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一“方舱”要处理了

景天看亿娱 2025-04-09 19:46:43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凌晨三点,滨州的方舱隔离点还有几盏应急灯亮着,透过铁丝网一看,4000张行军床整整齐齐地摆在空地上。

这地方,当初可是72小时就建成了,创下记录!现在,电子围栏的红灯一闪一闪的,像个被按了暂停键的钢铁森林。

就前几天,市发改委官网说要改造方舱,一下子火了,点击量破200万,微博上#滨州方舱何去何从#直接霸榜同城热搜。

这地方,曾经是抗疫的-堡垒-,现在要变成民生工程了,这转变,不容易啊!

看看滨州市卫健委的数据:2022年11月,方舱人最多的时候,一天收了3872人,防护服一天用5000多套!但是,到2024年6月,这地方已经空了189天,每天还要花12.7万维护!这数据,断崖式下跌啊!这说明啥?不仅是防疫政策变了,也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

中国疾控中心的李明阳研究员说了:-改造方舱,就是要把非常态的东西变成常态,是个系统工程。

-

现在,高新区的规划沙盘上,方舱那块地已经标成了-智慧健康社区-,橙色的!项目负责人老张戴着安全帽,指着现场说:-我们留了12个医疗单元做社区健康中心,以前的负压病房改成老年慢性病康复区。

-这种-模块化改造-现在很流行!上海把方舱改成人才公寓,每个床位都装了智能健康监测,贼高级!广州有方舱改成应急物资储备中心,防护服和帐篷都能智能联动管理,牛!

不过,改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滨州城投的财务报告显示,拆了重建要2.3亿,改造只要6800万。

为啥差这么多?这里面有经济学问!有家建筑信息模型公司算了一下,改造的话,30年下来,综合效益反而高17%!清华大学的王教授说的对:-城市更新不是拆了重建的选择题,而是怎么利用好现有的东西,是应用题!-

网上有个航拍视频,滨州方舱的屋顶,光伏板闪闪发光。

网友说这是-防疫遗产-,其实,人家早就想好以后怎么用了!当初建的时候就预留了接口,水电系统能快速切换成民用的;层高3.2米,正好适合养老院和创业园!山东建筑大学的李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方舱56%的结构参数和民用建筑一样,改造比普通厂房简单多了,难度低42%!厉害了!

以前,方舱的围墙把社区隔成两个世界。

现在,居民听证会上,"拆墙透绿"的方案获得了82%的支持!为啥?规划部门用VR技术让居民提前-走进-了未来的社区!78岁的王奶奶戴上VR眼镜,看到自己以后晨练能穿过康养花园,激动地说:-这些铁皮房子要是能变成我们跳舞的地方,那才叫物尽其用!-

改造的技术也很牛!滨州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工程师们,花了三个月,解决了负压病房空气循环系统改造的难题。

他们把医疗级的通风设备改成了智能新风系统,改造后,PM2.5过滤效率达到99.97%,都申请专利了!住建部的专家都说:-你们把防疫标准变成了民生标准,这才是改造的最高境界!-

站在领导的角度看,方舱怎么处理,真是个民生大难题。

滨州市财政局的数据显示:改成保障房,能解决1200个新市民的住房;改成培训基地,每年能培养5000个产业工人;改成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全市应急响应速度能提高40%。

政府开了好多会,最后决定搞-医养结合-,这方案,平衡了各种需求,找到了最大公约数!

采访结束的时候,夕阳把方舱的外墙染成了金色。

围挡上的效果图,以后这里会有社区卫生中心、老年大学、应急避难所……以前让人害怕的隔离点,现在要变成城市的一部分了。

就像市委书记说的:-改造方舱,不是要忘记过去,而是要让每一块砖瓦都继续为人民服务。

- 这片经历过疫情的土地上,一个关于城市韧性的故事,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的时间、过程、图片,人物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0 阅读:198

景天看亿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