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在《花下醉》写道:“寻芳不绝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凋零的残花并不美,却每每成为诗人讴歌的对象。因为残花能叩响诗人的心灵,残花以过去之繁盛,突显现在之衰败。凋零的命运无可挽回,逝去的光阴无法重来。
人有可能永生吗?
有人说,把我们的思想复制到电脑上,让它在虚拟空间永恒运行,这就是永生。
我说,如果现在复制个我,模样和思想都一模一样,就让他站在我面前,我还是觉得那不是我。哪怕这个复制的我死了,我也没多大感觉,因为那不是“我”。
又有人说,思想永恒,如果你的思想能被后人记住,你就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我说,那只是他们心中的“我”。他们怎么想,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才是关键。
电视剧中,有个老大说,干完这票就退休,往往都没有好结果。股市中,有散户说,做完这波行情就空仓休息,大多也不会成功。
即使成功了,也一定还会再有“最后一次”。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小我,它会一直产生欲望,没有止境。
所以佛陀才说,要破除我执,要无我。老子才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我是谁?
在亲朋眼中,“我”变成了你;在旁人眼中,“我”变成了他。“我”是个非常主观的存在。
我们的灵魂想要做自己,但社会不允许我们做自己,我们被给予了很多责任和角色。比如在公司,我是员工;在家庭,我是丈夫,是父亲,也是儿子;在网络上,我是作者或读者。
角色的背后,是责任。我们都在努力扮演各自的角色,慢慢忘了自己,再也不会做自己。
“我”到底是什么,是宇宙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打开人类的大脑,我们根本找不到“我”的容身之地。大脑甚至没有一个CPU。
有科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就像一个闹哄哄的会议厅,一堆人乱七八糟地发言,有时是有道理的一方获胜,有时是嗓门大的一方获胜。不管哪一方获胜,大脑有个神奇的功能是自圆其说,即它非常擅长把一团混乱的东西杜撰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塑造出一个你自己确信无疑的“自我意识”。
而我们常常被这种“自圆其说”所欺骗。
所谓自圆其说,就是先射箭,后画圈。即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衍生出一套自圆其说,逻辑自洽的认知体系。这让我们很舒服,都觉得自己是射箭手。
简单说,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比如,医生觉得工作压力太大,患者还不理解,甚至少数患者很难缠;患者又觉得医生态度不好,不负责,说话爱答不理。穷人认为富人是为富不仁;富人觉得穷人是好逸恶劳。
比如,战争中,自己用计谋就是“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敌人用计谋就是“阴险狡诈,不讲武德”。
一切的背后,都是“我”在作祟。要改变观念认知,就得改变我的位置。即先移动屁股,脑袋才会跟着移动。在我星球的朋友,可以顺便看下交易教程中的“移动屁股大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b978b6e082157bb8386fdfc8b41079a.jpg)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根本不在乎“我”是谁,它是客观规律。
刚开始,生命是可以永生的,比如某些单细胞生物。但永生的生物很快就会被淘汰。
比如有一个鱼塘,里面的鱼是永生的,老鱼生下小鱼,鱼越来越多,老鱼与小鱼一起在争抢食物资源。很快,所有的鱼都会饿死。
资源是有限的,丛林的竞争是恶劣的,自然演化结果是,老鱼生下小鱼后,就赶紧死去,把有限的资源留给小鱼。只有这样做的基因,才能传下来。基因只关心如何高效传下去。
所以,一般哺乳动物的寿命极限是性成熟的9倍。
比如,老鼠出生三个月后就可以生第一窝老鼠,所以老鼠活不过三年。人在14岁具有生育能力,人类的极限寿命就是120岁-130岁。
最近这些年,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世界总体和平,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上升,但极限寿命没变过,很少有人能活到极限寿命。
简单说,死亡是客观规律,没有人可以不死。不要为死亡而担忧,你还没死呢,有什么好怕的。等你真死了,也就没机会怕了。死亡是最好的礼物,旧人的离去,新人的加入,自然和组织才有活力。
只要生命有限度,它在永恒面前,就是短暂的。一条转瞬即逝的生命,在永恒的存在面前要证明什么呢?一朵浮云,要向浩瀚无边的天空证明什么呢?
而人类进化之高级,在于我们不甘于做基因的奴隶,我们会思考生命的意义。
我有如下三点思考:
1、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婴孩时期,人的自我意识最强,感觉世界都围绕自己在转。别人若对自己有点不重视,就可能伤心半天。
打个比方,小时候,小伙伴们都以为自己是孙悟空,什么都可以,自己就是主角。长大后才知道,我们都是猪八戒,被太多东西所困。又或者是沙僧,一生都在寻觅那个被打碎的琉璃盏。
我们都曾梦想仗剑走天涯,但却平凡得如一粒微尘。
哪怕是像我这样,看了很多书,又从投资中参悟人性,似乎是有了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格局和智慧,但一眼看下去,会发现自己也是芸芸众生的一员,并未有什么不同。生老病死、柴米油盐、七情六欲,我一样都少不了。
曾经我常说,认知的层次越高,可以交流的人越少,好像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这两年我才明白,这终究是差了点境界。
要论认知,谁能跟教员比。他有胸怀天下,扭转乾坤的能力,却仍能跟农民一起拉家常,谈笑风生。当时有多少人理解他胸中的韬略?他并不奢求这种理解。
以我的浅薄思考,还很难做到“无我”,最多能明白的是,“我”并没有那么重要。
我们的人生不是给别人看的,不用证明什么,不用跟别人比较,更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别人压根不关心,不在意,别把自己想得太重要了。想明白这一点,才会有自由,不会迷失自我,走好人生的旅途。
是的,人生就是一场旅途。我们拥有的不是旅途的终点,而是旅途上所有的风景。我们拥有的是过程,不是结果。
2、也别把自己不当回事。
不要对别人抱有什么期待,也不要试图去满足别人对你的期待。我们都在为自己而活,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生命只有一次,每一天都是“稀缺”的存在,没有哪一段时间值得被辜负。该做的事,现在就去做,不要让将来后悔。
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磨难,总是把自己当成受害者的角色,就放弃了做英雄的权利。只要你还没有埋怨他人,就不算自暴自弃,就还有得救。因为,人生素来受纷纷扰扰裹挟前行,哪怕偶有消沉,也一定要懂得自愈。
好起来的,从来不是生活,而是你自己。
维特根斯坦有句话很好:对于哲学家来说,下到愚蠢的山谷比登上荒芜的聪明高峰能获得更多成长着的青草。
3、增加生命的厚度。
生命的长度由天地决定,生命的厚度由我们自己决定。
很多人到三十岁后,过得都是一眼能看到头的日子。每天接触固定的人,走着固定的路,说着固定的话,生活中除了孩子每天长大有点变化,其他都是一成不变。
当每天都只是重复时,日子就显得非常短暂,因为没什么值得被记住。
时间的感受,是通过事件来计量的,事件就像里程碑。如果在一年中做了很多很有效果的事,我们的时间感受就会丰富多彩;如果没有效果,就不会有什么记忆。所以,想延长生命,不光是活得久一点,更要过得丰富多彩一些。
当然,人生会面临很多选择,我们只能选一条路。不管怎么选,都会有遗憾的,不要总是认为,没有走的那条路上开满鲜花。
感谢天地能让我们来此走一遭,愿你我都能不负时光,不负自己。
作者:布衣书生 自媒体:复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