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是三国,引出多少英雄好汉、纶巾谋士。又有多少热血战役与拍案奇谋。这一场三国争雄持续了近百年之久。
这其中,有势力庞大的曹魏,有深得民心的刘蜀,还有霸占一方的孙吴,或许当时的人们都在猜这天下,究竟会落得那家手中。
但任凭当时人们如何猜想,也不会想到真正笑到最后的却不是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政权,而是“晋”,所谓三家入晋,让天下最终归于了由司马家族建立的王朝。
而说起晋朝的建立得益于谁?自然不得不提多少演义之中诸葛亮的天生对手,曹操背后的顶级幕僚“司马懿”!
只是,司马懿这样一个能人,为何要直到70这个自古而稀的年纪才谋逆呢?有人说他是怕,有人说他是心中仍有曹操,但或许,只是时机未到罢了!
司马懿原本是东汉朝廷之臣,可以说他后来拥有如此成就,甚至被追封为皇帝,都是曹操一手造成的。
其自幼就聪明博学后成为朝廷官员,任上计掾的职位,这个职务是干什么的?实际上佐理州郡上计事务的官吏。
也许最初曹操只是想要用他处理相关事务罢了,因此就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这时候的司马懿还是心有大汉的,眼见曹氏暗中控制政权,心中不喜,故而托病不出仕曹氏。
要知道,曹操在历史中有两大特色,一来多疑,二来就喜欢得不到的(一如好人妻),这就像是一根刺扎在了他的心中。
这根刺,终于在建安十三年,曹操任丞相后拔除了,他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对于司马懿来说,木已成舟,自然没有为难自己必要,自此二人拉开了一段震惊后世的生涯。
且不提司马一生参与谋划,屡屡有所奇策,成为了曹操真正的左膀右臂,这期间,纵然其有所异心,也是无法越过曹操这座大山的,故而对于司马懿来说,等便是最好的计谋。
这一等,就等到了延康元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依旧没有异动,而是率先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并奉曹操梓宫回到邺城。 并且佐助曹丕在一年后,顺利的获得了皇位,因为他知道此时外患远远未绝,若有内忧,只怕就算成功,也做不得几日的土皇帝,故而此时的他,无论如何都看起来像是一个大大的忠诚。
甚至曹丕多次伐吴,独将司马懿留守许都,也无任何不放心之处,或许这时候的司马懿也会在谋划之外考虑到了一些感情的因素吧,故而依旧等待着,这一等,又耗死了曹氏父子两代。
黄初七年,曹丕病逝传位曹叡。司马权利愈发的大了,纵然如此,却已经不是取而代之的好时机,只因为曹睿,仍旧算是一位不错的皇帝。
曹叡在位期间不单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
只可惜,其命不长,终于还是在景初三年去世,由齐王曹芳继位,而这也谕示着司马懿的机会终于到了。
又有少主年幼,自然便有权臣出头,不过这权臣并非司马懿,而是曹爽,曹爽为了一家独大,自然开始排挤司马懿,以便专权。司马懿明升暗降,成为了无实权的太傅。但是他并不在意,因为这正是他等待的时机!
作为辅佐过曹家三代的元老,他始终没有越权,对于曹操是惧于权,对于曹丕是感于情,对于曹叡是见其功,这些都不是他认为合适的时机。
可是眼下,见过太多的他,却认为这正是一个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天下都是最合适的时机,就在正始十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瞬间就控制了他太过于熟悉的京都。
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而这也正式为了三家归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到嘉平三年,司马懿病逝,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常言胜者王败者寇,可是司马懿的成就,却不单可以用时势造英雄来形容,能够跨越三世君王,而在七十高龄才动手,一来见其审时度势的功力,二来更见其眼光之长远,所看绝非一城一地,也非其时天下,而是跨越了空间与时间的真正谋略!
由此可见,三国里真正独一份的可怕谋士,非司马懿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