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放在如今,自然是槽点满满。但是在当时来说,那可是几乎堪称最为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不论是在国内层面,还是在世界层面。
实际上自中国的隋朝前和西方的古代,最早所谓的人才范围是很狭小的,因为只有贵族世袭或者军功或者推荐上升这几种引荐方式,大批的人才隐藏在民间,而且还是被迫隐藏,只因为没有上升的通路。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了隋朝时期,惊为天人的科举制度终于横空出世,并且经过唐宋的发展,进入了辉煌的历史时期,带来了更广泛意义上的真正人才的大量出现。
首先第一点,是公平。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因为不再局限于上层社会,而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特别是唐宋时期,也是现今公认的中国古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其实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科举制度发展逐步成熟,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
其次一点,是合理。
与封建社会其他所有选举制度相比 , 科举制度有其进步性和合理性。它造成了社会流动,而社会流动本质上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科举考试程式和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看来,都是十分严密的,可以更合理的让士子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而公平合理的制度,本质上也是社会稳定不可缺少的基石。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宋代以后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也导致了这一制度的没落。
不过即便如此,科举制度的横空出世,也在世界范围内达成了领先的地位,我们横向对比一下。
隋唐时期,西欧还在采取采邑制,爵位和领地世袭,也就是世袭制度,把人才的选取限制在了几乎无拓展性的纵向层面。
而这个时期东罗马帝国稍好一点,除了贵族世袭制交错还有军区制的军功选拔,但是对于文政体系来说,军功与文职并不能等同,因此军头林立政治也不稳定。
至于波斯萨珊王朝、印度的种姓制度,至今也被人所诟病,更不用提,还有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几乎掌权的除了贵族就是教士了。
也就是说当中国发明科举制度的时候,其他地区还基本上停留在察举征辟、军功授爵甚至世卿世禄的时代。落后了整整一个层级。
甚至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在的时代,他也说过,现在各国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而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的。
在14世纪,欧洲来华人士便将中国通过科举,即统一考试的选拔人才模式,向本国做了详细介绍和推荐。其中,英国人对此最有兴趣,“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力主仿效中国文官取士手段,机会均等,公开考试。
直到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才开始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
而1853年,已经是清代咸丰时期了,我们开始逐步没落的科举制度,才成为他国认为值得学习的优秀制度,其中差距和领先性已经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