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据观察者网报道,日前阿根廷总统米莱宣布该国将正式退出世界卫生组织(WHO),这一决定被外界视为其“主权优先”政策的延续,也是其执政一年多来激进改革逻辑的缩影。自2023年12月上任以来,米莱以“电锯改革”重塑阿根廷经济和社会结构,同时在外交领域不断挑战多边主义框架。退出世卫组织的背后,既是阿根廷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冲突,也是其国内改革矛盾的外溢。
笔者认为米莱的改革跟当年发生“玫瑰革命”的格鲁吉亚有异曲同工之妙,咱们来聊聊。
一、米莱改革:经济“休克疗法”与社会阵痛
米莱上任之初便推行名为“阿根廷人自由基础和起点”的综合改革法案,核心包括:大幅削减公共开支、裁撤9个政府部门、取消能源交通补贴、推动国企私有化、放松汇率管制等。 这些措施旨在通过“休克疗法”解决阿根廷长期存在的通胀和债务问题。
截至2025年初,改革已初见成效,如月度通胀率从2023年的两位数降至2.4%,财政连续9个月实现盈余。然而,代价同样沉重,如:
经济衰退:2024年GDP同比下降3.6%,贫困率一度超过50%,民众实际购买力因工资涨幅低于物价而持续下降。
社会矛盾激化:数千人抗议国企私有化和福利削减,国会通过改革法案时甚至依赖副总统的关键一票打破僵局。
米莱的改革逻辑清晰:通过紧缩政策重塑市场信心,吸引外资。但其政策也被批评为“牺牲短期民生换取长期复苏”,尤其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支持。IMF预测2025年阿根廷经济或增长5%,但前提是“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
二、外交转向:从多边主义到“主权优先”
米莱的外交策略与经济改革一脉相承,核心是削弱国际组织对阿根廷的约束,强化国家自主权。其政策表现为:
1.亲美疏拉:宣布在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推进自贸协定谈判,并试图脱离南方共同市场,以摆脱区域合作框架的限制。
2.挑战国际组织:退出世卫组织的决定,直接延续了特朗普时代的“退群”风格。米莱政府指责世卫组织“干涉主权”,尤其在疫情期间推动“无休止封锁”,导致经济受损。
3.价值观外交:在巴以冲突中高调支持以色列,与拉美左翼国家(如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关系紧张,展现意识形态导向。
这一转向反映了米莱对全球治理体系的质疑。他认为,国际组织受大国政治操控,未能公平服务于成员国利益。然而,退出世卫组织可能使阿根廷在公共卫生领域陷入孤立,尤其是在疫苗研发、传染病防控等方面失去技术支持。
三、退出世卫组织的深层动因 。
1.主权叙事:米莱将世卫组织视为“超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疫情期间的封锁建议被归因为“外部干预”,损害了阿根廷经济自主权。
2.财政考量:阿根廷政府声称未从世卫组织获得足够资金,退出后可“灵活分配资源”,但实际可能加剧公共卫生投入的短缺。
3.政治象征:此举强化了米莱“反建制”形象,迎合国内保守派选民,同时向国际社会传递“阿根廷优先”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米莱的退出决定恰逢其访美前夕,被视为向特朗普示好的策略性动作。两者在移民管控、贸易保护等政策上高度一致,形成“跨半球保守主义联盟”的雏形。
四、争议与未来:改革能否破局?
尽管米莱的支持率仍维持在50%以上,但其政策引发的社会分裂不容忽视。支持者认为改革是“刮骨疗毒”,为阿根廷挣脱百年经济困局提供可能; 反对者批评政策加剧贫富差距,且外交孤立可能使阿根廷失去全球化红利。 国际机构对阿根廷2025年的经济预测呈现两极分化。 世界银行警告“结构性改革不足”,而IMF则期待其重返国际资本市场。若米莱能兑现减税90%的承诺(2024年12月宣布),或进一步刺激私营经济,但也可能削弱公共服务能力。
最后总结:主权与全球化的再平衡。 阿根廷退出世卫组织,不仅是主权与全球治理的冲突,更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困境中的挣扎。米莱的激进改革试图以“主权收缩”换取“经济自由”,但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在短期内兑现增长承诺,并平衡社会代价。对于国际社会而言,这一案例也敲响警钟:若多边机制无法解决公平性与效率的矛盾,“退群”浪潮或将蔓延,进一步冲击全球协作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