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行书《阳羡帖》,内容让人唏嘘不已,书法却偷偷美了900多年

悦然说文化 2024-05-25 07:41:42

苏轼,这位文学巨匠、书法大家,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虽生于四川眉山,成长于斯,那里的山水人文养育了他,是他的第一故乡,然而,在他的生命中,还有一个地方,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此地买田置地,家眷也安顿于此,且最终也逝于此地。

此地,即《阳羡帖》中的阳羡,苏轼的“第二故乡”

阳羡,也即今日我们所称的江苏,这片土地,在苏轼的生涯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阳羡(宜兴)山水,难怪苏轼会喜欢

嘉祐二年,年轻的苏轼,刚刚中进士不久,便受同榜进士蒋之奇的邀请,第一次踏上了阳羡的土地。那时的他,风华正茂,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山水之胜在吴,宜邑又吴中最胜”,当他置身于阳羡的山水之间,被那里的自然风光所深深吸引,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莫名的亲切感。

东坡书院旧址

时光荏苒,转眼间,苏轼已经年近半百。元丰七年,他再次回到了阳羡。这一次,他的心境与二十年前截然不同。“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他不再是一个满怀憧憬的年轻人,而是一个历经风雨、看透世事的智者。他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决定不再奔波于仕途,而是安心地在这里度过余生。于是,他将妻女老小都安顿在了阳羡,经过多次上表乞居阳羡,终于编户落籍于此。

第三次回阳羡,是他在建中靖国元年,病逝于此。

普通的信札《阳羡帖》,成了苏轼的经典传世书法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如人所愿。在阳羡的日子里,苏轼虽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园,但生活却颇为困顿。食物并不充裕,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再次考虑置办田地。于是,他写下了那封著名的《阳羡帖》。

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托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白得之,此不详云也。冗事时渎高怀,想不深罪也。轼再拜。

在这封信中,他向友人透露了自己的困境,虽然已在阳羡买了田地,但所产仍不够吃,听禅师说领庄有地要卖,托人准备去经办此事,为此小事打扰,还请不要怪罪。这封信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十余字,日常普通家长里短的信札,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流露出的辛酸颇让人唏嘘不已。

《阳羡帖》不仅是一封普通的信札,更是一件珍贵的书法作品。苏轼在这封信中展现了他独特的书法才华。他的字迹刚健有力,又不失敦厚朴实,笔意婉转流畅,格调淡然高远。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了无尽的情感和力量,让人为之动容。这封信的书法价值极高,被誉为苏轼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题跋

然而,《阳羡帖》的命运却颇为曲折。据说在清朝末年,末代皇帝溥仪为了逃避战乱,将大量珍贵的字画名迹藏在了长春伪宫的“小白楼”中。其中就包括这封《阳羡帖》。然而,随着日军的投降和溥仪的仓皇逃命,《阳羡帖》也遭遇了不幸。它被乱兵哄抢,自此散落民间。幸运的是,后来这封信被国家文物部门收购入藏,成为了旅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有人说,此帖非真迹,是双勾填廓版本,但经过专家考试,无论从墨色、笔法、结体、章法,神采,是真迹无疑。

《阳羡帖》局部高清

收集整理码字不易,你的关注、收藏或点赞,是小编前行的动力!

0 阅读:0

悦然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