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干部年轻化号召提出,军队老龄化问题要解决。一批老将退居二线或者离休,干部调整不小。
尽管如此,干部年龄依然偏高,总政部主任余秋里回忆录记录:各野战军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在56岁。总政要求各大单位尽快调整,年龄与上级要求的有一定距离。
1983年以后,经过一轮调整后,野战军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从56岁调整到48.1岁,下降7.9岁。
我们要重点关注“平均”而字,军一级领导班子可不是所有人都是48岁左右,有些干部依然还是五十多岁,要拉低平均年龄,可以把更年轻的干部大胆提拔起来。比如40岁与50岁,平均年龄45岁。
在这次调整中,有不少干部被“火箭式”提拔,最典型的是何其宗。
1961年,何其宗参军,在54军130师。该军是44军和45军合并组建起来的部队,这是集中两个军最强的三个师,首任军长丁盛。他所在的130师师长董占林也是战将出身。
入伍后的他,调任到董占林身边担任警卫员,赶上130师打对印反击战,跟着师长学到不少东西。
1982之前,他成为正团职,入伍21年,也算是一步一个脚印。可1982年以后,从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职务快速被提拔,调任师参谋长。
正赶上军队干部年轻化号召,他虽然18岁参军,可拥有中学文化知识,也算是有点学历,加上在军事进修,如今很符合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就在担任师参谋长几个月,屁股还没坐热,职务面临又一次变化,让他接替师长。
到11军31师担任师长,11军原来隶属于二野主力陈锡联纵队,非常能打。到部队工作后,家还没有来得及搬过来,就被调任11军副军长。一年多时间,从团职升为师参谋长、师长、副军长,三连跳。
自己被提拔为副军长,也知道原因所在,并非自己能力有多突出,而是干部年轻化问题。军长马秉臣已经56岁,政委也有55岁左右,及其他副军职也都五十出头。这个年纪与上级要求的有差距,但干部年轻化不仅仅让干部年纪降下来,还要德才兼备,符合水平才行。要避免干部年轻化了,遇到问题处理不了的情况。因此新老搭档,年轻干部到一线,老将到二线等搭配方式,要体现传帮带,如何破局呢?
调上来更年轻干部,到副职岗位上培养,不仅把军领导班子平均年龄拉下来,还贯彻大胆提拔,重点培养的号召。何其宗当时40岁,比军长小十五六岁,而且让他抓军战备、军事训练和管理。
此后,参加指挥“两山”防御作战。
1984年,何其宗被任命14军军长,41岁成为是当时我军野战部队35个军中最年轻的军事主官。第14军有着丰富的山岳丛林地作战经验,被誉为“丛林猛虎”。
1985年,随着百万裁军,他调任副总长,成为和平年代总参最年轻的领导,1988年被授予中将。参军27年,从士兵到副总长,晋升不能说不快。很多授予中将到将领,都是解放战争时参军入伍的,都有丰富基层作战经验,而他晚别人十几年。
进入九十年代,他的职务不升,反而调任南京军区副司令,而且军衔也没有再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