为也。 ★《后汉书·张衡传》
21、知其不可而为之
【解释】: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出处】: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翻译】: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宿,早晨负责开启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哪儿来。”看门人说:“是那个明知道不可能成功,而仍要坚持去做的那个人吗?”
【举例造句】: 吾辈固知其不可而为之耳。 ★章炳麟《致伯中书十四》
【近义词】: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2、老而不死(老而不死是为贼)
【解释】: 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
【出处】:《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翻译】:原壤岔开腿坐在地上。夫子说:“你年幼时不讲孝悌,长大了没有作为,老了还不死,简直就是个害人的贼。”
【举例造句】: 你道俺老而不死是为贼,俺若不死成何济。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