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抖音上那段中远发展号巨轮堵塞美国萨凡纳河的视频简直火爆全网!网友们纷纷表示-

中国制造YYDS-,但你知道吗?这艘能装1.3万个集装箱的-海上印钞机-每次跨太平洋航行,就能赚上千万美元!更厉害的是,中国造船厂现在手握237亿新船订单,一大波这样的巨轮正在赶来的路上!
我,一个跑船多年的老记者,站在扬子江船业的船台上,看着那艘正在组装的2.4万标箱巨轮,焊接的火花四溅,我不禁想问:这艘造价2.1亿美元的-钢铁巨兽-,要多久才能回本?传说中的-三年回本-现在还靠谱吗?
咱们就以上海到鹿特丹这条经典航线为例来算算账。
这艘双燃料巨轮单程35天,每天油耗220吨!我当时在广船国际的模拟驾驶舱里看到这个数字,直接惊呆了,这相当于每分钟烧掉两辆家用轿车的油钱!还好,有了中船集团研发的LNG-重油混合动力系统,比传统船舶省油15%。

即便如此,单次航线成本也要4252万元,至少得装8000个40尺集装箱才能保本。
但实际情况比这刺激多了!我查了2025年2月的上海航运交易所数据,欧洲线运费在2204-4340美元-箱之间波动,妥妥的暴利行业!如果满载12000箱,就算扣掉港口费、人工、保险,一次航行净利润也能超过3000万美元!更夸张的是,这些巨轮一年能在上海-鹿特丹之间跑四个来回,也就是说,理论上18个月就能回本,比2010年代平均5年的回本周期快了不止一倍!
不过,我去了中国船舶集团的战略研究室,墙上的订单分布图却显示了另一个真相:截至2024年12月,国内船厂810艘订单中,73%都是技术含量更高的LNG双燃料船。

就像中船经济研究院王海波所长说的:-现在不是船东挑船厂,而是我们在挑订单。
每接一艘2.4万标箱船,就能带动200家本土供应商。
-怪不得长荣海运订了11艘船,广船国际只接了5艘,不是技术不行,而是产能爆满啊!

我在韩国韩华海洋的船坞里,看到他们正在造的同型船舶,船体分段上赫然印着-沪东重机-的标志。
这些所谓的-中韩合作-项目,核心动力包和智能导航系统都是上海研发的。
-中国大脑+韩国躯干-的模式,正好印证了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的报告:在超大型集装箱船领域,我们的设计专利数量已经超过日韩总和,2024年全球49%的新船订单,都得益于江南造船厂等企业掌握的16项国际船级社认证技术。

但是,航运市场有周期性魔咒。
还记得2022年那些堵在洛杉矶港的集装箱船吗?当时运费暴跌85%!现在看着火爆,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的进出口增长。
我在中远海运的财报里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点:他们新订的30艘船中,有22艘预留了甲醇燃料系统,显然是在为IMO 2030年的碳排放新规做准备。

工信部去年发布的《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里,特别强调要培育3-5家全球领军型造船企业。
我站在外高桥造船的数字化车间,看着激光切割机在钢板上刻出毫米级精度的焊缝,突然明白了这个战略的深意:每造一艘2.4万标箱船,就能带动200多家配套企业发展,而我们在LNG燃料围护系统领域的突破,正在把中国从规则遵守者变成标准制定者!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237亿的新船啥时候回本?我算了一下,按现在的运费,扣除5%的行业波动系数,实际回本周期应该在22-28个月之间。

但考虑到船舶25年的使用寿命,真正的赚钱秘诀在于后期的规模效应。
我采访中远海运总船长李建军时,他指着驾驶舱里的北斗三代导航终端说:-现在我们的船舶调度系统能精确预测14天后的泊位情况,这才是持续盈利的核心竞争力。
-
傍晚,看着洋山港密密麻麻的巨轮,我想起交通部的数据:中国运营的万箱以上集装箱船已经占全球总数的41%。
这些移动的国土,不仅是贸易的载体,更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有些西方媒体质疑我们造船业-大而不强-,他们可能忘了,正是这些飘着五星红旗的巨轮,在2024年承运了全球65%的中国制造,这才是237亿订单背后最值得骄傲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的时间、过程、图片,人物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