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介休一中家长群内,一名家长请求老师 “给孩子讲卷子”,却遭教师回怼 “一道都不会做?那就不要在这上,建议去职中吧”。涉事教师已被停课并更换,校方称系 “话赶话” 引发的误会。事件暴露家校沟通矛盾、教师职业素养缺失及教育公平争议,折射出当前教育生态的深层问题。
一、家校矛盾:一场 “越界” 与 “失控” 的拉锯战家长群内的 “求助” 看似合理,实则暗含教育焦虑。家长希望教师 “开小灶” 的诉求,与教师课后服务的超负荷形成冲突。新京报快评指出,教师回复 “建议去职中” 不仅是情绪失控,更暴露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这种对立反映出家校协同机制的失效 —— 家长过度依赖学校,教师疲于应对非教学任务,最终导致沟通破裂。
二、教师压力:被忽视的 “隐形负担”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被低估。中国科学院调研显示,超半数教师存在焦虑情绪,31-50 岁中青年教师压力最大。介休一中事件中,涉事教师可能处于下班后的疲惫状态,叠加家长群的 “全天候待命” 压力,最终引发情绪失控。这种现象并非孤例,重庆、湖南等地近年频发教师情绪失控事件,暴露出行业高压现状。
三、教育公平:“职中” 言论刺痛的社会神经教师 “去职中” 的建议,实质是对 “差生” 的标签化。教育部明确要求 “严禁歧视学生”,但现实中,部分教师仍存在 “唯分数论” 思维1。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却被视为 “差生收容所”,这种偏见加剧了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恐慌。正如教育专家所言,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同,强行分流可能扼杀潜力。
四、制度反思:家校共育为何沦为 “角斗场”?家校矛盾的根源在于权责失衡。家长过度介入教学,教师承担过多非教学任务(如应付检查、撰写材料),导致教育主责被稀释。教育部虽强调师德建设,但基层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介休一中的处理方式(停职换教师)看似及时,却未触及深层矛盾 —— 如何建立教师心理支持机制?怎样规范家校沟通边界?
个人观点:教育需要 “降温” 与 “共情”这场冲突的本质是教育焦虑的集体爆发。家长应尊重教师专业性,避免将家庭焦虑转嫁学校;教师需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理解家长的迫切心情。更重要的是,社会需重新审视教育评价体系,破除 “唯学历” 的功利思维。正如《给教师战胜职业倦怠的建议》所言,教师需要制度支持与心理疏导,而非单纯的道德批判。
结语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而非冰冷的竞赛。当家长放下 “指挥棒”,教师摘下 “情绪面具”,教育才能回归育人本质。介休一中事件不应成为舆论狂欢的终点,而应是反思教育生态、重构家校信任的起点。