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鍾記郵(5256)十年清水润北方
202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十周年,河南淅川启用了一枚纪念邮戳,南阳杜全山老师寄给我一枚明信片,明信片上加盖了这枚纪念邮戳。这枚明信片的背面,就是这个跨世纪工程的完整线路图,一条跨越1432公里的"人工天河",自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启程,一路北上,将长江水引入华北平原,累计调水逾687亿立方米,直接惠及1.14亿人口,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书写了人类水利史上的壮丽篇章。
记得当年还在上学的时候,在地理课上讲到长江的时候,我的地理老师很自豪地告诉我们,中国未来会有一项跨世纪的工程,这就是“南水北调”。只不过当年岁数小,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还在蓝图上的工程将是多么的伟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构想始于1952年润之先生的伟大设想,经过半个世纪的科学论证与规划,2002年国家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2003年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动工,标志着这一跨世纪工程正式启动。以丹江口水库为核心水源地,通过加高大坝提升库容,构建起"四横三纵"国家水网主骨架,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形成自流输水的天然优势。
在建设过程中,中国建设者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穿黄工程采用双隧洞平行盾构技术穿越黄河,创造国内首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历时8年,54个坝段同步提升14.6米;全线1432公里渠道以明渠为主,局部管涵过水,设计流量达420立方米每秒。30万移民为了国家工程不惜外迁他乡,20万建设大军历时11年昼夜奋战,最终在2014年12月12日实现全线通水,长江水首次涌入北京团城湖。此后的十年,中线工程构建起北方地区水资源保障体系,北京城区供水70%来自南水,天津全域15个行政区实现南水全覆盖,河北7市3000万居民告别苦咸水,地下水超采漏斗区逐步修复,支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
南水北调是国家工程,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中国邮政于2003年9月26日发行了《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纪念》小型张,邮票主图以抽象线条勾勒出南水北调东、中、西线工程的走向,背景融入长江、黄河、北京天坛等元素,体现工程的跨流域调水意义,这是中国邮政首次为南水北调工程发行的专题邮票。伴随着这项新世纪工程的开工,很多邮政机构也启用了纪念邮戳、邮资机宣传戳、宣传戳、纪念章,共同庆祝这项伟大工程的开工建设。站在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后续引江补汉工程全面实施,进一步提升水源保障能力,构建起"调水、节水、护水"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一世纪工程不仅重塑了中国水资源格局,更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展望未来,随着国家水网建设的深入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必将持续发挥"生命线"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淅川陶岔开启,于是在这项工程通水十周年的时候,收到了杜全山先生的明信片。
正是因为有了南水北调连续十年不断向北调水,处在中线的邢台获得了稳定的水源补给,显著改善了区域用水格局。邢台市年分配水量约4.3亿立方米,占全市用水总量的20%以上,有效缓解了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紧张。通过南水北调水源置换,邢台市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1.2亿立方米/年,浅层地下水埋深较2018年回升3.2米。七里河、白马河等城市水系重现流动水体,沿岸湿地面积恢复超500公顷,鸟类种群数量增加23%。利用南水北调退水及尾水,邢台市建设了狗头泉生态补水工程,最明显的当属邢台周边泉水复涌,百泉泉群、狗头泉群时隔30年再次复涌,带动周边生态旅游发展。
清澈的泉水喷涌而出,让昔日北方泉城的景象再现,通过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与生态保护,邢台市正从“资源约束型”向“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型,为华北地区缺水城市提供示范样本。百泉复涌是邢台市南水北调工程与生态修复协同推进的标志性成果,其核心在于通过水资源调配和生态治理,唤醒了历史上著名的“泉城”记忆。邢台曾是华北最大的岩溶泉群,包括狗头泉、珍珠泉等150余处泉眼,历史上被誉为“环邢皆泉”,泉水汇流形成滏阳河源头,滋养了邢台的农耕文明。百泉复涌不仅是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更是水资源管理与城市发展理念转变的缩影。通过南水北调工程的“开源”和节水措施的“节流”,邢台市正从“因水而困”转向“因水而兴”,为华北缺水城市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路径。
另外南水北调还有东西两线,东线依托着京杭大运河由南向北调水,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建设,如今已经全线开通,面向山东、江苏、安徽、天津、河北供水,缓解了流经区域缺水的紧张情况,改善了流经区域的水质,让北方很多断流的河流复航,再造了千帆竞渡的景象。而西线工程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不久的将来也要开工建设,彻底改变西北缺水的现状,支撑西部大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