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1日,住建部举行了以“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会议上,凤凰卫视记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请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对此,住建部副部长黄艳给出了答复:“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在各部门、各地共同的努力下,目前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从实际效果看,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了水电路气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增加了养老、托育、便利店等公共服务设施,消除了大量的安全隐患,改善了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下一阶段,我们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推动有条件的楼宇加装电梯、完善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显然,对于老旧小区业主来说,加装电梯正是“急难愁盼”的问题,由于在加装电梯过程中意见不合导致电梯无法加装、“悬空老人”出行困难等问题。之前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某小区加装电梯,持有“一票否决权”的业主要求天价补偿,否则坚决不同意加装电梯,导致该小区迟迟无法进行电梯的加装,还有小区由于加装电梯意见不合,导致30年交情的业主“断交”了。
许多老旧小区业主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最开始加装电梯往往会遭到1楼反对,原因很简单,对于1楼住户来说加装电梯没有意义,自己根本用不上,更何况还需要为此花钱。其次,由于楼层过低,本身的采光以及通风效果都比较差,加装电梯后会导致这些问题进一步放大,并且上下楼的住户可能通过电梯看到家里的情况,隐私得不到保障,随着这些问题出现,最终甚至可能会导致房子贬值,因此反对加装。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1楼住户面临的这些问题也有了解决办法,往往是通过“资金分摊”的方式来解决的,即:1楼和2楼不出钱,3楼出25%、4楼出30%… 以此类推至6楼,多余的30%用于1楼和2楼住户的补偿(1楼占12%、2楼占8%),并且后续的相关费用也按照这个比例。这个方案的好处在于能够使得利益分配更加合理,显然楼层越高的住户,通过电梯获得的便利更大,对于低层住户来说不仅不会带来便利,还会影响居住体验。
但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一些6楼住户“反对”1楼住户的要求,并且给出了理由:成本太高。6楼表示,按照如今的市场价格,加装一部电梯的费用约为45~50万元,除去政府补贴后总费用大约需要30万元,按照上述的方案,6楼占40%的话意味着自己需要出6万元(一梯两户),相当于家庭大半年的收入,自己好不容易还完了30年的房贷,根本拿不出来这么多钱,并且后续电梯的维修费、保养费、电费每年至少也需要一两千元的支出。
新规发布后,6楼又同意了?
不过,随着新规的发布,6楼住户遇到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允许使用“公积金”来进行电梯的加装了。去年2月份,上海、南充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可以使用公积金;7月份,郑州宣布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可用公积金;10月8号开始,山东德州宣布,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可提取公积金;今年4月,苏州市公积金中心发布重要消息,5月起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可提取住房公积金,同月广州也出台了类似新规。9月1日,黄冈施行“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提取住房公积金”政策。
显然,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趋势,未来越来越多的城市都会发布类似的新规。许多6楼住户表示,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十分便捷,与其让它躺在账户里不动,还不如发挥更实际的用途,正因如此,新规发布后许多6楼住户马上同意了按照资金比例分摊来加装电梯的方案。可能有人会说,自己没有那么多公积金该怎么办?目前来看,有两个方案可以加装:
首先是住户加装电梯投票问题,在“旧改”刚开始推进时,许多城市老旧小区都由于“一票否决权”的问题,导致电梯无法安装,正如上文提到的一样,一些小区甚至出现以“一票否决权”为由,要求天价补偿,否则不同意安装电梯的问题。正因如此,目前绝大多数城市都取消了“一票否决权”,将其改为“双三分之二同意”,意思就是投票的住户要超过小区住户的总数的2/3,其中赞同的人数要超过2/3,就可以安装,一些城市也开始探索将赞同比进一步下调至1/2。
其次是“共享电梯”的安装模式。2017年的时候,北京某小区首次开始尝试了“共享电梯”的模式进行电梯的加装,即第三方出资,加装费用、电梯维护维修费、电梯等各种费用都由第三方承担,住户仅需要按照乘坐次数或者办理月卡、年卡的方式刷卡搭乘电梯即可。该方案推出后得到了广泛好评,极大程度节省了住户支出,除了北京以外,深圳、上海、杭州也陆续开始进行了“共享电梯”的探索模式,四川、湖北、福建等城市也有试行。
正如同住建部部长黄艳说的一样:安装电梯工程,要尽可能兼顾各层居民的合理诉求,达到利益最大化、影响最小化。老房加装电梯是大势所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方案”出现,来帮助老旧小区顺利进行电梯的加装。对于老房子加装电梯,你有什么看法?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财经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